成都生物所西南高山亞高山退化森林生態恢復理論與科技體系研究獲新進展

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重點專項“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支持了“西南高山亞高山退化森林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科技研究”項目。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牽頭,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西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和成都理工大學等組織參與。

西南高山亞高山區主要指位於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一帶的長江上游、瀾滄江等源頭的高海拔地區,一般在海拔2500-4500 m範圍分佈有以亞高山針葉林為主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川滇兩大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重要地區。特殊的高寒生態環境,疊加人為干擾和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大部分退化森林生態系統仍然存在自然恢復困難、恢復行程緩慢以及生態服務功能低下等問題,高海拔森林生態系統退化的過程與驅動機制還不清楚,高山亞高山退化森林生態恢復與資源利用科技和理念亟待進一步提升。

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重點專項“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支持了“西南高山亞高山退化森林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科技研究”項目(2017YFC0505000)。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牽頭,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西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和成都理工大學等組織參與。基於植被演替階段和主體生態功能提升的總體思路,項目團隊開展了3年多的試驗示範研究,包括森林退化演替地下生態過程基礎理論研究和生態恢復、景觀塑造、苗木繁育、功能評估技術研發及集成等。在以下幾個方面研究中獲得進展。

在地下生態基礎理論方面:發現增溫類比氣候變暖條件下,亞高山針葉林的主要建群種粗枝雲杉(Picea asperata)和林下優勢物種大熊猫的主食植物華西箭竹(Fargesia nitida)單種情况下根區土壤酶活性顯著增加,對土壤胞外酶起主導作用的土壤理化因數發生改變;森林演替後期針葉樹種粗枝雲杉、闊葉樹種紅樺(Betula albo-sinensis)以及演替中期灌叢樹種高山柳(Salix oritrepha)不同植物根際土壤酶活性對無機肥和有機肥的響應不同,且物種間相互作用對土壤酶的影響及其對肥料的響應因物種而异;草地、灌叢和次生樺木林3種次生演替階段因前期採伐疊加後期干擾,較之原始針葉林,土壤容重顯著增加、孔隙度顯著降低、蓄水能力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上述成果為區域內森林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植被更新與恢復機制以及生態功能評估與提升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在生態恢復促進科技方面:針對亞高山區廣泛分佈的次生灌叢水源涵養功能低、修復科技缺乏的問題,通過灌木層與根際微生境調控,創建了退化次生灌叢快速成林的恢復科技體系,包括灌叢冠幅調控、地被物調控、建群樹種種子直播和栽植撫育科技等,使高山區建群樹種萌發率提高10%-20%,定植成功率提高10%以上,有效促進了建群樹種的更新、生長和恢復演替,可應用於天然林保護、經濟林栽培和景觀恢復工程。

在資源開發利用科技方面:改變以往觀賞植物評估片面採用觀賞價值或生態價值情况,全面考慮植物觀賞價值、生態適應性和開發價值,基於文獻分析、實地調查和模型構建多層次篩選了山光杜鵑(Rhododendron oreodoxa)、雲南勾兒茶(Berchemia yunnanensis)、毛葉薔薇(Rosa mairei)等50種川西亞高山地區生態恢復與景觀塑造鄉土植物;通過外源激素、菌肥、凋落物等處理的探索,攻克特有樹種四川紅杉打破種子休眠、促進萌發和壯苗的快速繁育科技,促進先鋒樹種白樺(Betula platyphylla)成功定居;相關篩選與繁育成果為區域生態恢復和高海拔城鎮綠化等提供了多樣化資料。

成都生物所上述理論和科技新成果與項目其他團隊部分成果以“西南高山亞高山退化森林生態恢復”專題和封面論文形式正式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21年第3期。

原文連結

圖1項目技術路線(劉慶等.西南高山亞高山不同演替階段退化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

圖2增溫和不同種植管道對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響(羅林,梁進等.西南亞高山森林優勢種不同種植管道根區土壤胞外酶活性對夜間增溫的響應)

圖3灌叢下地被物調控科技(龐學勇,劉慶等.西南亞高山次生灌叢促進建群樹種更新恢復科技)

圖4綜合評價I級植物(王麗華,吳彥等.亞高山野生鄉土木本植物觀賞價值評價體系構建)

圖5不同處理不同海拔的幼苗生理名額差异(莫丹,向雙等.四川紅杉種子快速萌發與幼苗生長科技)

圖6《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21年第3期封面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

資料標籤: 林業
本文標題: 成都生物所西南高山亞高山退化森林生態恢復理論與科技體系研究獲新進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57294389885
相关資料
合肥研究院利用拉曼光譜可區分不同手性蝦青素分子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慧所黃青研究員課題組與中科院海洋所合作,提供了一種非常方便的方法,利用拉曼光譜區分蝦青素這種具有多晶型的手性生物大分子。研究團隊利用拉曼光譜科技,提出一種區分左旋、右旋和內消旋的全反式蝦青素的方法。
標籤: 蝦青素 拉曼光譜 手性 科普
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聞海虎、楊歡教授團隊觀察到磁通束縛態量子振盪行為
磁通芯子中是正常態,而周圍是超導態。囙此,磁通是一種受限量子體系,在磁通芯子區域會形成准粒子的束縛態。最近聞海虎、楊歡教授團隊在新型鐵基超導體KaCa2Fe4As4F2上對磁通束縛態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束縛態能級偏離之前普遍認為的1/3
標籤: 量子 科學 超導體 科普
上海矽酸鹽所在節能發電窗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全球建築總面積大幅增長,建築能耗逐年上升。囙此,利用建築物實現節能甚至發電,成為推動都市綠色發展的關鍵之一,對全面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現有發電窗科技主要是將透明光伏電池與建築玻璃相結合,但提高發電效率往往以犧牲窗戶透明度為
標籤: 能源
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濤、祝世寧研究組,波導陣列中拓撲光子態調控取得進展
近期,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李濤、祝世寧研究組在拓撲光子態調控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他們在理論和實驗上首次發現了由Floquet人工規範場相變誘導產生的拓撲模式,通過合理的Floquet規範場設計,可以實現非對稱的光局域傳輸功能。
標籤: 拓撲 波導 物理 李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