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鄭家榮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IF:5.279,中科院一區)上發表題為“Red Wine High-Molecular-Weight Polyphenolic Complex: An Emerging Modulator of Human Metabolic Disease Risk and Gut Microbiota”的研究文章。該研究被評選為本期的封面文章。索昊博士後為論文的第一作者,鄭家榮教授為通訊作者,深圳大學是第一通訊組織。
大量的研究報導已經證明適量飲用紅葡萄酒可有助於控制肥胖以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其主要歸因於其中的多酚類物質。現時絕大多數相關報導都是針對於紅葡萄酒中分子結構明確,易於獲得的小分子量或低聚體化合物,在紅葡萄酒中,存在著一類分子量大,結構組成複雜的複合體成分—高分子量多聚多酚(HPPCs)。從結構組成來看,HPPCs不僅包括來自於葡萄本身的多酚類物質,也包括一些在釀酒過程中由於微生物代謝而形成的新型酚類化合物,這一反應過程在葡萄酒的發酵和陳釀過程中會持續存在,從而使HPPCs的結構組成更加複雜,分子量巨大。從定量分析的結果來看,HPPCs占總多酚的含量可高達80%以上,這一研究結果表明,HPPCs是葡萄酒多酚主要的存在形式。當人們飲用紅葡萄酒時,主要發揮功效的活性物質極有可能為HPPCs。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類比人體胃腸消化考察HPPCs的穩定性,結果表明經過胃和小腸消化後其化學結構整體並沒有發生顯著變化,仍然以一種保留時間較長的“寬包峰”形式存在,基本可以順利到達結腸中。此外,HPPCs對三種與代謝性疾病相關的三種酶(α-amylase,lipase,cholesterol esterase)的活性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體外微生物厭氧發酵結果表明HPPCs可以影響健康人腸道菌群的結構組成,相比空白組(Blank)與對照組紅葡萄酒低分子量多酚複合物(OPCs)而言,HPPCs不僅可以顯著提升Bacteroidetes/Firmicutes的相對豐度值的比例,也可以新增腸道菌群種類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此外,經過腸道菌群作用,HPPCs的抗氧化能力要高於未發酵前,在結腸發酵4h時,短鏈脂肪酸的生成總量達到最大值。綜上所述,體外實驗證明紅葡萄酒中的高分子量多聚多酚(HPPCs)可作為一種潜在的,作用於腸道菌群靶點的新興調節劑。
項目支持: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畫(2019B020212001)和國家重點研發計畫(2016YFD04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