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所,|,科學通報,利用RegCM4集合結果預估中國及其生態屏障區的柯本氣候分類變化

柯本氣候分類法是一個傳統而現時仍應用非常廣泛的氣候分類方法之一,具有分類標準簡單、界限明確的特點。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和自然生態系統複雜但生態脆弱性明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中國及其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區的柯本氣候將如何變化?未來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區的氣候型變化更明顯一些,變化總面積達24%。

柯本氣候分類法是一個傳統而現時仍應用非常廣泛的氣候分類方法之一,具有分類標準簡單、界限明確的特點。它根據平均氣溫和降水,將氣候分為熱帶(A)、乾旱帶(B)、亞熱帶(C)、溫帶(D)、寒溫帶(E)和極低帶(F)六大氣候帶,各氣候帶下又進一步分為各種氣候型,對應森林、草原、沙漠、苔原等不同的自然景觀,同時有不同研究對原始柯本氣候型進行的改進,如柯本-特裏瓦沙型等。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和自然生態系統複雜但生態脆弱性明顯。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政府提出了由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川滇-黃土高原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和南方丘陵山地帶構成的“兩屏三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框架。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中國及其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區的柯本氣候將如何變化?針對這一問題,中科院大氣所高學傑研究員聯合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基於經過誤差訂正的RegCM4區域氣候模式動力降尺度集合類比,預估了RCP4.5中等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21世紀末期(2069~2098年)中國及各生態屏障區的柯本-特裏瓦沙(以下簡稱柯本氣候)氣候分類變化。

結果表明,相對於當代1981~2010年,中國未來氣候型發生變化的面積比例為22%,以青藏高原和秦嶺-淮河一帶變化明顯,其中青藏高原地區的苔原氣候(FT)將大幅收縮,秦嶺-淮河一帶的溫帶大陸性氣候(Dc)和溫帶海洋性氣候(Do)將分別被Do和冬幹溫暖氣候(Cw)替代。在所有氣候型中,FT的變化範圍最大,面積相對當代將縮小64%;同時許多地區氣候出現乾旱化趨勢。氣候型變化的主導因素是氣溫的升高。

未來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區的氣候型變化更明顯一些,變化總面積達24%。其中變化最大的是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數值達到41%,以FT範圍的大幅縮減為主,會引起當前生物適宜分佈範圍的較大變化,生態脆弱性較大;川滇-黃土高原生態屏障區的變化百分率次之,為37%,以Cw和半乾旱氣候(BS)的較大擴張為代表,當前植被退化的風險較大;東北森林帶的面積變化為20%,以寒溫帶大陸性氣候(Ec)範圍的收縮為主,影響寒溫帶北方針葉林生態系統;北方防沙帶的變化數值為11%,半乾旱和乾旱面積的擴張占其中變化的近一半。

(a)中國當代(顏色填充柱)和21世紀末期(斜線柱)各氣候型所占國土面積的比例及(b)21世紀末期各氣候型變化率(組織:%)。(b)中圓點為平均值,分隔號表示5個模式間的1個標準差的範圍

Aw:熱帶稀樹草原氣候,BW:沙漠氣候,BS:半乾旱氣候,Cw:冬幹溫暖氣候;Cr:亞熱帶濕潤氣候,Do:溫帶海洋性氣候,Dc溫帶大陸性氣候,Eo:寒溫帶海洋性氣候,Ec:寒溫帶大陸性氣候,FT:苔原氣候

論文資訊:

吳婕,韓振宇,石英,高學傑,2022:中國及其屏障區柯本氣候分類的RegCM4集合預估.科學通報,67(1):99–112.https://doi.org/10.1360/TB-2021-0744.

本文標題: 大氣所,|,科學通報,利用RegCM4集合結果預估中國及其生態屏障區的柯本氣候分類變化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33875428364
相关資料
天大《AFM》,三維可程式設計超資料!
機械超資料因其非常規的效能而引起人們極大的研究興趣,這些特性來自於單元的微觀結構。形狀配寘是實現結構或系統不同性質的可程式設計性的一種有效方法,而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自由度系統或沿單一運動路徑變形的有限配寘上。
標籤: 泊松比 超資料 運動
華中科大《ACS,EL》,無毒紫外發光二極體用鈣鈦礦的探索!
紫外發光二極體廣泛應用於固態照明、細菌殺菌等領域。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無毒、富稀土的具有本征强紫外光發射的Ce3+離子,用以取代CsPbBr3鈣鈦礦中的Pb2+作為電驅動的PeLED。Cs3CeBr6具有零維光活性中心,具有
標籤: 發光二極體 科普
南京農業大學劉斐教授課題組成功建立基於CRISPR/Cas13a科技的超高靈敏的SARS-CoV-2檢測
在病毒感染的初期,超高靈敏的SARS-CoV-2核酸檢測有助於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相關部門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追跡傳播源並採取有效的措施。囙此,開發可靠、靈敏和快速的核酸檢測對於SARS-CoV-2的篩查和防控非常重要。
標籤: crispr
版納植物園,|,中國森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生物量分配反應了植物(或類群)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一般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的比率來表示。現時,森林生物量及其分配在不同森林類型、氣候區域和地理尺度上已得到廣泛的研究,但這些研究主要針對喬木層展開,忽略了林下植被的貢獻。
標籤: 科學 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