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健康院等培育世界首例人類永久性新生兒糖尿病犬模型

糖尿病是繼心血管疾病及腫瘤後的第三大疾病。現時,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超過4億,中國糖尿病患者已超過1億。其中,部分病例發生於新生兒時期,是由與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功能相關的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性糖尿病。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與北京希諾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單堿基編輯器對葡萄糖激酶進行點突變,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人類永久性新生兒糖尿病犬模型,相關論文“Generation of permanent 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 dogs with glucokinase point mutations through base editing”線上發表於Cell Discovery雜誌。

糖尿病是繼心血管疾病及腫瘤後的第三大疾病。現時,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超過4億,中國糖尿病患者已超過1億。其中,部分病例發生於新生兒時期,是由與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功能相關的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性糖尿病。葡萄糖激酶(GCK)是葡萄糖代謝過程中的第一個限速酶,也是葡萄糖濃度感受器,在調節血液葡萄糖濃度中起著關鍵作用。GCK基因突變在青少年糖尿病中所占比例較大,且大多數為單核苷酸突變,純合或複合型的雜合突變會導致GCK蛋白完全失活,患者表現出永久性新生兒糖尿病,臨床症狀包括出生第一天開始高血糖、伴隨有生長緩慢、患者終身需要注射外源胰島素才能够存活。

獲取能够準確類比人類該疾病的動物模型對疾病的發生機制研究和開發新的治療手段具有重大意義。犬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在代謝、生理、生活習性和解剖特徵等方面與人類非常接近,囙此是研究人類糖尿病的理想動物模型。

該研究首次嘗試利用單堿基編輯器對犬GCK基因進行點突變,使GCK基因上的CAG密碼子完成C到T的轉變,從而引入終止密碼子,提前終止GCK的翻譯,使GCK蛋白完全失去活性。其過程是首先從供體犬獲取受精卵,借助顯微作業系統將體外轉錄的堿基編輯器mRNA和sgRNA注射到受精卵中,然後將完成注射的受精卵移植入代孕犬的輸卵管內,使其在體內繼續發育成熟並分娩。本實驗總共移植56枚受精卵,產下17只幼犬,共獲得4只GCK基因編輯犬,其中3只為純合突變,1只為嵌合體。GCK基因點突變小狗剛出生就表現出高血糖症狀,且生長緩慢,如果不注射外源胰島素,新生犬將在兩周內死亡,如果出生後第一天就開始注射胰島素,新生犬的血糖濃度趨於正常水准,可以長期存活,同時體重與沒有治療的幼犬相比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對RNA測序結果進行GO富集分析發現,注射外源胰島素的永久性新生兒糖尿病模型犬能促進脂類和脂肪酸等代謝,使犬的生理名額維持在一個相對正常的水准,從而能使其存活時間延長,這些特徵都與人類永久性新生兒糖尿病症狀一致。囙此,該單堿基基因編輯犬將為研究人類新生兒糖尿病的發生機制和開發新的治療方法,如藥物治療、幹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等提供理想的動物模型。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研究院賴良學研究員與北京希諾穀生物有限公司米繼東董事長為所發表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王曉民、梁豔慧和趙建平為共同第一作者。相關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畫、中科院戰畧先導項目、廣東省和廣州市科技計畫項目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一:注射外源胰島素治療永久性新生兒糖尿病模型犬,左邊純合突變體,右邊嵌合突變體

資料標籤: 糖尿病 胰島素 葡萄糖
本文標題: 廣州健康院等培育世界首例人類永久性新生兒糖尿病犬模型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40322706137
相关資料
廣州大學閆兵教授團隊在複雜基質中納塑膠的分離分析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環境中納塑膠來源廣泛,組成差异顯著,使得其分析測定面臨巨大的挑戰。現時,國內外有關環境中納塑膠的分析測定研究才剛剛起步,可供使用的科技方法十分有限且遠未成熟,嚴重制約了人們對環境中納塑膠污染現狀、環境行為與生物效應的研究。為突破此科技瓶頸,
標籤: 基質效應 科學 科普
上海交大學者發現僅用2個參數的簡單數學公式即可描述宇宙整體的恒星形成歷史
最近,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AntoniosKatsianis與天文系合作的一項研究工作中,通過對數百萬個星系的觀測結果進行匯總,發現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就可以優雅且物理驅動地描述宇宙整體的恒星形成歷史。很明顯,這兩個類別的數據在恒
標籤: 恒星形成 宇宙起源 最大的恒星 宇宙模型 天文 科學
西安交大研究人員在細胞生物力學領域取得新進展
在這些應用中,間充質幹細胞需要經歷從體外擴增到體內移植的過程,其所處的力學環境會發生顯著變化。此外,幹細胞在新環境中的分化行為會表現出對過往力學微環境刺激的時間依賴性。而幹細胞通過細胞膜上力學敏感受體感知這種力學環境的變化及其時間依賴性的機
標籤: 力學 生物力學 科學 西安交通大學 科普 幹細胞
西南大學藥學院在PNAS發表納米顆粒誘導心血管毒性的新機制
近年來,流行病學研究揭示了游離二氧化矽的暴露乃至空氣污染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潜在關係;而細顆粒物的暴露對心血管系統的損傷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探究。該研究闡述了納米二氧化矽通過吸附並耗竭功能性蛋白質,誘導心血管損傷的新機制。本研究為納米顆粒暴露誘
標籤: 納米 心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