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胡丹教授課題組發現心源性猝死新的重要致病基因

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計畫的資助。心源性猝死占猝死總體人群的80%以上。二者首發臨床表現均可表現為猝死,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10月19日,最新一期國際心血管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心髒病學會雜志》(JACC,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IF=24.1),發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胡丹教授課題組心律失常最新研究進展:編碼心臟鈉離子通道的SCN5A,是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早期複極綜合征(ERS)的主要致病基因。該項研究的成功對於早期發現和預防早複極併發症導致的心源性猝死,具有重大臨床意義。

論文題目為“Distinct Features of Probands With Early Repolarization and Brugada Syndromes Carrying SCN5A Pathogenic Variants”(《攜帶SCN5A致病性變异的早期複極綜合征和Brugada綜合征的先證者的特性》)。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碩士生張中和、美國蘭肯瑙醫學研究中心(LIMR)的Hector Barajas-Martinez教授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II科胡丹為唯一通訊作者,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為第一級通訊作者單位。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計畫的資助。

研究成果示意圖

論文通訊作者胡丹教授查房

論文第一作者張中和

論文接受了英國倫敦大學聖喬治學院的Elijah R. Behr教授的特邀點評——“J-Wave Syndromes,SCN5A,and Cardiac Conduction Reserv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J波綜合征、SCN5A和心髒傳導儲備:一枚硬幣的兩面?》),文中充分肯定了此項研究的重要價值,提到“其新穎之處在於報導了大量的JWS人群,顯示了SCN5A功能缺失變異與錶型的多向性關聯”。

心源性猝死占猝死總體人群的80%以上。據估計,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數54.4萬人,而倖存者不足1%。胡丹介紹,J波綜合征(JWS)是以心電圖J波為特徵的合併致命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症候羣。JWS與心源性猝死關係密切,有J波的人群發生心源性猝死的風險新增3~10倍,而心源性猝死的人群中J波出現的比例比正常人群高出3~20倍。

J波綜合征主要包含Brugada綜合征(BrS)和早期複極綜合征(ERS)。二者首發臨床表現均可表現為猝死,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Brugada綜合征的全球患病率約為1/5000-1/2000,占所有猝死患者數的4%-12%,占心臟結構正常猝死患者數的20%。早複極心電圖在人群中的發生頻率在1%-13%,而現時ERS在人群中的發病率和遺傳學基礎尚不清楚,但毫無疑問會新增患者猝死風險。

在對心源性猝死的研究中,胡丹課題組首次發現,編碼心臟鈉離子通道的SCN5A是早期複極綜合征的主要致病基因;同時指出這類患者中攜帶SCN5A致病突變的比例顯著低於Brugada綜合征患者;攜帶多個SCN5A致病突變的JWS患者,表現出心電圖上更長的PR間期和QRS間期,更重要的是,其發生惡性事件的風險顯著高於攜帶單個SCN5A突變的患者。

此研究納入了366例J波綜合征患者(262例BrS患者和104例ERS),其中,早期複極綜合征的研究人群擁有現時全世界最大的樣本數量。早期複極綜合征的發病年齡比Brugada綜合征明顯提前,且心電圖上出現心動過緩和QTc縮短的比例更高。通過基因篩查科技檢測JWS相關致病基因,發現了10個ERS相關的新的致病性SCN5A突變,擴展了SCN5A基因對於早複極綜合征致病性的認識。

該研究還發現了第一例由發熱誘發的早期複極綜合征患者,並在該患者中鑒定出致病性突變(SCN5A-L1412F)。此突變導致通道功能完全喪失,使鈉通道蛋白(Nav1.5)結構不穩定,顯示出負顯性作用,且在發熱狀態時加重。此外,早期複極綜合征相關的SCN5A-G452C突變在單獨表達時沒有改變鈉電流(INa),與KCND3基因共同表達時同時導致鈉電流(INa)峰值降低44.52%和瞬間外向鉀電流(Ito)峰值升高106.81%,揭示了一種獨特的新的致病機制。

上述研究成果,對於臨床早期精准識別心源性猝死提供了新的方法,有可能改變相關的臨床指南和診療決策。胡丹表示,心血管內科醫生通過篩查患者是否存在SCN5A基因,可積極有效地從人群中篩選出早期複極綜合征高危人群,進而有效地防治ERS導致的心源性猝死的發生。

江洪教授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II科團隊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江洪教授帶領團隊一直致力於心血管疾病的相關前沿研究。其中,胡丹和課題組先後發表論文及綜述130餘篇,包括在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等的病理機制與遺傳學、幹細胞模型研究、腫瘤心臟病學和心血管藥物開發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進展。此外,胡丹在第42届美國心律學會年會(HRS 2021)上指導的學生獲得“心血管研究青年學者獎”三等獎。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35109721060083?dgcid=author

本文標題: 武大胡丹教授課題組發現心源性猝死新的重要致病基因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41882177549
相关資料
蘇州醫工所高欣團隊提出一種新型多示例神經網路實現卵巢癌術前精准無創診斷
EOC好發於中老年女性,其預後差,五年生存率僅為35%。從治療管道來看,EOC患者需要腫瘤細胞减滅術,並輔以新輔助化療,而BEOT患者通常可進行保守治療,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與卵巢功能。囙此,術前準確地區分二者,對製定正確的治療方案、提升患者
標籤:
華南植物園揭示連鎖選擇影響基因組變異的作用機制
自然界的物種內和物種間存在豐富的遺傳變異。但是,隨著基因組學的快速發展,許多物種的基因組上都檢測到了自然選擇的訊號,說明自然選擇對遺傳變異的積累起了重要作用。他們都會影響遺傳變異的分佈模式,但是對基因組變異的相對重要性尚不清楚。該研究揭示了
標籤: 基因組 科學 科普
腦科學與智慧技術中心丨紋狀體調控運動功能的神經機制
囙此,深入研究基底神經節調控運動的環路機制,對於指導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運動障礙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標籤: 紋狀體 腦科學 神經節 基底神經節 運動 神經元細胞
上科大信息學院在國際電腦視覺大會展示多項智慧視覺前沿成果
10月11日至10月17日,國際電腦視覺大會線上舉行。如何將複雜多樣的人體快速且高精度地建模成“數字人”一直是人工智慧的熱門話題之一。近年來上科大信息學院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多項科研成果,提出了一整套“數字人”生成的原創性解決方案,打破了傳統
標籤: 電腦視覺 人工智慧 數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