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處理器巨頭ARM公司Nature重磅,​柔性聚醯亞胺基微處理器問世,32比特,有望開創萬物互聯

大約50年前,英特爾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的微處理器,4004。一個4比特CPU,集成了2300個電晶體,使用10μm工藝在矽晶圓上製備,僅僅能够進行簡單的算術計算。自這項突破性的成就以來,科技不斷發展,現時最先進的64比特矽基微處理器已經集成了高達300億個電晶體。微處理器如今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文化中,成為了一項元發明,可以讓其他發明得以實現。

大約50年前,英特爾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的微處理器,4004。一個4比特CPU(中央處理單元),集成了2300個電晶體,使用10μm工藝在矽晶圓上製備,僅僅能够進行簡單的算術計算。自這項突破性的成就以來,科技不斷發展,現時最先進的64比特矽基微處理器已經集成了高達300億個電晶體(如使用7 nm工藝製備的AWS Graviton2)。微處理器如今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文化中,成為了一項元發明,可以讓其他發明得以實現。最近,它的大資料處理能量使COVID-19疫苗的開發時間大大縮短。

與傳統半導體器件不同,柔性電子器件以紙張、塑膠或金屬箔等資料為基底,並基於有機、金屬氧化物或非晶矽等活性薄膜半導體材料製備。與晶體矽相比,它們具有薄、一致性和低製造成本等優點。在柔性基片上製作製備的薄膜電晶體(thin film transistor,TFT)器件的加工成本遠低於在矽晶圓上製作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MOSFET)。這些優勢極大地擴大了柔性電子器件的應用範圍。

近日,英國ARM公司的Emre Ozer團隊在柔性的聚醯亞胺基底上,利用0.8微米金屬氧化物TFT科技製備了32比特Arm(精簡指令集計算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RISC架構)微處理器,稱之為PlasticARM。研究人員認為,PlasticARM將成為開發低成本、完全靈活的智慧集成系統。未來十年內,超過一萬億的無生命物體都將通過它集成到數字世界中,從而實現萬物互聯。該研究以“A natively flexible 32-bit Arm microprocessor”為題發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上。

文章亮點:

1、PlasticARM由三個基本組件構成:(1)一個32比特CPU,(2)一個包含CPU和CPU周邊設備的32比特處理器,(3)一個包含處理器、記憶體和匯流排介面的片上系統(system-on-a-chip,SoC)

2、柔性的32比特處理器與Armv6-M架構中的Arm Cortex-M類處理器相容,可以搭載現有的軟體發展工具鏈(例如,編譯器、調試器、連接器、整合式開發環境等)。

3、該處理器集成在可從其內部記憶體運行程式的電路內,當前版本在裝配之後不能更新,但作者認為未來反覆運算能實現可程式設計的記憶體。

4、PlasticARM集成18334個NAND2等效門,是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柔性集成電路,比之前的複雜12倍。

PlasticARM的設計架構與特性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625-w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

本文標題: 移動處理器巨頭ARM公司Nature重磅,​柔性聚醯亞胺基微處理器問世,32比特,有望開創萬物互聯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50878187606
相关資料
趙强/葉曉峰/遊正偉合作再發《自然·通訊》,自修復聚氨酯彈性體,用於體內多種生物醫學應用
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自愈合彈性體由於其在軟組織中的仿生力學性能和良好的彈性,能够適應體內動態環境,具有巨大的生物醫學應用潜力,如心臟輔助裝置和醫用導管。
標籤: 動脈瘤 胸骨
化學所王樹最新AM,遠程控制癌症免疫療法
中科院化學所的王樹等人報導了一種用於在近紅外光輻照下原位啟動免疫療法的共軛聚合物納米顆粒介導的光遺傳系統。憑借此策略,由腫瘤細胞分泌的IFN-γ足以引發周邊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活化,從而最終實現免疫治療殺死腫瘤細胞。囙此,研究認為這一系統為遠
標籤: 免疫療法 遠程控制 科普 科技新聞
湖泊所丨多維度審視太湖生態系統的前世今生
儘管我國在湖泊治理和生態修復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財力,且水環境整體得到改善,但藍藻水華暴發態勢難以得到有效遏制,湖泊生態修復進入瓶頸期。囙此,獲取可靠的湖泊生態系統長期變化證據,揭示其演化軌跡和機制,可以為製定湖泊修復路徑和目標提供關鍵科學
標籤: 生態系統 湖泊
精密量測院首次演示非迴圈非絕熱的幾何量子邏輯門
近日,精密量測院研究員馮芒課題組與鄭州大學、廣州中國科學院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利用超冷離子實驗平臺,設計和完成了基於非迴圈非絕熱的幾何量子邏輯門實驗,在單個40Ca+離子層面上首次高精度地演示了這種普適的量子邏輯門同時具備的容錯和快捷的優良
標籤: 邏輯門 量子 量子通訊 量子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