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我國首部類風濕關節炎發展報告正式出版

近日,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發佈了《中國類風濕關節炎發展報告2020》。這是我國首部類風濕關節炎發展報告,全面展示了我國類風濕關節炎最新的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特徵、疾病診治、學科資源與發展現狀,以及對學科的展望。

近日,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NCRC-DID)發佈了《中國類風濕關節炎發展報告2020》(簡稱“RA年度報告”)。這是我國首部類風濕關節炎發展報告,全面展示了我國類風濕關節炎最新的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特徵、疾病診治、學科資源與發展現狀,以及對學科的展望。該報告由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曾小峰,風濕免疫科田新平主任醫師,副主任李夢濤擔任主編。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高致殘性自身免疫疾病,病情多反復且逐漸加重,最終造成關節結構破壞、畸形,導致患者殘疾、喪失勞動力,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報告指出,據初步估計,我國現時約有500萬RA患者,平均發病年齡45歲,患者從出現症狀到明確診斷平均在2年以上,錯過了RA發病6個月至1年的最佳治療時間窗,這導致我國除患者人數多之外,還呈現出延誤診治多、重症患者多、出現合併症者多的特點。

現時,RA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臨床治療目標主要為控制疾病症狀、減緩疾病進展、封锁骨關節損壞、降低殘障率、改善預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據報告顯示,因社會整體對RA認知度低、專科起步晚、專業人員少等多重原因,疾病診治存在規範治療有待加强、達標治療有待貫徹、疾病監測和慢病管理有待完善等亟待解决的問題。

曾小峰主任指出,針對上述問題,要不斷推動早期治療、規範化診治、達標治療、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化合物的靶向治療,控制疾病活動,使病人早期達標,防止病情惡化,可以顯著减少病人的致殘率,保留其工作生活的能力。

2016年,國家風濕病資料中心(CRDC)在全國開展中國類風濕關節炎直報項目(CREDIT),搭建資料庫,此次發佈的《中國類風濕關節炎發展報告2020》正是依託該資料庫完成。報告覆蓋了全國300餘家醫院所注册收集的5萬餘例RA患者的臨床、實驗室檢查、診治與預後資料,為揭示中國RA患者的疾病全貌與特徵提供了第一手數據。

該報告不僅為國家衛生管理部門製定衛生政策與資源配置提供依據,提升公眾對RA的科學認知,同時也為進一步提升專科醫務工作者的RA臨床規範治療水准和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科學參攷依據,為促進中國RA整體診療水准打下堅實基礎。


▲風濕免疫科合影

資料標籤: 類風濕
本文標題: 北京協和,|,我國首部類風濕關節炎發展報告正式出版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39892626106
相关資料
北大物理學院張霖研究員與合作者在全球農業氨氮的PM2.5健康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張霖研究員與浙江大學穀保靜研究員、英國生態水文中心MarkSutton教授等合作,在全球氮排放的大氣環境和健康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聯合研究團隊提出N-share名額,用以量化全球不同國家與地區氮排放對P
標籤: 氮氧化物 張霖 空氣污染 環境污染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基因組“無用”序列穩定染色質三維結構及細胞穩態機制
之前有研究表明,改變非編碼序列能够改變染色質結構,如切除一些拓撲結構相關結構域的邊界序列能够導致异常的基因表達,誘發疾病產生。除了TAD邊界序列這一特殊類型,非編碼序列在結構上的重要性現時還沒有系統性的研究,尤其是一些與TAD無關、無任何錶
標籤: 基因組 染色質 科學 基因組注釋 基因位點 科普
中國科大物理學院楊益東團隊CT成像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CT成像全稱“x射線電腦斷層成像”,廣泛應用於疾病診斷和影像引導的治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醫學物理實驗室楊益東團隊近期連續在錐形束CT和能譜CT成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相繼發表在醫學物理領域的著名期刊MedicalPhysics上。
標籤: 物理 科普 ct掃描
自旋電子學-超構表面技術結合實現寬譜手性偏振可調的太赫茲光源
靈活可調的圓偏振寬譜太赫茲光源在科學研究、通信和生物醫藥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近日,復旦大學物理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陶鎮生、周磊、吳義政和田傳山教授聯合研究團隊,提出並發展了一種新型的自旋電子學-超構表面太赫茲光源,並成功證明了
標籤: 電子學 自旋電子學 自旋 手性 太赫茲科技 表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