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德爾塔和奧密克戎會合併成更加兇猛的“新毒王”嗎?

2022年伊始,傳播能力更强大也更隱秘的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繼續在全球擴散,給各國新一年的防疫工作帶了更多不確定性。根據世衛組織1月11日發表的每週流行病學報告,Omicron正在迅速取代其他病毒變異株,成為主要的流行毒株。

就在Omicron變異株讓人們擔憂的同時,網絡上還出現了兩個名字與Delta、Omicron非常接近的“新冠病毒新變異株”。它們究竟是更加駭人的病毒新變體,還是“為博眼球而存在的網絡病毒變體”?

撰文|小葉

2022年伊始,傳播能力更强大也更隱秘的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繼續在全球擴散,給各國新一年的防疫工作帶了更多不確定性。根據世衛組織1月11日發表的每週流行病學報告,Omicron正在迅速取代其他病毒變異株,成為主要的流行毒株。歐美國家幾乎全面淪陷,美國創下單日新增感染140萬例的最高記錄;在我國,截至1月15日,已有14省報告Omicron輸入病例,廣東珠海、廣東中山、天津、遼寧大連、河南安陽、上海等6省市報告了本土Omicron疫情。我國面臨著Delta和Omicron毒株輸入疫情的雙重挑戰[1]。

然而,就在Omicron變異株讓人們擔憂的同時,網絡上還出現了兩個名字與Delta、Omicron非常接近的“新冠病毒新變異株”。它們究竟是更加駭人的病毒新變體,還是“為博眼球而存在的網絡病毒變體”?

1

印度的Delmicron與賽普勒斯的Deltacron

去年耶誕節前夕,印度新冠疫情工作小組的成員Shashank Joshi博士在一場地方新聞通報會上說了這麼一句話:“Delta和Omicron變異雙株——Delmicron在歐洲和美國掀起了感染病例的迷你海嘯。”擅長抓關鍵字的媒體一下子就找到了這句話的重點“Delmicron”[2],幾天之內,這一新詞紛紛出現在各家印度媒體的新冠報導標題中,並與“超級毒株”(super strain)、“新型變體”(new variant)等詞搭配在一起,暗示這兩大傳播能力極强的毒株合二為一,而通篇下來,既沒有實質性的科學證據,也沒有世界衛生組織的權威證明。然而,對於並不具備專業知識、又飽受疫情困擾的普通讀者來說,僅看標題就能觸發更强烈的恐慌情緒。

12月28日一篇關於delmicron的網絡媒體報導標題[3]

沒過多久,媒體開始闢謠,指出Joshi博士的原話遭遇誤讀,他本人原想用“Delmicron”一詞表達Delta變異株和Omicron變異株同時流行,導致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數量急劇上升的狀況[4],卻沒想到經媒體之手,憑空創造出不存在的“Delmicron新變異株”,無端引發恐慌,讓防疫難上加難。畢竟印度的新冠疫情從來都不樂觀,據印度政府報告統計,截至2021年底,印度的新冠死亡病例約為48萬,即每百萬人中有340人死於新冠病毒感染。而一項最近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研究[5]指出,實際新冠死亡人數可能達300萬,是官方報告的6至7倍。

“Delmicron”的風波尚未完全平息,“Deltacron”又來了。2022年1月8日,《塞浦路斯郵報》(Cyprus Mail)率先發表了題為《塞浦路斯發現新冠病毒新變體》(Coronavirus: New variant discovered in Cyprus)[6]的報導,該國衛生部長Michalis Hadjipantelas宣佈賽普勒斯大學生物和分子病毒學實驗室(biotechnology and molecular virology lab,University of Cyprus)的科學團隊在來自病毒傳播社區的25人樣本中識別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變體,領導該團隊的Leontios Kostrikis博士將其命名為“Deltacron”,因為它和Delta變異株的遺傳背景相同,同時還和Omicron變異株擁有同樣的若干突變(下圖);Deltacron尚未在世界其他地區報告,團隊已將其基因組測序資訊上傳至GISAID(但GISAID上無法找到具體測序數據)。

五種新冠變異株在刺突蛋白區(S1和S2)的突變對比。賽普勒斯的變異株包含了Delta與Omicron株的多處共同的致病突變。[7]

就在同一天,該報導以及新變體名字很快被彭博社採用,隨後多國媒體迅速聚焦“Deltacron”,乍一看,似乎兩大流行毒株已然重組為一。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病毒學家Tom Peacock博士關注到此事,立刻在推特上發文質疑Deltacron。從專業角度來說,首先“真正的病毒重組體不太可能在兩種毒株共同傳播僅幾周甚至幾個月內就出現,畢竟Omicron變異株的全球流行不過是最近一個月的事情,所以我非常懷疑已存在任何所謂的重組體……”,其次,“很多Omicron序列報告都攜帶Delta樣突變,例如P681R或者L452R,雖然重組可能會真實存在,但其實大部分往往是實驗室樣品污染或者共同感染而已。”“若要確定Deltacron變異株,那就需要在多個測序實驗室獨立檢測到完全相同的重組體。”[8]

Tom Peacock博士推測所謂的Deltacron有很大可能是實驗室樣本污染的結果。[9]

作為回應,Leontios Kostrikis博士堅決捍衛自己的發現,表示住院患者的Deltacron變異株感染率高於非住院個體,囙此污染假說不太可能成立,而且在多個國家進行過多次測序流程,都識別出樣本中的毒株是Deltacron變異株,所以也不太可能是他們的實驗室錯誤。[10]

在媒體聚焦“Deltacron”的同時,科學界顯得頗為冷靜。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William Schaffner博士認為,需要在賽普勒斯展開進一步的地區流行病學調查,用更多數據驗證“Deltacron”究竟是delta和omicron的重組毒株,還是實驗室事故的產物。[10]

世界衛生組織的傳染病專家Maria Van Kerkhove博士在推特上呼籲不要使用類似“deltacron”這樣的詞語(下圖),它們各種暗示病毒/變體融合重組,卻並非真實情况。同時也推測所謂“Deltacron”可能是測序過程中樣本污染所形成的變異株。[11]

2

新冠病毒變異株如何命名?

無論是“delmicron”還是“deltacron”,皆出自個人之口,後被媒體大肆宣揚,但在公共衛生領域,世界衛生組織有一套中立標準來命名新冠病毒變異株。

自新冠病毒各種新變異株出現以來,學界一直使用由GISAID(全球共亯流感數據倡議組織)、Nextstrain和Pango建立的系統,來命名和跟踪新冠病毒的遺傳譜系。這一體系對專業人士來說極有優勢,便於從遺傳學角度追根溯源,瞭解病毒的各種特性,例如Omicron的Pango譜系名稱為B.1.1.529。但對媒體和福斯來說,一串數位既不便記憶,又容易出錯。出於習慣,大家喜歡用變異株最先發現的地名或者國名來稱呼病毒,或者合併已有的病毒名稱,但如此一來,又非常容易導致污名化現象,引發不必要的爭議和歧視。於是,2021年5月31日,世衛組織宣佈以希臘字母來命名新冠病毒變異株,在官網上公佈最終命名,鼓勵各國政府、媒體機构及其他組織採用。接下來,也就出現了我們大家熟悉的Alpha,Beta,Delta,以及最新的Omicron。

此外,世衛組織將對全球公共衛生構成更大風險的特定變異株分為“需要關注的變異株”(VOC,Variant of Concern)和“需要留意的變異株”(VOI,Variant of Interest)進行定性,以確定病毒監測和研究的優先次序。其中,“需要關注的變異株”是指在全球公共衛生層面已被證明出現以下一種或多種變化的毒株:①傳播性新增,或出現流行病學上的有害變化;②毒性新增,或致病的臨床表現變化;③公共衛生和社會措施或現有診斷方法、疫苗、治療方法的有效性降低等。[12]

世衛組織官網上的VOC和VOI清單[12]

各國監測機构和科學家一旦監測到尚未報告過的病毒新變體,應當將病毒基因組測序資訊上傳公共資料庫,並向世衛組織報告,經世衛組織專家小組評估審查,確定其對公共衛生危害的風險程度,隨後正式對外公佈包括名稱在內的具體資訊,引起各國警戒並採取相應的流行病干預措施,具體可以參見omicron從發現到確認的完整過程。而對於讀者福斯,看到媒體標題給出的所謂“新變體”名稱和資訊,世衛組織也曾在官網上給出一套辨別疫情資訊真假的簡易流程[13],幫助大家不要被不實報導所誤導:

綜上,根據現有資訊來看,“Delmicron”純屬媒體誤用,而“Deltacron”既不符合世衛組織的命名標準,現時也沒有列入具有高風險的VOC變異株清單,其生物性質、傳播能力、毒性等方面究竟如何,仍待更多詳細數據來驗證。

3

怎樣應對Omicron?

“Deltacron”在網路世界瘋狂傳播,Omicron變異株卻在掃蕩現實世界。元旦之後,年前面對Omicron如臨大敵的歐洲卻最先轉變了態度。尤其在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大部分Omicron感染者的症狀並不是特別嚴重,人們認為疫情或正在走向拐點,或已過拐點。囙此,政府和一些公共衛生專家正努力推進對抗新冠疫情的大膽新方法(被戲稱為“躺平”),試圖讓這一流行病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英國經歷了去年12月的大暴發後,疫情迎來拐點,雖然某些地區的住院率仍高居不下,但1月14日報告的全國新增病例人數比一周前同一天的新增病例减少了8萬多人。囙此,有些政治人士宣佈最新一波疫情已經結束,而其他人則提倡逐步恢復正常生活。同時,許多公共衛生專家和科學家也在爭論是否結束封鎖,轉而採取普通干預措施,不過大多數專家仍舊鼓勵公眾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製定通風標準。

至於疫情能否清零,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傳染病模型教授Graham Medley認為,病毒既然已傳播到如今的程度,很難再次將其徹底消滅。基於這一觀點,“新冠疫情可能會變成地方病(endemic),但這不代表情况一定會好轉。”[14]

西班牙總理佩德羅·桑切斯(Pedro Sánchez)近期則宣佈,群眾“必須學會與病毒共存,就像許多其他病毒一樣。”西班牙也會調整全國防疫策略,可能更類似於處理流感暴發的應對措施。法國衛生部長奧利維爾·韋蘭(Olivier Véran)則表示,法國雖然現時感染率高,但也正接近高峰,即將迎來拐點,而全民的高疫苗接種率“可能”意味這將是最後一波疫情。

面對態度樂觀的歐洲,世衛組織始終保持謹慎,警告不要把新冠病毒當作季節性流感病毒來對待,而且新冠疫情現時也不是地方病,得出這些結論為時尚早。Covid-19和新冠病毒還有太多未知的東西。而且在非洲,Omicron依然攻勢迅猛,確診病例數還在激增。另外,從全球角度來看,疫苗接種並未廣泛普及,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面對病毒仍然相當脆弱。最後,我們還需謹記,不要小覷新冠病毒的突變能力。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日前也在一場科學論壇中表示,Omicron變異株在不同國家現時表現出不同特徵,認為奧密克戎是“大號流感”的觀點尚無科學依據。他研究過Omicron感染者的醫學影像,說到這種變異株還是“會咬人”。一個國家和地區需要强大的免疫屏障和醫療資源,才能抵禦其威脅。[15]

不過,張醫生也說:“我依然對今年年底結束新冠大流行抱有很大的信心。”“這(可能)是新冠疫情的最後一個寒冬。”

參考文獻

[1]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6PeXiqyG1S

[2]https://www.firstpost.com/health/what-is-delmicron-how-is-it-different-from-omicron-all-your-questions-answered-10230481.html

[3]https://www.financialexpress.com/lifestyle/health/what-exactly-is-delmicron-scientists-warn-of-super-strain-heres-all-about-its-origin-mutation-etc/2389547/

[4]https://www.indiatoday.in/india-today-insight/story/the-delmicron-outbreak-why-we-should-worry-1892877-2021-12-27

[5]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m5154

[6]https://cyprus-mail.com/2022/01/08/coronavirus-new-variant-discovered-in-cyprus/

[7]https://doi.org/10.1002/mco2.110

[8]https://cyprus-mail.com/2022/01/09/coronavirus-cyprus-deltacron-could-just-be-contamination-imperial-college-virologist-says/

[9]https://twitter.com/PeacockFlu?ref_src=twsrc%5Egoogle%7Ctwcamp%5Eserp%7Ctwgr%5Eauthor

[10]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deltacron-new-variant-or-laboratory-error#Findings-defended

[11]https://twitter.com/mvankerkhove?ref_src=twsrc%5Egoogle%7Ctwcamp%5Eserp%7Ctwgr%5Eauthor

[12]https://www.who.int/activities/tracking-SARS-CoV-2-variants/tracking-SARS-CoV-2-variants

[13]https://www.who.int/zh/news-room/spotlight/let-s-flatten-the-infodemic-curve

[14]https://www.nytimes.com/2022/01/14/world/europe/uk-omicron-coronavirus-pandemic.html

[15]https://news.sina.com.cn/c/2022-01-08/doc-ikyamrmz3928398.shtml

資料標籤: 疫情 傳染病
本文標題: 新冠病毒德爾塔和奧密克戎會合併成更加兇猛的“新毒王”嗎?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33783846540
相关資料
上海交大王長順教授課題組在手性銅基鹵化物光學活性調控和各向異性二次諧波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然而,合成具有可調節光學活性的手性雜化金屬鹵化物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且手性雜化金屬鹵化物中偏振分辨二次諧波的研究鮮有報導,而這卻是開展手性光學研究和相關應用開發所必需的。
標籤: 諧波 各向異性 手性 光學 科普
上海交大孟和教授團隊揭示共生總基因組可視為宿主和腸道微生物適應性進化的實體單元
事實上,宿主遺傳和腸道微生物兩者並非各自獨立、互不影響,它們間存在著廣泛而複雜的互作關係。儘管如此,現時共生總基因組學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簡單生物,在高等生物缺乏系統的研究和明確的實驗證據。孟和教授團隊多年來致力於宿主和腸道微生物互作機制研究。
標籤: 基因組 微生物 共生關係 科學 科普
上海光機所在二維錫基鈣鈦礦中激子散射超快物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微納光電子功能資料實驗室與上海電力大學等機构合作在二維錫基鈣鈦礦中激子超快弛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揭示了二維錫基鈣鈦礦的發光機理,證實了缺陷散射引起的變形勢主導了激子帶間弛豫的物理過程。圖
標籤: 激子 二維資料 二維 科普
陳紅征教授&左立見研究員團隊SusMat研究文章,綠色反溶劑調控鈣鈦礦薄膜形貌
現時太陽能的主要利用管道為矽太陽能電池發電。然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製備的過程中會用到諸多有毒的溶劑,浙江大學陳紅征教授&左立見研究員團隊研究了不同反溶劑對鈣鈦礦薄膜結晶形貌演變的影響,使用綠色反溶劑製備出了效率可達21.5%的鈣鈦礦太
標籤: 薄膜電池 太陽能電池 能源 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