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奪天工“編織”科技外衣,東華這支科研團隊讓冬奧會火炬真正“飛揚”起來

冰火相約,激情“飛揚”,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在即,激動人心的火炬接力儀式正在進行中。作為歷屆奧運會中備受關注的元素之一,此次冬奧火炬“飛揚”一經亮相就吸睛無數。東華大學孫以澤團隊作為火炬重要部分外飄帶(外殼)的關鍵製造技術提供方,將為我們揭開“小”火炬背後蘊藏的“大”學問。

冰火相約,激情“飛揚”,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在即,激動人心的火炬接力儀式正在進行中。旋轉上升,猶如絲帶舞動飄逸,化作頂端的熊熊火焰……作為歷屆奧運會中備受關注的元素之一,此次冬奧火炬“飛揚”一經亮相就吸睛無數。東華大學孫以澤團隊作為火炬重要部分外飄帶(外殼)的關鍵製造技術提供方,將為我們揭開“小”火炬背後蘊藏的“大”學問。

走進東華大學機械學院教授、紡織科技創新中心主任孫以澤的辦公室,臨近春節假期,裡面還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孫老師正在跟課題組成員們進行學術討論。“科研工作永遠是進行時,沒有休止符。”孫以澤教授領銜的教育部優秀創新團隊和上海市“教育先鋒號”團隊,長期致力於紡織裝備與控制的科研與教學,此次率領團隊攻關火炬外飄帶編織科技,他說這是國家的需要,義不容辭!

國際領先的三維立體編織科技,東華智造為火炬“織外衣”

小小的火炬背後到底有哪些黑科技呢?孫教授用“高新資料”“高新裝備”“高端製造”這三個“高”字來概括,他說這是一次藝術設計與科技創新的完美碰撞。2020年的八、九月份,火炬總體的承擔方上海石化找到在自動編織裝備領域深耕細作近二十餘年的孫以澤教授,並拋出了一道難題——如何用碳纖維複合材料將天馬行空的火炬外飄帶藝術造型高精度呈現出來。

火炬“飛揚”的外飄帶造型非常特殊,是一個高維曲面體,對於工程化製造來說是一種極其複雜的异性結構件。孫教授說最初看到的是一個泥塑火炬作品“飛揚”,那是來源於藝術家的靈感、手工塑造的精品,要完成數位化製造、工業化生產,並且用高科技碳纖維複合材料編織成型,首先要突破的第一道難關就是數學建模,只有數學建模才能高精度地還原和複現美輪美奐的藝術設計作品,使自動化數位製造成為可能。為了打好“地基”,孫以澤教授率領團隊數次北上,與中央美院的火炬外形設計師團隊、冬奧會組委相關工作人員等反復探討、修改、打磨。去年春節期間課題組成員們還在緊鑼密鼓地做測試、改方案,從白天忙到黑夜,孫教授告訴記者說:“團隊的博士們好幾次夜裡做夢,還夢到在做火炬外飄帶的數學建模。”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字裡行間卻透露著科研工作者的執著與擔當。功夫不負有心人,團隊成員在孫以澤教授的帶領下攻堅克難,最終用多元曲面擬合智慧算灋完成數學建模。

(研製的現時世界上最大的三維球面立體編織機)

在合作團隊淮安的生產車間裏,一臺足有8米直徑的環形“大傢伙”正在高速運轉著,成千上百根黑色絲束在交織穿梭,乍一看就像是在“織毛衣”,只需數分鐘,便能“織”出一件精確到克的火炬外衣。孫以澤教授說道,火炬外飄帶靈動且優美,但由於它是變徑、變曲率的,上下不一般粗,曲面厚薄也不一致,傳統制造技術無法實現,而眼前的這個“大傢伙”就是“織”火炬外衣的“秘密武器”,由東華大學獨家研製、世界首創的大尺寸异性結構件三維高精度球面立體編織機,該系列編織機可編織大飛機、高鐵等大尺寸結構承力件,也可編織螺旋槳、無人機、火炬外飄帶等精密异形結構件。它總共有576個編織錠子,可編織最大截面500毫米*500毫米,是現時世界上功能最强、編制尺寸最大的三維球面立體編織機。設備工作時,在環形球面軌道內,576個高速運動錠子不斷變軌飛速交叉、穿梭。“這編織過程可以說是‘險象環生’,每個運動錠子每個時刻都有14種碰撞的可能,”孫以澤教授形象地說道,“這就好比在四車道高速公路上,有幾百甚至上千輛車快速交叉穿梭通行,不僅是高速跑,還要不斷交叉、裡外穿透變道跑,我們通過智慧運算、精准變軌控制,才能避免出現‘交通事故’。”

(團隊成員在現場指導立體三維編織)

(合作方淮安基地的火炬“飛揚”生產場景)

為了讓這些碳纖維複合材料在編織過程中“乖乖聽話”,同時在工業生產中立體還原外飄帶柔美飄逸的感覺,孫教授帶領團隊研究控制算灋、奇妙機构、變軌科技等,從理論推導到實驗驗證再到生產實踐,反復調試。發明了所謂“偏心”編織的方法,解决了大曲率、變密度編織難題;原創了雙機器人協同夾持芯模控制算灋,保證大尺寸异形結構件編織在複雜受力狀態下的動力學效能最優;研發了單紗張力全流程數位化調控科技,實現了恒張力精確編織;研發了高維曲面自動打磨的技能工作機器人系統。實現了火炬外飄帶的三維自動化立體編織和自動化打磨,項目科技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在國際上也處於領先地位。最終,孫以澤教授團隊讓火炬“活”了起來,真正呈現出了最好的“飛揚”狀態。

心懷“國之大者”,最美的科學誓言是愛國

“小火炬承載大能量,我們中國有能力、有科技編織成型高精度的碳纖維複合材料!”看著電視上火炬成功傳遞的畫面,孫以澤教授激動地說,“我們會用科技創新撐起大國重器的脊樑!”

心懷“國之大者”,敢啃“硬骨頭”,敢為科研創新“領頭雁”,這已經成為了孫以澤團隊的科研文化。細數孫以澤團隊科研道路上的每一項成果,無不用科技創新詮釋著最炙熱的愛國情懷。2018年,團隊突破了特種編織物自動化編織科技,編織的特種救生、通訊繩纜助力“蛟龍號”完成5000米級和7000米級深潜試驗,助力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成功完成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破解深海觀測數據實时傳輸的世界難題……該項成果曾斬獲當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而如今三維立體編織科技的突破,成功實現了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大尺寸、高精度編織,可謂是該項科技的2.0升級版,未來在無人機的結構件編織、多聯裝戰術導彈的筒體快速成型等國防民生重要領域大有可為。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强則國家强。項目組就是年輕教師和學生鍛煉成長的平臺。一個項目歷練一支團隊,97年出生的機械工程專業博士生李麒陽就是團隊中的年輕力量,他說在這樣一個團結向上的科研團隊中,有幸參與到火炬外飄帶的關鍵製造技術研發,收穫的不僅是科研上的進步,更是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導師孫以澤教授常常教誨學生“要樹立科技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念,為國家的科技事業承擔重任”,導師的言傳身教在李麒陽心中播下了一顆種子,他說,畢業後他也會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希望能够為祖國的科技創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孫以澤教授為團隊開學術交流會)

在孫教授的帶領下,團隊以科技創新和解决國家急需為己任,圍繞高端織造裝備中的“卡脖子”和短板問題,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產業化應用。在高端機織、針織和編織裝備領域一次次斬獲突破性成果,成為國內高端紡織裝備研發最有影響力的“王牌軍”。團隊自成立以來不斷發展,2010年獲批上海市教委“產業用紡織裝備科技”服務團隊,2012年獲批教育部“紡織裝備科技與系統”創新團隊,2016年獲批教育部“紡織裝備科技與系統”優秀創新團隊,這是國內紡織裝備領域唯一的教育部創新團隊,2019年獲評上海市“教育先鋒號”。

最美的科學誓言是愛國,孫以澤教授身體力行,帶領著他的“科研王牌軍”,以科技創新和解决國家急需為己任,面向國家和產業重大需求,砥礪創新,真正把科研成果寫到祖國大地上。

資料標籤: 科技
本文標題: 巧奪天工“編織”科技外衣,東華這支科研團隊讓冬奧會火炬真正“飛揚”起來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32938010579
相关資料
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博士生張以農在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揭示家蠶質型多角體病毒spike蛋白的三維結構
相較於囊膜病毒,無囊膜病毒spike蛋白之間的同源性較低,蛋白質結構差异大,且缺少相關病毒spike蛋白不同構象下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使得大多數無囊膜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機制仍然成謎。
標籤: 科學 nature 博士生 科普
奧運史首次,機器人在水下完成火炬傳遞,南開團隊參與設計
2月2日,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火炬傳遞中,由南開大學薛義教授帶領的“智形”設計團隊應邀合作冬奧組委、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完成視覺形態設計的水陸兩栖機器人和水下變結構機器人精彩亮相。
標籤: 機器人 火炬傳遞 視覺文化 水下機器人
南大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熱液成礦系統中銀同位素分餾及對貴金屬礦床成礦過程示踪研究
貴金屬元素在成礦流體運移、富集和沉澱過程的地球化學行為和同位素分餾機制是礦床地球化學研究近年來持續關注的一個前沿問題。因而,銀比特素手段研究貴金屬礦床的形成及演化機制具有很大的潜力。
標籤: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Nature,Climate,Change發表關於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內容的重要評述
ENSO通過遙相關強迫作用,可以對全球極端天氣灾害、漁業生態環境及人類經濟社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比如中國北方夏季的高溫乾旱和中國南方的低溫洪澇。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ENSO如何響應一直是國際氣候研究前沿熱點問題。該結果的發表進一步彰顯了
標籤: 評估報告 i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