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現代的小麥根內菌群有何不同?|,Plant-Environment,Interactions

法國雷恩大學的SolèneMauger等學者提出一個假說,現代小麥品種的根內層菌群對真菌和細菌的定植抵抗力較弱,囙此也易納入更多的病原體。研究表明,古代和現代小麥品種的根中細菌和真菌菌群組成存在差异。由於這些結果具創新性,此研究還需要在小麥和其它作物中得到進一步證實,根部內層的菌群募集機制亦有待研究。

現代的植物育種和農業系統人工化可能已經改變了植物菌群篩選和募集益生菌的能力。法國雷恩大學的Solène Mauger等學者提出一個假說,現代小麥品種的根內層菌群對真菌和細菌的定植抵抗力較弱,囙此也易納入更多的病原體。

作者以小麥為模型作物,研究現代植物育種策略對小麥根系內生菌群的影響;有別於傳統農場中由種群/地方品種培育的“古老品種”,本研究採用了純系的“現代品種”,符合DUS(Distinct-獨特,Uniform-統一,Stable-穩定)標準。為驗證上述假說,作者設計了一系列田間實驗:對6個小麥品種(3個古代品種和3個現代品種),分別採用單一種植和混合種植(每個重複三次)。每個種植區隨機取4個樣,用大量測序的方法對成分進行聚類測序,以此來分析其根系菌群。

圖1小麥根內層細菌(a)和真菌(b)菌群(γ-多樣性,囙此不單考慮小麥品種)序列聚類的豐富度、相對豐度,及最具廣泛代表性的門

研究表明,古代和現代小麥品種的根中細菌和真菌菌群組成存在差异。然而,觀察到的結果因所考慮的群體而有所不同。現代品種比古代品種具有更高的細菌和真菌病原體豐富度。兩類品種均有特定的訓示種。現代品種混植區中發現了一種協同效應,其根內菌群豐富度高於空白模型預期的水准。本研究顯示了植物育種對根系菌群的影響。檢測結果顯示了對根部內層-菌群組分進行分析的重要性。

小麥根部內層的菌群,是與植物相互作用最多的部分,這在現代和古代小麥品種之間有明顯差异(圖2)。儘管此項研究使用的小麥品種有限,現代小麥品種明顯比古代品種更易納入病原體,更少篩選在其根部定植的微生物。由於這些結果具創新性,此研究還需要在小麥和其它作物中得到進一步證實,根部內層的菌群募集機制亦有待研究。

圖2古代(A)和現代(M)品種中細菌(a)及真菌(b)群落的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PLS-DA)排序(細菌1159個序列聚類,真菌308個序列聚類)

為了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育種策略需要深入思考,植物和農作物不應再被當作獨立的實體,而應該被視為共生體(宿主及其共生菌群)。與農業和植物科學的主流思想不同,本文作者呼籲更全面的構想,設計新框架以尋求更永續的農作物和糧食生產。

原文資訊

Mauger,S.,Ricono,C.,Mony,C.,Chable,V.,Serpolay,E.,Biget,M.,& Vandenkoornhuyse,P.(2021).Differentiation of endosphericmicrobiota in ancient and modern wheat cultivar roots.Plant-EnvironmentInteractions,2,235–248.

https://doi.org/10.1002/pei3.10062[Life Sciences]

資料標籤: 小麥 農業 三農 種植業
本文標題: 古代和現代的小麥根內菌群有何不同?|,Plant-Environment,Interactions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34734233532
相关資料
賓夕法尼亞大學楊澍教授團隊綜述,更快,更强,更多響應機制的多功能液晶彈性體複合物
液晶彈性體的驅動原理主要是基於它有序與無序之間的相轉變。為了應對實際應用中所需要的高驅動效率,高機械強度,以及對多種刺激的反應需求,設計和製備液晶彈性體複合材料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該綜述介紹了液晶彈性體相關背景知識,重點敘述了液晶彈性體複
標籤: 液晶資料 碳納米管 楊澍 納米
越南北部發現世界首個油麻藤豆莢化石
有很多證據表明,熱帶亞洲成分在其中有很大貢獻。瞭解熱帶亞洲的新生代植物多樣性變化歷史,是解决這一問題的關鍵途徑。越南北部發現的該化石不僅是此屬世界首個確定的記錄,也表明了華南植物區系與越南北部植物區系在地質歷史上的密切關係,為東亞植物區系的
標籤: 植物 油麻藤 化石
蘇州科技大學李長明、郭春顯團隊《Adv.Sci.》,構建單分子層保護的磷烯三明治結構提高穩定性並實現細胞釋放NO的高靈敏檢測
近日,蘇州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李長明教授、郭春顯教授團隊設計了一種獨特的三明治結構的磷烯仿生酶資料,由磷烯兩側自組裝鐵卟啉單分子層組成。這種超薄單分子層保護的磷烯三明治結構有利於提升資料的穩定性及其電化學傳感效能,拓寬磷烯的應用範圍,
標籤:
山東大學王挺教授、陳代榮教授《Adv.Sci.》,基於可逆金屬電沉積的集熱型電致變色智能窗
現時,在眾多的智能窗中,由於電致變色智能窗具有低驅動電壓、可控動態調節光透過率、能耗低、易於集成等特點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睞。該工作提出將基於可逆金屬電沉積的電致變色智能窗與水流窗集成,設計一種新型的集熱型電致變色智能窗。圖5集熱型電致變色智
標籤: 電致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