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研究發現冬季蘇北水域與長江口水域間存在强生態連通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進賢課題組研究發現冬季西南黃海與長江口水域間存在很强的生態連通性,這一發現從分子生態學角度為冬季長江口與蘇北水域之間的源匯關係的認識提供了新的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進賢課題組研究發現冬季西南黃海(也稱作蘇北水域)與長江口水域間存在很强的生態連通性,這一發現從分子生態學角度為冬季長江口與蘇北水域之間的源匯關系的認識提供了新的證據。相關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Ecology and Evolution。

連通性是海洋生態系統之間重要的基本過程,正確認知連通性對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作為重要的陸架海洋生態系統,黃海現時面臨過度開發、污染以及生態灾害頻發等嚴峻現實。洋流是海洋生態系統連通性的重要驅動因素,然而學界關於冬季西南黃海沿岸流存在爭議。傳統觀點認為冬季蘇北水域存在順風南向的沿岸流,且該觀點一直被廣泛引用。然而,近期物理海洋觀測的研究結果顯示,冬季西南黃海近岸的蘇北沿岸流方向為逆風北向,進一步數值模擬顯示蘇北近岸水域的北向沿岸流發端於長江口,且向北延伸至廢黃河口南側水域。

由於適宜生境的不連續性,江蘇沿岸大範圍的泥灘成為岩石相潮間帶生物遷移的地理障礙。然而,在沿岸流的傳輸作用下,岩相潮間帶生物浮游幼體近期在江蘇沿岸人工建築上形成新種群,生物體在不同生境之間的遷移是生態連通性最直接的體現,囙此探究這些新形成岩相潮間帶生物種群的來源可為正確認識西南黃海的沿岸流提供遺傳學證據。

圖1短濱螺線粒體單倍型網絡圖

劉進賢課題組通過分子生態學方法解析了江蘇沿岸人工建築上冬季繁殖的岩相潮間帶生物短濱螺種群來源。研究發現,長江口南北的自然種群間存在清晰的譜系及遺傳分化,為精確解析江蘇沿岸人工建築上新種群的來源提供了契機(圖1),北緯33.5度以南蘇北淺灘沿岸人工建築上的新種群來源於長江口以南的自然種群,北緯33.5度以北江蘇沿岸人工建築上的新種群來源於北方自然種群(圖2)。研究結果支持近期冬季蘇北沿岸流為逆風北向流的物理海洋觀測結論,並與數值模擬關於該北向蘇北沿岸流影響範圍的估算基本吻合,從分子生態學角度提示長江口是冬季蘇北沿岸水域重要的物質和能量來源,對探究蘇北淺灘海域生態灾害背後的驅動因數提供新的思路。

圖2江蘇沿岸人工建築上短濱螺新形成種群的來源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專案資助,研究生李玉强為論文第一作者,李夢雨、邢騰飛為合作作者,劉進賢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http://doi.org/10.1002/ece3.8095

以上內容來源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官網: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109/t20210922_6209828.html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聯繫郵箱:yzhao@koushare.com

本文標題: 海洋所研究發現冬季蘇北水域與長江口水域間存在强生態連通性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44419254270
相关資料
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劉碧錄團隊在高品質二維資料的規模化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高品質二維資料的大規模可控製備研究是發展其廣泛應用的前提,也是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前沿課題和研究熱點。近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資料研究院劉碧錄團隊提出了一種高效的、普適性的膠水輔助研磨剝離法,以粘結型高分子作為力傳輸劑,通過研磨儀引入剪
標籤: 二維資料 二維 氮化硼 科普
中南大學鄧昊教授等在Nature子刊發表高水准新冠綜述
該述評系統地歸納概述了新冠肺炎感染的人遺傳基礎研究進展,是現時關於新冠肺炎感染的人遺傳基礎最全面最詳細,也是影響因數最高的綜述。提出了新冠肺炎可能產生涉及人易感的分子基礎和訊號通路,以及今後的研究策略,對進一步探討該病的致病機制和開展個體化
標籤: 中南大學 nature 肺炎
廣州大學章典教授領銜國際研究團隊在青藏高原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岩面藝術
章典教授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講師王蕾彬博士、張盛達博士,研究生王曉晴,博士後李騰博士以及吳志峰教授為共同作者。文章目前處於期刊預較樣階段,尚未正式發表,即迅速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圖1)。
標籤: 廣州大學
西南大學廖志華教授團隊培育出東莨菪堿高產的抗除草劑顛茄純系
東莨菪堿屬於托品烷生物鹼,是抗膽鹼基本藥物。東莨菪堿在顛茄中含量很低,導致其價格高昂;同時顛茄種植過程中除草耗時費力,進一步新增了藥材的生產成本。囙此,創制顛茄新種質並培育東莨菪堿高產的抗除草劑顛茄對於相關製藥行業具有重要意義。
標籤: 生物技術 草甘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