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公衛學院劉民團隊在《柳葉刀·西太平洋雜志》線上發文揭示中國孕婦乙肝病毒感染流行率持續下降

該研究結果表明,2015年至2020年,中國孕婦乙肝病毒感染呈中度流行,且流行率持續下降。然而,在省級和縣級水准上,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率仍存在差异。劉民介紹,作為重大傳染病之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然而,中國孕婦HBV感染的流行特徵尚未見報導。

9月7日,《柳葉刀·西太平洋雜志》線上發表了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劉民教授課題組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王愛玲教授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2015—2020年中國2853個縣9000萬孕婦HBV感染情况:一項全國性觀察研究”。這是中國最大的以人群為基礎的、針對孕婦的橫斷面研究。該研究結果表明,2015年至2020年,中國孕婦乙肝病毒感染呈中度流行,且流行率持續下降。然而,在省級和縣級水准上,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率仍存在差异。

劉民介紹,作為重大傳染病之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中國是HBV感染的疾病負擔最大的國家,也被認為是實現2030年全球消除乙型肝炎威脅目標的主要貢獻者。然而,中國孕婦HBV感染的流行特徵尚未見報導。

研究人員通過對中國孕婦進行的全國性橫斷面研究所收集的數據,分析了2015年—2020年我國31個省2856個縣9087萬孕婦HBV感染狀況及變化趨勢,評估了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率。數據來自國家預防愛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項目(艾梅乙項目)。

2015—2020年全國孕婦人群乙肝病毒攜帶率變化趨勢

研究結果顯示,2015—2020年,中國大陸共有9087萬孕婦進行乙肝病毒檢測,其中約560萬檢測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孕婦中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率從2015年的7.30%下降到2020年的5.44%(下降了25.44%),處於世界衛生組織對乙肝病毒感染規定的中度流行水准,反映出我國以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對成年人群乙肝病毒感染流行率降低的效果。研究結果還顯示,與2015年相比,中國東、中、西部地區差异有所縮小。省級和縣級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率也出現了下降。2015—2020年,大部分省份(90.3%)和縣(76.96%)的乙肝病毒感染流行率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差异。

2015—2020年全國孕婦人群乙肝病毒攜帶率的地區差异

劉民指出,國家艾梅乙項目可以為更好地實現2030年消除乙肝的目標提供獨特的機會和平臺,通過在疾病早期階段識別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婦及其高危家庭成員,以促進實現消除乙肝發病率、降低死亡率的目標,需要在現有的國家規劃和資源中更好地綜合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以建立一個涵蓋全生命週期的乙肝病毒感染的預防、篩查、診斷和治療的綜合防控系統。未來的研究應在國家艾梅乙項目的基礎上,探討實現2030年消除乙肝目標的有效策略,以减少發病率和乙肝相關的死亡率。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聯繫郵箱:yzhao@koushare.com

本文標題: 北京大學公衛學院劉民團隊在《柳葉刀·西太平洋雜志》線上發文揭示中國孕婦乙肝病毒感染流行率持續下降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44574614861
相关資料
華僑大學魏展畫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權威期刊Advanced,Material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AdvancedMaterials是資料與化學領域的頂尖期刊,在國際科研領域享譽盛名,最新影響因數為30.849。高效的近紅外發光二極體在人臉識別、醫療診斷、夜視儀、光通訊等科技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全無機的非鉛鈣鈦礦CsSnI3是最有希望
標籤: 傳輸層 科普 電子
蘇州納米所等在二維分形結構構築互通水通道實現快速離子分離方面獲進展
現時,納濾膜使用最廣泛的結構形式是聚醯胺薄膜複合結構,由聚醯胺分離層和聚合物超濾支撐底膜組成。近期,中國科學院蘇州奈米科技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朱玉長副研究員與蘇州大學靳健教授、美國範德堡大學林士弘教授通力合作,提出了一種原位構築二維分形枝晶結構
標籤: 納濾膜 二維 科學 尼龍 科普
西北農科大資環學院李明教授團隊發現湖泊藍藻向地下水遷移證據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李明教授發現湖泊藍藻向地下水遷移證據。湖泊和水庫的富營養化會促使有害藍藻水華發生,而地表水通常會與地下水不斷交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博士研究生葉思思為論文第一作者,李明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相關工作
標籤: 湖泊 李明
CCS,Chemistry報導華東理工大學“振動誘導發光”分子體系研究新進展
深入理解具有振動誘導發光特性的二氫吩嗪分子結構與性質的關係是實現其資料應用的關鍵。振動誘導發光新概念是由華東理工大學田禾院士團隊研究二氫吩嗪類分子的動態發光特性時提出。
標籤: 華東理工大學 科學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