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楊守業教授團隊在臺灣錶生地球化學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臺灣島作為全球物理侵蝕和化學風化速率最高的地區之一,是全球錶生過程和碳迴圈研究的天然實驗室。過去十年,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楊守業教授引領的大陸邊緣沉積學團隊與臺灣同行密切合作,系統研究了臺灣山溪性流域的風化剝蝕、沉積源匯過程和在邊緣海的沉積記錄,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近20篇研究論文。

臺灣島作為全球物理侵蝕和化學風化速率最高的地區之一,是全球錶生過程和碳迴圈研究的天然實驗室。過去十年,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楊守業教授引領的大陸邊緣沉積學團隊與臺灣同行密切合作,系統研究了臺灣山溪性流域的風化剝蝕、沉積源匯過程和在邊緣海的沉積記錄,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近20篇研究論文。近期他們與德國地學研究中心GFZ、臺灣中山大學以及中正大學等組織合作,發展新的同位素示踪科技,揭示臺灣島的風化剝蝕速率、過程與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QSR、JGR-ES以及EPSL等國際期刊上。

大氣10Be揭示臺灣快速剝蝕過程

研究臺灣造山帶百–千年尺度剝蝕過程對於深入理解構造活躍區的地貌時空演化以及自然灾害預測及評估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氣10Be/9Be作為新興的剝蝕速率名額,具有不受限於區域岩性以及所需測樣量低等優點,囙此被當做是量化臺灣錶生過程的重要工具。該團隊曾於去年將大氣10Be/9Be應用於臺灣最大流域濁水溪,並揭示出地表剝蝕過程的岩性控制(JGR-ES)。今年,他們進一步優化該名額應用,通過分析臺灣不同地區的河流階地剖面的Be同位素組成,計算出千年尺度的區域10Be沉降通量(0.66–0.88×106at/cm2/yr)。這一參數的精確約束有助於今後利用大氣10Be更準確地測定臺灣各類錶生過程的速率及年代。該研究成果於2021年8月發表於《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圖1不同方法給定的臺灣地區10Be沉降通量對比(Deng et al.,2021,QSR)

此後,該團隊將最新的10Be沉降參數應用於臺灣東部受頻繁滑坡影響–快速物源轉換的山溪性河流立霧溪。研究發現,立霧溪流域剝蝕速率具有極大的空間變率,從~3 mm/yr至>30 mm/yr。基於土壤–基岩混合模型結果,推測該流域極高的速率及極大的變率是由降水引起的隨機山體滑坡過程所導致的。該研究對於今後將大氣10Be/9Be名額應用於量化滑坡事件相關的風化剝蝕過程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該成果於2021年10月發表於《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Earth Surface》;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鄧凱博士。

圖2多種方法測定的立霧溪流域剝蝕速率(Deng et al.,2021,JGR-ES)

放射成因和穩定Sr同位素示踪臺灣流域化學風化過程

臺灣造山帶快速侵蝕和風化過程對河流水體化學組成有重要影響。穩定鍶同位素(δ88/86Sr)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非傳統穩定同位素,應用其示踪大陸風化過程與海洋鍶迴圈是前沿領域。在運用大氣10Be揭示臺灣快速剝蝕過程基礎之上,該團隊進一步結合放射成因和穩定Sr同位素地球化學約束臺灣濁水溪和立霧溪流域的化學風化過程。研究發現高剝蝕區,矽酸鹽岩中微量方解石(disseminated calcite)的快速溶解導致河流的溶解態Ca和Mg含量以及87Sr/86Sr比值均較高,而生物利用、次生礦物形成、方解石沉澱等相關過程並未導致顯著的穩定Sr同位素分餾,δ88/86Sr的空間變化更多反映的是幹支流溶質的混合。這一研究對今後應用Sr同位素探究構造活躍區的山溪性流域化學風化過程及穩定Sr同位素分餾機制有重要啟示。該研究近期由蘇妮副教授作為第一作者發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圖3濁水溪剝蝕速率與水體Ca/Na、87Sr/86Sr及δ88/86Sr空間變化(Su et al.,2021,EPSL)

以上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號41991324,41730531,41776062和42006059)等項目的共同資助。

論文連結:

1.Deng,K.,Wittmann,H.,Hsieh,M.-L.,Yang,S.,& von Blanckenburg,F.(2021).Deposition and retention of meteoric10Be in Holocene Taiwan river terraces.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65,107048.doi: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1.107048

2.Deng,K.,Wittmann,H.,Yang,S.,& von Blanckenburg,F.(2021).The Upper Limit of Denudation Rate Measurement from Cosmogenic10Be(Meteoric)/9Be Ratios in Taiwan.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Earth Surface,126(10),e2021JF006221.doi:https://doi.org/10.1029/2021JF006221

3. Su,N.,Yang,S.,Deng,K.,Chang,Y.-P.,Xu,J.,& Wu,Z.(2021).Radiogenic and stable Sr isotopes constrain weathering processes in rapidly eroding Taiwan catchment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576,117235.doi: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1.117235

資料標籤: 地球化學 地球科學
本文標題: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楊守業教授團隊在臺灣錶生地球化學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40431239993
相关資料
蘇州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時玉舫教授團隊發現微環境中間充質細胞是腫瘤轉移灶形成的“推手”
腫瘤轉移是癌症治療的一大難題,然而腫瘤細胞向遠端擴散和定植的條件與機制,一直困惑著腫瘤研究人員。腫瘤細胞定植於其他組織的局部微環境,進而實現腫瘤向遠端器官轉移並形成轉移灶,也稱為預轉移微環境。
標籤: 乳腺癌 腫瘤 中性粒細胞 癌症
武漢大學,|,通過穩定同位素研究見證“前絲綢之路”文化交流
已有研究指出,早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歐亞草原上不同人群之間就已經存在廣泛的文化交流與物質交換。根據該研究成果,可知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不同習俗的人群就已經在大鹿角灣一帶生活、接觸、交流,多元文化碰撞和人群和諧一直持續到絲綢之路時代,
標籤: 絲綢之路
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鄒建新教授在先進納米鎂複合儲氫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鄒建新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生朱文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納米限域”被認為是一種提高鎂基儲氫材料效能的有效途徑,可提升熱/動力學效能。本工作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等組織的
標籤: 儲氫材料 科學 科普
上海交大生科院魏冬青課題組開發全新的藥物-藥物相互作用事件預測方法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2021級碩士生林聖庚,博士後王豔菁和渥太華大學碩士生張淩峰為該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魏冬青教授和熊毅副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標籤: 藥物相互作用 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