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古所混翅鱟化石在中國的首次發現

板足鱟最早出現於奧陶紀,在志留紀達到了多樣性的巔峰,之後走向衰落,於二疊紀末全部滅絕。板足鱟以其獨特的外形而備受人們關注,是志留紀的“藝員動物”。此次發現填補了混翅鱟類在中國,乃至整個岡瓦納大陸的空白;也代表了已知最古老的混翅鱟化石記錄,擴展了我們對此類動物形態多樣性和地理分佈的認知。

板足鱟(hòu)是生存於古生代的一類重要的節肢動物,是現代蛛形綱的近親。因其形似蠍子,故俗稱為海蠍。板足鱟最早出現於奧陶紀,在志留紀達到了多樣性的巔峰,之後走向衰落,於二疊紀末全部滅絕。板足鱟以其獨特的外形而備受人們關注,是志留紀(距今約4.3億年)的“藝員動物”。加之其生態多樣性高,在海洋、淡水、陸地等多種生態環境中均佔有一席之地,囙此是我們瞭解古生代生態環境變遷的重要媒介。

混翅鱟是板足鱟目下的一個科級分類單元,這一類群的第三對附肢高度特化,具長刺,形態誇張。混翅鱟獨特而極易辨識的附肢與現生鞭蛛的須肢相似,被認為可用於固定獵物,是混翅鱟較强捕食能力的體現。然而,與其較高的曝光度相比,學界一直以來對此類動物缺乏深入瞭解。已報導的混翅鱟共兩屬四種,均依據志留紀勞俄古陸(Laurussia)的少數化石標本所建立,且近八十年來一直沒有發現新的類群。有限的化石極大限制了我們對該類群形態多樣性、地理分佈和演化歷史的瞭解。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生王晗在王博研究員指導下,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合作,報導了來自華南地區志留紀早期的混翅鱟一新屬新種:秀山恐鱟(Terropterus xiushanensisgen. et sp. nov.)。此次發現填補了混翅鱟類在中國,乃至整個岡瓦納大陸的空白;也代表了已知最古老的混翅鱟化石記錄,擴展了我們對此類動物形態多樣性和地理分佈的認知。相關研究成果近期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上。

恐鱟體型較大,體長可達近一米。其第三對附肢特化增大,並具密度較高的硬質長刺;後體及尾部似蠍。科研人員基於形態學與系統發育分析,重建了秀山恐鱟的形態,並確定了其在板足鱟家族中的系統發育位置。

新材料保存完好的附肢,以及生殖附屬器、尾部、體表紋飾等特徵,為混翅鱟科形態多樣性討論提供了諸多新證據,其中具有“嵌合”形態特徵的恐鱟附肢Ⅲ訓示了混翅鱟類群具有較為複雜的演化歷史。此外,華南地區志留紀早期的淺海地區尚未發現大型捕食性動物,而恐鱟作為具捕捉“利器”的大型節肢動物,極有可能在這一環境中扮演著頂級捕食者的角色。

一直以來,志留紀板足鱟的化石記錄多集中於勞俄及其周邊地區,而在廣大的岡瓦納大陸及周邊則很少發現板足鱟的踪迹。本文的研究以及近年來多種板足鱟化石在華南的發現,提示我們在岡瓦納大陸及其周邊可能也存在著繁盛的板足鱟類群。

本研究工作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同資助。南京古生物所楊定華繪製了生態復原圖。

論文資訊:Wang Han *,Dunlop J.,Gai Zhikun,Lei Xiaojie,Jarzembowski E. A.,Wang Bo *,First mixopterid eurypterids(Arthropoda: Chelicerata)from the Lower Silurian of South China,Science Bulletin,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1.07.019

圖1.Science Bulletin封面(秀山恐鱟生態復原圖由楊定華繪製)

圖2.秀山恐鱟(Terropterus xiushanensis)(a,c,d,e,f:附肢;b:背側及腹側復原圖;g:生殖附屬器及生殖蓋板)

圖3.系統發育分析結果(秀山恐鱟標注為藍色)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聯繫郵箱:yzhao@koushare.com

資料標籤: 化石 古生物 古中國
本文標題: 中科院南古所混翅鱟化石在中國的首次發現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43450753144
相关資料
晶體材料實驗室陳峰團隊在二維異質結層間電荷傳輸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峰教授團隊在離子束光電資料改性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通過載能離子束輻照引入缺陷,實現了對二維範德華異質結資料中層間電荷傳輸方向的調控,並由此製備了具備雙向響應的光電探測器。
標籤: 異質結 二維資料 陳峰 二維 科學 科普
東北大學楊曉春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被軟體工程領域頂級期刊IEEE,TSE錄用
據悉,TSE是全球公認的軟體工程領域最權威的頂級學術期刊,代表了當前軟體工程領域國際最高研究水准。TSE對論文質量有較高要求、研究範圍覆蓋整個軟體工程研究領域,每期僅錄用8—10篇論文、年平均錄用文章數57篇。
標籤: 軟件 軟體工程 計算機科學
清華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何宏輝、馬輝團隊合作揭示生物醫學和臨床應用的偏振光學關鍵問題
作為一種電磁波,光具有强度、波長、相位和偏振等基本特性。然而近年來隨著新的精密偏振器件、探測器,及量測優化校準方法不斷出現,偏振光學方法具有的獨特優勢正在引起關注。因其具備攜帶的信息量大、無需外源性標記、相容各類已有光學儀器等諸多優勢,偏振
標籤: 生物醫學 光的偏振 光學 生物技術 科學 科普
上海微系統所全球最小飛行結構登上Nature封面
微型飛行器包含兩部分:電子功能部件和機翼,所有零件都是從微米到毫米級大小。當它在空中下落時,翅膀會和空氣相互作用,借此就能做出緩慢、且穩定的旋轉運動。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