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突破,|,先天性肌無力治療迎來了希望,研究發現發病機制及治療新策略

先天性肌無力是一種破壞性的神經肌肉疾病,DOK7的突變是CM的主要原因。最常見的致病突變會截斷DOK7並導致兩個酪氨酸殘基遺失,這些殘基被磷酸化並募集CRK蛋白,這對於將乙醯膽鹼受體錨定在突觸上很重要。該研究表明Dok7CM小鼠在導致新生兒致死的神經肌肉突觸形成方面存在嚴重缺陷。

來源:iNature(ID:Plant_ihuman)

先天性肌無力(CM)是一種破壞性的神經肌肉疾病,DOK7(一種對形成和維持神經肌肉突觸至關重要的銜接蛋白)的突變是CM的主要原因。最常見的致病突變(DOK71124_1127 dup)會截斷DOK7並導致兩個酪氨酸殘基遺失,這些殘基被磷酸化並募集CRK蛋白,這對於將乙醯膽鹼受體錨定在突觸上很重要。

2021年6月23日,紐約大學Julien Oury等人在Nature線上發表題為“Mechanism of disease and therapeutic rescue of Dok7 congenital myastheni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了這種常見形式的CM(Dok7CM小鼠)的小鼠模型和在兩個酪氨酸殘基中具有點突變的小鼠(Dok72YF)。該研究表明Dok7CM小鼠在導致新生兒致死的神經肌肉突觸形成方面存在嚴重缺陷。出乎意料的是,這些缺陷是由於肌肉特异性激酶(MUSK)的磷酸化和啟動嚴重不足,而不是DOK7酪氨酸磷酸化的不足。

該研究開發了針對MUSK的激動劑抗體,並表明這些抗體可以恢復神經肌肉突觸的形成並預防Dok7CM小鼠的新生兒致死率和遲發性疾病。這些發現為DOK7 CM和由AGRIN、LRP4或MUSK突變引起的其他形式的CM確定了一種意想不到的疾病原因和潜在治療方法,並說明了靶向治療挽救先天性致死率的潜力。

先天性肌無力是一組由對神經肌肉突觸的形成、功能和維持很重要的基因突變引起的疾病。大多數情况下,這些基因的突變是隱性的,會降低基因活性,從而導致突觸缺陷,進而導致神經肌肉突觸早期出現結構和功能缺陷,這是終生肌肉無力的原因。

神經肌肉突觸的形成和維持需要高度專業化的突觸前膜和突觸後膜的組裝,這涉及幾個關鍵分子的協調作用。從運動神經末梢釋放的AGRIN與肌肉中的脂蛋白受體相關蛋白4(LRP4)結合,刺激LRP4與肌肉特异性激酶(MUSK)之間複合物的形成,後者是一種受體酪氨酸激酶,可作為突觸分化的主調節器。LRP4一旦由於MUSK啟動而聚集在突觸後膜中,也會直接向運動軸突發出訊號以刺激突觸前分化。AGRIN、LRP4和MUSK以及編碼乙醯膽鹼受體(AChR)亞基的基因中的突變也會導致CM。

MUSK的啟動還取決於接頭蛋白DOK7。Dok7中的突變占所有CM病例的10-20%。這種疾病使人衰弱——導致四肢、頸部和面部肌肉無力——四分之一的DOK7 CM患者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候需要無創通氣。很少有治療可以減輕臨床症狀。

DOK7的N端區域包含pleckstrin同源性(PH)和磷酸酪氨酸結合(PTB)域,其功能是使DOK7二聚化並結合MUSK近膜(JM)區域中的磷酸化酪氨酸基序。此外,AGRIN刺激的MUSK磷酸化導致DOK7 C末端區域的兩個酪氨酸殘基磷酸化,從而觸發CRK和CRK-L的募集——這些蛋白質參與了AChRs的成簇。Dok7 CM的最常見原因是四堿基對重複(殘基1124-1127,TGCC),這會導致DOK7的移碼和過早終止。一些具有Dok7 CM的個體是該突變等位基因的純合子,而其他人則攜帶該突變等位基因與Dok7的不同突變等位基因組合。

該研究描述了這種常見形式的CM(Dok7CM小鼠)的小鼠模型和在兩個酪氨酸殘基中具有點突變的小鼠(Dok72YF)。該研究表明Dok7CM小鼠在導致新生兒致死的神經肌肉突觸形成方面存在嚴重缺陷。出乎意料的是,這些缺陷是由於肌肉特异性激酶(MUSK)的磷酸化和啟動嚴重不足,而不是DOK7酪氨酸磷酸化的不足。

該研究開發了針對MUSK的激動劑抗體,並表明這些抗體可以恢復神經肌肉突觸的形成並預防Dok7CM小鼠的新生兒致死率和遲發性疾病。這些發現為DOK7 CM和由AGRIN、LRP4或MUSK突變引起的其他形式的CM確定了一種意想不到的疾病原因和潜在治療方法,並說明了靶向治療挽救先天性致死率的潜力。

參考消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672-3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

資料標籤: 肌無力 酪氨酸 肌肉
本文標題: Nature突破,|,先天性肌無力治療迎來了希望,研究發現發病機制及治療新策略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56835938516
相关資料
EMBO,Mol,Med,|,華中農業大學等多組織合作,李錦銓/馮曄首次提出豬鏈球菌出現人類適應性種群
豬鏈球菌是猪中普遍存在的細菌定植菌,最近將宿主範圍擴大到人類,導致全球範圍內致命的人類感染激增和自1998年以來的三起大爆發。在以往研究中,因來源於人感染病例的豬鏈球菌菌株數量和地理多樣性有限,有關對豬鏈球菌群體進化及其在人群中的傳播和發病
標籤: 華中農業大學 豬鏈球菌 科學 噬菌體 科普
天津大學今日Nature發表前瞻性文章,焦魁教授一作兼通訊!
發展車用氫能產業,推動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汽車示範運行規模,是實現低碳减排的重要途徑,對實現2030年碳達峰及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7月15日,天津大學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焦魁教授和MichaelD.Guiver
標籤: 功率密度 燃料電池汽車 新能源 能源 電動汽車 燃料電池
林志群Chem.,Soc.,Rev.,啟動表面重構以提高電催化析氧活性!
近年來,研究者們發現,在電催化析氧反應中,催化劑的表面結構和組成是動態變化的,這使得催化奏效機制以及催化活性預測更加複雜化。鑒於此,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林志群教授課題組從發生表面重構的催化劑分類、調控表面重構的策略、原位/非原位表徵、理論類比
標籤: 重構 科學 科普
Bone,Res,|,浙江大學等多組織合作,錢宇/秦安揭示了破骨細胞生成新的調控機制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溶骨性疾病,通常與過度的破骨細胞形成有關。具有PDZ結合基序的轉錄共啟動因數是Hippo訊號通路的關鍵下游效應子;然而,TAZ在破骨細胞中的確切作用尚未確定。此外,TAZ的過表達抑制了RANKL誘導的破骨細胞形成,而TAZ的
標籤: 科學 科普 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