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藥學院在PNAS發表納米顆粒誘導心血管毒性的新機制

近年來,流行病學研究揭示了游離二氧化矽的暴露乃至空氣污染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潜在關係;而細顆粒物的暴露對心血管系統的損傷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探究。該研究闡述了納米二氧化矽通過吸附並耗竭功能性蛋白質,誘導心血管損傷的新機制。本研究為納米顆粒暴露誘導的心血管毒性效應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日,西南大學藥學院的最新成果“Serum apolipoprotein A-I depletion is causative to silica nanoparticles-induced cardiovascular damage”以自由投稿管道發表在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矽肺是長期呼吸暴露大量游離二氧化矽顆粒所引起的以肺部損傷為主的疾病,在世界範圍內尤其是發展中國傢俱有廣泛的患病人群。近年來,流行病學研究揭示了游離二氧化矽的暴露乃至空氣污染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潜在關係;而細顆粒物的暴露對心血管系統的損傷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探究。該研究闡述了納米二氧化矽通過吸附並耗竭功能性蛋白質,誘導心血管損傷的新機制。通過呼吸暴露的納米二氧化矽能够在肺泡中吸附肺表面活性物質,隨後穿過氣血屏障進入血液迴圈。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包裹顯著促進納米二氧化矽在血液中吸附載脂蛋白A-I,這樣的吸附顯著緩解了納米二氧化矽的細胞毒性和促炎效應。然而納米二氧化矽在血液中的快速清除,導致血液中的載脂蛋白A-I被不斷耗竭。載脂蛋白A-I在脂質轉運中具有重要角色,可以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囙此,長期呼吸暴露納米二氧化矽的小鼠產生了明顯的心血管損傷,而載脂蛋白A-I類比肽的補充則顯著緩解了該損傷。在臨床樣本中,矽肺患者血清中的載脂蛋白A-I的濃度較健康人乃至冠心病患者顯著降低,進一步驗證了納米二氧化矽暴露對載脂蛋白A-I的清除作用。本研究為納米顆粒暴露誘導的心血管毒性效應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1.納米二氧化矽穿過肺血屏障吸附載脂蛋白A-I並導致其耗竭

西南大學2018級碩士生劉旭挺為論文第一作者,宋楊教授為唯一論文通訊作者。西南大學為第一署名組織。該研究工作到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44/e2108131118

資料標籤: 納米 心血管
本文標題: 西南大學藥學院在PNAS發表納米顆粒誘導心血管毒性的新機制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40332233967
相关資料
首醫公共衛生學院孫志偉教授團隊《Redox,Biol》揭示PM2.5致血管纖維化的生物學機制
公衛學院博士研究生寧瑞虹為第一作者,孫志偉教授和段軍超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PM2.5可引起以心血管疾病為主的多種疾病,但確切生物學機制尚不十分清楚。
標籤: 線粒體 公共衛生 毒理學 血管
Nat,Rev,Chem(IF=35)|,西安交通大學郭保林團隊發表用於傷口癒合應用的止血資料的綜述
傷口是最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傷口護理和癒合的成本在過去十年中持續新增。傷口癒合的第一步是止血,在過去的5年中,有助於傷口癒合的止血資料的開發加速了。已經製造了許多止血資料,由不同的活性成分和各種形式組成。該綜述提出了開發用於傷口癒合的止血資
標籤: 創傷癒合
Science子刊,|,改寫教科書,紅細胞還有新功能,在先天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紅細胞通過將氧氣輸送到遠處組織,對有氧呼吸至關重要。然而,現時認為RBC具有免疫惰性,並且幾乎沒有發現RBC的次要功能。在體內,攜帶CpG的RBC會加速紅細胞吞噬作用和以干擾素訊號新增為特徵的先天免疫啟動。在CpG誘導的炎症和多微生物敗血症
標籤: 紅細胞
CA(IF=509)|,首次發表由癌症治療引起的口腔粘膜炎的綜述
口腔粘膜炎是癌症治療中常見的、症狀嚴重的併發症,會影響患者的功能、生活質量和耐受治療的能力。在某些癌症患者中,OM與死亡率新增有關。對OM管理的研究正在進行中。在靶向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中也報告了口腔粘膜毒性。
標籤: om 癌症治療 健康 養生 藥品 口腔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