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賈曉强課題組ACS,SynBio,|,構建具有協同功能模組的大腸桿菌人工菌群實現菲的完全降解

多環芳烴是一類持久性和高毒性的有機污染物,菲是一種由三個苯環組成“灣區”和“K區”的典型多環芳烴模式化合物。通過合理設計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株和構建人工菌群,可以實現對菲的完全降解。這些微生物工程菌株共同構成了一個具有協同功能模組的人工菌群,用其實現對菲的有效降解。

01遇見/摘要

多環芳烴(PAHs)是一類持久性和高毒性的有機污染物,菲是一種由三個苯環組成“灣區”和“K區”的典型多環芳烴模式化合物。通過合理設計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株和構建人工菌群,可以實現對菲的完全降解。

近期,天津大學賈曉强副教授課題組在ACS Synthetic Biology上發表論文“Artificial Consortium of Three E. coli BL21 Strains withSynergistic Functional Modules for Complete Phenanthrene Degradation”,通過在三個大腸桿菌BL21菌株中分別構建芳香環裂解模塊、水楊酸合成模塊和兒茶酚代謝模塊,由這三個具有協同功能模組的基因工程菌株組成人工菌群,從而實現菲的完全降解。基於對關鍵代謝物的分析,每隔7天分批補充工程菌,使每個工程菌均保持最佳降解能力,21天的菲降解率最終達到90.66%。圖片圖片

02遇見/內容

基於之前的研究,作者選擇菲作為PAHs降解研究的代表化合物。在大腸桿菌BL21底盤中分別構建功能模組,得到具有芳香環裂解功能的工程大腸桿菌M1、具有水楊酸代謝功能的工程大腸桿菌M2和具有兒茶酚代謝功能的工程大腸桿菌M3。這些微生物工程菌株共同構成了一個具有協同功能模組的人工菌群,用其實現對菲的有效降解(原文圖1)。

為了瞭解E. coli BL21改造前後關鍵酶的活性變化,作者分別對雙加氧酶、水楊酸羥化酶和鄰苯二酚1,2-雙加氧酶的活性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nidD編碼的雙加氧酶、nahG編碼的水楊酸羥化酶和catA編碼的鄰苯二酚1,2-雙加氧酶均可在工程大腸桿菌中成功表達(原文圖3)。為了進一步瞭解三種工程菌對可利用底物的實際降解情况,對三種工程菌株在各自可利用底物中培養7天,並對菌體生長情况和底物降解情况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E. coli M1,M2和M3可以很好的代謝菲,1-羥基-2-萘甲酸和鄰苯二酚,降解率分別達到25.12%,61.56%和88.48%(原文圖4)。

上述大腸桿菌工程菌株雖然能够實現對菲及其中間代謝產物的降解,但降解效果一般。囙此,作者通過單因素實驗(原文圖5),回應面分析(原文圖S4)和全面實驗分析(原文圖6),從接種時間間隔、接種比例和IPTG濃度等方面,對工程菌株組成的人工菌群進行了降解條件優化,最優降解條件為接種時間間隔6 h,接種比例1:1:1,IPTG濃度2 mM。

通過對降解條件進行優化,這三個菌組成的人工菌群具有較好的菲降解能力,在最佳降解條件下,人工菌群的菲降解率在第7天穩定在70.99%(原文圖9b)。作者又從該三菌人工菌群對菲的降解特性出發,分析降解過程中的關鍵酶活性,利用GC-MS分析人工菌群在菲降解過程中的胞內外代謝物,推測關鍵代謝物在胞內外的傳遞機制;通過關鍵代謝機理分析,對人工菌群降解菲的過程進一步優化,每隔7天分批補充工程菌,使每個工程菌保持最佳降解能力,提高了整個體系對菲的降解率,21天的菲降解率最終達到90.66%(原文圖9a)。

遇見|總結

在本研究中,將來源於菲自然降解優勢菌的17個主要降解基因,通過模組化設計導入到宿主菌株大腸桿菌BL21中,形成了三個分別具有芳香環裂解功能、1-羥基-2-萘甲酸和兒茶酚代謝功能的工程菌株;通過採用單因素實驗,回應面方法和全面實驗分析,對接種間隔、接種比例和誘導劑濃度進行了優化,以提高人工菌群的降解效果;最後,對人工菌群的菲降解機理進行了初步分析,採用分批補菌的方法保證各工程菌株的最佳降解效能,大幅提高了整個體系的菲降解效能,實現了菲的完全降解。

資料標籤: 大腸桿菌
本文標題: 天津大學賈曉强課題組ACS,SynBio,|,構建具有協同功能模組的大腸桿菌人工菌群實現菲的完全降解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35806789116
相关資料
瀋陽生態所在施肥影響森林土壤微生物殘體方面取得進展
微生物殘體被認為是土壤有機碳庫中比較穩定的部分,其在森林土壤有機碳固存和林地肥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施肥在提高人工林生產力的同時,改變改變土壤微生物的結構與功能,進而影響土壤有機碳的迴圈過程。解决這一科學問題對於瞭解碳中和背景下森林土壤有機
標籤: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 科學 科普
西北農林食品學院羅安偉副教授團隊在植物活性物選取領域取得新進展
碩士研究生沈荷玉、候妤婕、喜梅花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羅安偉副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首次將電子束輻照預處理科技應用於核桃青皮活性物的選取中,有效提升多酚、黃酮、醌類活性物的選取效率和抗氧化活性。該研究表明EBI作為一種新的物理冷處理科技,在天
標籤: 科普
大連化物所研製出48V/10Ah磷酸鹽基鈉離子電池儲能系統並成功開展應用示範
近日,大連化物所儲能科技研究部李先鋒研究員、鄭瓊副研究員團隊自主研製出48V/10Ah磷酸鹽基鈉離子電池儲能系統,並作為中低速電動車的動力電源成功開展應用示範。該系統由32個5Ah鈉離子軟包電池,採用2並16串管道組成。
標籤: 電池 磷酸 儲能
南京大學李偉教授課題組應用同步輻射科技闡明凹凸棒石黏土表面誘導金屬離子沉澱機制
關於Ni、Zn、Co等過渡金屬在礦物-水溶液介面的吸附機理研究,仍存在以下薄弱點:1)相較於簡單的、二維堆積的表面絡合機制,複雜的、三維堆積的表面沉澱機制研究尚不充分;2)礦物體系多為鐵/鋁氧化物及傳統層狀結構粘土,而另一重要類型——鏈狀結
標籤: 同步輻射 吸附等溫線 科學 科普 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