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植物園在鮮蓮子采後品質衰退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鮮蓮子具有清甜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新鮮蓮子主要在7月至9月的高溫季節收穫,采後其鮮食品質快速衰退,嚴重制約鮮蓮子的銷售推廣。近日,武漢植物園蓮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學科組科研人員通過生理名額測定和轉錄組分析,揭示了鮮蓮子采後貯藏過程中的生理變化和分子機制,為蓮子采後保鮮提供了理論指導。

蓮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是集觀賞、食用、藥用於一身的重要水生經濟作物。鮮蓮子具有清甜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新鮮蓮子主要在7月至9月的高溫季節收穫,采後其鮮食品質快速衰退,嚴重制約鮮蓮子的銷售推廣。近日,武漢植物園蓮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學科組科研人員通過生理名額測定和轉錄組分析,揭示了鮮蓮子采後貯藏過程中的生理變化和分子機制,為蓮子采後保鮮提供了理論指導。

研究表明,鮮蓮子在采後貯藏過程中可溶性糖含量持續性下降,澱粉和蛋白質含量新增,導致蓮子硬度新增,甜度降低。轉錄組分析鑒定到3148個基因差异表達,這些基因參與多種生物學途徑。澱粉和蔗糖代謝途徑的基因呈現出複雜的表達模式,一些參與澱粉合成的酶的活性新增,例如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和可溶性澱粉合成酶(SSS)等。多數參與糖酵解和三羧酸迴圈的基因下調表達。此外,蓮子采後貯藏期間植物激素生長素(IAA)、茉莉酸-異亮氨酸(JA-Ile)和水楊酸(SA)含量新增,同時參與其信號轉導途徑相關基因差异表達。

以上研究結果揭示了鮮蓮子采後貯藏過程中變化的分子機制,為鮮蓮子采後保鮮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該研究成果以“Transcriptome analysis provides strategies for postharvest lotus seeds preservation”為題,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武漢植物園助理研究員孫恒和副研究員劉豔玲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楊美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專案、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項目和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postharvbio.2021.111583

圖1.采後鮮蓮子品質衰退模型

以上內容來源於【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官網:http://www.wbg.cas.cn/xwdt/kydt/yjjz/202108/t20210824_6168340.html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聯繫郵箱:yzhao@koushare.com

資料標籤: 蓮子 科普
本文標題: 武漢植物園在鮮蓮子采後品質衰退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47511849747
相关資料
電子科大基礎與前沿研究院Abolfazl,Bayat,教授團隊在《Physical,Review,Letters》發表研究成果
博士後UtkarshMishra為該論文第一作者,AbolfazlBayat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為第一作者單位。如果可控系統顯示出量子相變,那麼我們就可以使傳感精度達到海森堡極限。然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整個系統
標籤: 大學 科普 量子
安光所研發出基於MS2科技的可擕式病原體核酸分析系統
近期,合肥研究院安光所生物醫學光學研究團隊利用微流控晶片和智能手機構建了一種可擕式病原體核酸即時檢測系統,分析人員可通過智能手機用戶端簡便、準確、快速完成病原體核酸的即時檢測。
標籤: 病原體 智能手機
電子科大機電學院博士生曹迪獲MPCE期刊年度最佳論文獎
電子科技大學為論文唯一通訊組織,論文第一作者為機電學院博士生曹迪,通訊作者為胡維昊教授,其他合作者包括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趙俊博老師以及丹麥奧爾堡大學陳哲教授和FredeBlaabjerg教授。據瞭解,2020年該雜誌共評選出10篇最佳論文
標籤: 博士生 能源 機電
南京工大《Nature》子刊,超細孿晶,讓鎂合金兼具高强度和耐蝕性!
傳統的超細晶粒鎂合金可以獲得較高的强度,但由於夾雜了大量的非平衡晶界,對鎂合金的耐蝕性有很大的影響。在此,來自南京工業大學等組織的研究者製備了一種由緻密超細孿晶組成的超細晶組織,該組織具有高達469MPa的高强度,腐蝕速率降低了一個數量級。
標籤: 鎂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