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同一樣食物,吃前吃後,判若兩鼻…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在饑腸轆轆的時候,聞到什麼食物都覺得“香”,哪怕是剛出鍋的一盤普普通通的醋溜土豆絲,聞起來也如同“人間美味”。然而,在一碗米飯加一盤醋溜土豆絲喂飽了你之後,再給你來一盤同樣的菜,“人間美味”聞起來似乎就不那麼美好了。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在饑腸轆轆的時候,聞到什麼食物都覺得“香”,哪怕是剛出鍋的一盤普普通通的醋溜土豆絲,聞起來也如同“人間美味”。然而,在一碗米飯加一盤醋溜土豆絲喂飽了你之後,再給你來一盤同樣的菜,“人間美味”聞起來似乎就不那麼美好了。

事實證明,嗅覺的確是很善變的。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內部因素會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然而,還不清楚諸如饑餓和飽腹感等動機狀態是否以及如何調節嗅覺的知覺決策。

近日,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北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當一個人饑餓的時候,嗅覺能力最强,但隨著饑餓程度降低,對同一種食物的嗅覺能力也隨之减弱。也就是說,人對食物氣味的敏感度會因為剛剛吃過的同一食物而降低。這件看起來稀鬆平常的事情,其實是告訴我們,正如氣味調節我們進食行為一樣,反過來,我們的進食行為也調節著我們的嗅覺。該研究結果表明,嗅覺感知決策以特定於氣味的管道受到動機狀態的影響,這種適應性行為背後或存在一種大腦機制。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能力可以幫助身體攝入更均衡的營養,因為我們的鼻子會試圖尋找更多樣化的食物。

想想當時我們的祖先,為了尋找食物在森林中到處遊走。他們最先發現了野生果子並吃掉了它,隨後對同類食物的氣味變得不再那麼敏感,但也許仍會對野生蘑菇的氣味敏感。所以,從理論上說,這可能有助於促進食物和營養攝入多樣性。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行為任務並結合腦成像來衡量動機狀態對嗅覺知覺決策的影響。他們為30名參與者提供了食物與非實物混合物的組合,即“披薩和松樹”或“肉桂麵包和雪松”兩兩配對,這兩種氣味被認為是“最佳CP”,因為它們彼此非常不同。

參與者被要求在兩種不同的情况下聞這些混合物,並分辨出哪一種氣味占主導。第一次是在他們饑餓(禁食6小時後)的時候,第二次是在吃了同樣的食物吃到飽後。研究人員在每位參與者接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過程中改變了聞到匹配食物的氣味濃度。

結果表明,饑餓的參與者只需50%的肉桂麵包氣味就可以認為它是比雪松更占主導。然而,在吃完肉桂麵包後,則需要80%的肉桂麵包氣味才能讓大腦感知到它比雪松更多。

實驗用肉桂麵包

參與者報告說,進食成功誘導了飽腹感,進食過程讓饑餓感顯著降低。此外,與餐前相比,參與者認為餐後對聞到同一種食物的氣味感到不太愉快。

在神經水准上,研究人員發現嗅覺/邊緣大腦區域氣味誘發的活動被食物攝入後以一種特定的管道改變了。具體而言,在飽腹狀態下,對與食物相匹配氣味的辨別能力比非匹配食物的能力要差得多,與匹配食物混合物的神經模式使之看起來更不像是食物。

研究人員強調,由於功能磁共振成像科技的局限性,無法量測嗅球的神經活動。囙此,尚不清楚在嗅覺/大腦邊緣區域觀察到的氣味特异性變化是否有更早的起源。

此外,他們還發現,與非食物氣味相比,嗅覺/邊緣大腦區域和腦島之間的功能連通性得到增强。與餐後相比,餐前的這種連通性差异更大,但這種影響並非特定於與食物匹配的氣味。囙此,這些結果可能是由時間或任務重複驅動的,而不是飽腹感。

總之,這項行為研究表明,嗅覺感知選擇可以靈活改變,以適應當前的動機狀態。此外,神經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嗅覺/邊緣區大腦活動的氣味特异性調節,這種行為轉變可能存在一種機制。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再需要適應狩獵和採集食物的生活,然而我們的嗅覺,以及聞到的食物之間的聯系仍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你的嗅覺功能不正常,迴響回路可能會紊亂,導致你暴飲暴食變成一個胖子;甚至,它還有可能導致睡眠中斷,讓你徹夜難眠。這一聯系也是該研究團隊正在研究的課題之一。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3001374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聯繫郵箱:yzhao@koushare.com

資料標籤: 飽腹感 肉桂
本文標題: 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同一樣食物,吃前吃後,判若兩鼻…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43552337902
相关資料
一文讀懂,|,神經查體寶典“NIHSS評分”的5大要點!
無論是科室小白,還是教授級別大牛,只要是神經科醫生,大家對於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一定都不陌生,該評分已廣泛應用於卒中患者的臨床預後評估和各研究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NIHSS評分的各項細節,希望能給在臨床上忙碌的你帶來些許
標籤:
南中醫洪敏教授團隊發現NLPR3在上皮細胞中的新功能
已知NLRP3作為炎症小體的關鍵組成部分,在髓系細胞中調控IL-1家族促炎細胞因數的產生,然而NLRP3在AD發病機制中的作用以及對IL-33的調控現時存在較大爭議。該研究率先揭示了上皮細胞中NLRP3作為轉錄因數獨立於炎症小體的新功能。
標籤: 上皮細胞 特應性皮炎 科普
浙江大學農學院陳雲/馬忠華團隊在Nucleic,Acids,Research上發文揭示病原真菌組蛋白H3K27甲基化識別新機制
然而真菌中沒有PRC1的存在,組蛋白H3K27me3的訊號如何被識別現時尚不清楚。尤為重要地發現,BP1蛋白能够通過其PHD功能域結合DNA,增强H3K27甲基化訊號識別後對基因轉錄的抑制。
標籤: 甲基化 組蛋白 科普
華農在植物抵禦烟草花葉病毒產生無症狀錶型的遺傳和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科學家在植物和病原菌的互作研究中主要關心感病/抗病的機制。在能够被某類病原物侵染的個體中,因個體差異等原因,不同的個體在受病原侵染後會產生不同的症狀。但烟草植株受TMV侵染後產生無症狀錶型的現象自二十年前首次被報導以來,其遺傳機理和分子機制
標籤: 科學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