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喬宏志聯合北京大學韓晶岩教授、浙江大學申有青教授組織國內外17家組織的學者共同撰寫長篇引導性綜述“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and nanomedicine: Converging disciplines to improv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human health”並發表在國際TOP期刊《Adv Drug Deliv Rev》(中科院醫學1區,JCR Q1,IF 15.471)上。本文梳理了中醫藥與納米靶向藥物的發展歷程,辨證闡述了二者立足本色基礎上的融合趨勢和交叉領域,總結了奈米科技在改善中藥活性成分成藥性方面的優勢,特別強調了中藥方藥對內源性和外源性聚集體的調控作用及其在提高藥物治療精准性和高效性方面的應用證據和發展潜力,有利於發揮中醫藥特色,促進中醫藥交叉學科的外延發展。
在中醫藥學的內涵發展方面,長期以來,人們對中藥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化學成分的變化和效應上,其理論和方法架構來自於中藥化學和“分子-靶標”為基礎的現代藥理學體系。在這一研究框架指導下,人們得以從分子水准理解中藥及其方劑的化學組成和藥理效用,對很多中藥宏觀現象的解釋也更加科學、可量化。然而,隨著中藥化合物庫的不斷積累,一些共性科學問題也開始浮現。例如,單一化學成分很難體現方藥配伍要義,藥理活性和生物利用度較原方明顯降低等。另一方面,中藥單味或配伍後存在的大量聚集形式及其在改變藥物分子溶出、調節中藥整體毒效藥效方面的證據業已被發現。然而其中蘊含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缺乏系統的認識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喬宏志等學者提出“結構中藥學”理論,發表在《中國中藥雜志》(卓越期刊封面文章,2021,46:2443),認為中藥活性化合物的集合構成了中藥起效的化學基礎,而多成分互作形成的適宜存在形式和物相狀態是中藥起效的物理基礎。中藥藥效物質的兩面性貫穿於中藥的整個生命週期之中,是完整體現中藥來源、構成、轉化、用法和起效特點的基本屬性。研究中藥藥效物質的結構基礎可以從多維度認識和理解中藥,並用以指導中藥的科學實踐,有利於促進中醫藥與其他學科的會聚融合,為孕育中醫藥新認識、新成果提供了新的路徑。《藥學學報》(2021年第8期)專門開設專欄對“結構中藥學”領域的研究進展予以集中報導,並獲得陳凱先院士和唐本忠院士的肯定與推薦。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聯繫郵箱:yzhao@kousha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