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在大氣新粒子形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原子分子簇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秀輝教授與合作者在大氣新粒子形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北京理工大學為第一通訊組織。大氣複合污染下,新粒子形成事件頻發,但已知成核機制尚不能解釋現時觀測到較快的新粒子形成速率,表明仍存在未揭示的重要成核組分及機制。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原子分子簇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秀輝教授與合作者在大氣新粒子形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Rapid sulfuric acid-dimethylamine nucleation enhanced by nitric acid in polluted regions”(污染地區硝酸促進的硫酸-二甲胺快速成核)以直接投稿(Direct Submission)形式在世界頂級類期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美國科學院院刊》)線上發表,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73/pnas.2108384118。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博士後劉玲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北京理工大學張秀輝教授和賓夕法尼亞大學Joseph S. Francisc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北京理工大學為第一通訊組織。

氣溶膠新粒子是大氣中顆粒物和雲凝結核的重要來源,對區域空氣品質、全球氣候及人類健康具有重大影響,而氣溶膠成核是新粒子形成的關鍵階段。大氣複合污染下,新粒子形成事件頻發,但已知成核機制尚不能解釋現時觀測到較快的新粒子形成速率,表明仍存在未揭示的重要成核組分及機制。硝酸是大氣中廣泛存在且含量豐富的污染物質之一,但其在氣溶膠成核中的作用一直被忽略。

圖1.在污染大氣邊界層,硝酸(NA)可參與硫酸(SA)-二甲胺(DMA)成核過程

圖2.(a)北京地區不同月份的粒子形成速率及硝酸對粒子形成速率的促進强度R。(b)不同濃度下,硝酸的參與對團簇數濃度的促進强度

考慮到硝酸在污染地區廣泛存在的現狀,張秀輝教授及其合作者將量子化學計算與大氣團簇動力學模型相結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硝酸對人類生活的污染邊界層新粒子成核的促進作用(圖1)。發現硝酸可在寒冷的污染地區(例如北京冬季)顯著促進硫酸-二甲胺團簇形成速率,最高促進80倍(圖2,a),且在硝酸和二甲胺濃度較高的條件下還可顯著增加團簇的數濃度,最高達27倍(圖2,b)。同時,硝酸能廣泛參與硫酸-二甲胺成核團簇的形成過程,其對團簇形成路徑的貢獻隨著硝酸濃度的新增和溫度的降低而新增,最高達76%。事實上,除提出硝酸對污染邊界層成核的促進作用外,張秀輝教授課題組早在2018年還通過理論發現了硝酸對較高對流層硫酸-氨新粒子成核的促進作用(Phys. Chem. Chem. Phys.,2018,20,17406),並被2020年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CLOUD實驗(Wang et al.,Nature,2020,581,184)證實。

以上研究提出了污染邊界層中硝酸參與並促進硫酸-二甲胺成核的新機制,為我國複合空氣污染條件下新粒子形成機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論線索;同時,該研究還提出了在持續控制含硫污染物排放的背景下,控制含氮污染物的排放(如汽車尾氣和工業排放)將有助於進一步减少顆粒物污染,為製定相關空氣污染防控政策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附個人簡介:

張秀輝,教授,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李澤生教授研究團隊成員,長期從事理論計算類比方面的研究工作。近4年在大氣顆粒物形成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除在Proc Natl Acad.Sci.USA上發表兩篇文章外,還在J. Am.Chem.Soc.、Angew.Chem.Int. Ed.、Atmos.Chem.Phys.、Geophys.Res. Lett.、Sci.Total.Environ.、Atmos.Environ.、Chemosphere和J. Chem.Phys.等國際Top期刊發表多篇論文,詳見個人主頁:https://cce.bit.edu.cn/szll/ayjscz/hxxk/llyjshxyjs/index.htm。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1976015)資助。

以上內容來源於【北京理工大學】官網:https://www.bit.edu.cn/xww/xzw/xsjl1/6d5e4b9a01df402390f583c04df5d966.htm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聯繫郵箱:yzhao@koushare.com

資料標籤: 硝酸 二甲胺 環境污染
本文標題: 北理工在大氣新粒子形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44603369863
相关資料
古椎所丨性選擇如何影響鳥類尾羽的演化?
近日,《當代生物學》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與周忠和主導,聯合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南京大學、臨沂大學、天宇自然博物館完成的有關鳥類尾羽演化的研究,報道了一類具有針型尾的中生代反鳥類,揭示了性選擇和自然選擇的動態相互作用
標籤: 王敏 科技新聞
大連化物所揭示二氧化碳高選擇性電還原的“雙通道”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肖建平研究員團隊與電子科技大學夏川教授團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傑教授團隊合作在二氧化碳轉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發出鉛單原子合金化的銅基催化劑,實現了CO2高活性、高選擇性還原製備甲酸鹽
標籤: 大連化物所 還原性 雙通道 甲酸 科普
華中農業大學在柑橘優异資源低溫逆境應答分子調控研究中獲新進展
PtrERF9-PtrGSTU17/PtrACS1模塊參與枳低溫應答作用圖。在低溫環境中,植物體內會誘發一系列的分子調節機制以應對凍害脅迫。乙烯是一種重要的激素,在植物非生物脅迫應答中佔據重要地位,但其在柑橘低溫脅迫應答中的作用尚未可知。
標籤: 乙烯 科普 調控
安光所在我國區域氣溶膠模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氣溶膠模式通常用來描述特定區域的典型氣溶膠性質,是輻射傳輸計算中不可缺少的輸入參數。碳質氣溶膠出現的頻率,在冬季達到最大值。以上8個氣溶膠模型以及在我國區域分佈、季節變化的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瞭解我國氣溶膠的物理化學性質和時空分佈。
標籤: 氣溶膠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