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因素如何影響COVID-19的傳播,|,Earth's,Future

在世界範圍內,流行病學家們正在構建短期和長期的疾病預測模型,以此作為減緩和控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播的理論依據。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為全球大流行病。該項研究表明,複合自然因素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COVID-19軌跡的變化。氣候變化引起的複合自然因素下降可以幫助抑制病毒的傳播,但是增大了死亡率。

在世界範圍內,流行病學家們正在構建短期和長期的疾病預測模型,以此作為減緩和控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傳播的理論依據。本文基於EDBF(Empirical Distribution Based Framework,基於經驗分佈的框架)算灋建立複合自然因素(Compound Natural Factor,CNF)模型以探究多種自然因素對COVID-19軌跡的影響,為疾病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源:Unsplash

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為全球大流行病。《自然》和《科學》雜誌曾發表文章肯定了非藥物干預措施,如城際旅行限制、病例早期識別和隔離、以及人員接觸限制和社交疏遠措施等對抑制新冠肺炎在中國傳播的積極影響,但同時不能排除未知環境因素的干擾。早前,多項研究探究了不同環境因素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但是部分研究結果互相衝突。例如,有研究者認為乾燥的氣候環境有利於飛沫介導的病毒性疾病的傳播。然而又有研究表明濕度較大時新冠肺炎更易傳播。這些相反的結論可能是由於忽略了環境因素之間的互相干擾作用。

自然因素與新冠肺炎發病軌跡的相關性

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資訊研究所趙紅穎團隊在Wiley發行的Earth's Future上發表論文,基於EDBF算灋建立複合自然因素模型,探究溫度、濕度、能見度、氣壓、風速、氣溶膠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對COVID-19軌跡的影響。研究者分析了中國31個不同都市2020年1月至3月的日新增病例數、日新增死亡數以及日新增治癒患者數,並研究了其與溫度、濕度、能見度、氣壓、風速、氣溶膠和植被等七項環境名額的關係。研究者通過優化權重分配,建立了以上述七種自然影響因素建立了複合自然因素模型,並利用EDBF算灋反覆運算優化COVID-19軌跡與複合自然因素的耦合關係,以準確類比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該項研究表明,複合自然因素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COVID-19軌跡的變化。氣候變化引起的複合自然因素下降可以幫助抑制病毒的傳播,但是增大了死亡率。與之相對的,複合自然因素升高導致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下降,卻加速了病毒的傳播。其中,氣溶膠和可見度對病毒傳播影響較大,對死亡率影響最大的因素是風速,而濕度和氣壓對患者治癒情况影響更大。本項研究為研究環境變化對全球大流行疾病的影響提供了新的思路。

引用此論文

Zuo,Z.,Ullah,S.,Yan,L.,Sun,Y.,Peng,F.,Jiang,K.,& Zhao,H.(2021).Trajectory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COVID-19 via compound natural factor(CNF)model in EDBF algorithm.Earth's Future,9,e2020EF001936.https://doi.org/10.1029/2020EF001936[Health Sciences]

原文刊載於【OALandscape】公眾號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

資料標籤: 科普 肺炎
本文標題: 自然因素如何影響COVID-19的傳播,|,Earth's,Future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48119374376
相关資料
Nat.,Rev.,Chem.,固體核磁共振光譜在金屬鹵化物鈣鈦礦中的應用
固態魔角旋轉核磁共振光譜是探測金屬鹵化物鈣鈦礦中原子級微觀結構和結構動力學的强大科技。洛桑聯邦理工學院LyndonEmsley,劍橋大學SamuelD.Stranks和ClareP.Grey等人總結了記錄鹵化物鈣鈦礦固態NMR數據的實際方面
標籤: 核磁共振 光譜 科普
植物所科研人員揭示氮輸入背景下碳限制對土壤微生物活性調控的新機制
氮素新增條件下,土壤酸化和碳限制是微生物活性降低的重要因素。然而,二者對微生物活性降低的相對重要性及相關機制尚不明確。以上結果表明,隨著氮添加水准的升高,微生物的碳限制加劇,並作為主導因素抑制了微生物活性,而土壤酸化是次要因素。在全球氮輸入
標籤: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 科學 科普 調控
天津大學藥學院李楠課題組為動脈粥樣硬化治療設計“剛柔並濟”新策略
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占全球總發病率和死亡率的31%。現時,一些脂質調節藥物雖然可以减少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但由於溶解性差、單一的脂質下調機制和低遞送效率導致治療效果有限。針對這一問題,李楠副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剛柔並濟”的
標籤: 動脈硬化症 李楠
大連化物所發表“氮氣的還原與氧化方法”導論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氫能與先進資料研究部陳萍研究員受邀與多位國際同行,包括麻省理工學院YangShao-Horn教授、丹麥科技大學IbChorkendorff教授、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fanE.L.Stephens教授、佐治亞理
標籤: 大連化物所 科學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