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沃爾夫獎揭曉,單項獎金10萬美元

以色列當地時間2月8日,2022年沃爾夫獎正式揭曉。來自美國、瑞典、加拿大等國的7比特科學家獲得數學、物理、化學領域3項大獎。始創於1976年的沃爾夫獎是國際最高學術大獎之一,每個獎項獎金為10萬美元。沃爾夫數學獎被視為數學界最重要的三大獎項之一。2021年沃爾夫數學獎空缺,沒有頒發。

作者|徐可瑩

以色列當地時間2月8日,2022年沃爾夫獎(Wolf Prize)正式揭曉。來自美國、瑞典、加拿大等國的7比特科學家獲得數學、物理、化學領域3項大獎。

始創於1976年的沃爾夫獎是國際最高學術大獎之一,每個獎項獎金為10萬美元。據統計,約1/3的沃爾夫獎得主最後都獲得了諾貝爾獎,囙此沃爾夫獎又被稱為“諾獎風向標”。

2022年沃爾夫數學獎得主及獲獎理由

沃爾夫數學獎被視為數學界最重要的三大獎項之一。2021年沃爾夫數學獎空缺,沒有頒發。此前,著名華人數學家陳省身、丘成桐分別在1983年和2010年獲得該獎。

George Lusztig

美籍羅馬尼亞數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George Lusztig獲得2022年沃爾夫數學獎,以表彰其“對表示論及其相關領域的開創性貢獻”,並評估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George Lusztig研究幾何有限約簡群比率表示理論和代數群。他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獨創性、廣泛的主題、非凡的技巧和深入瞭解所涉及問題的覈心。

Lusztig本科畢業於布加勒斯特大學,1971年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74-1977年在華威大學擔任教授後,於1978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

Lusztig以在表示論方面的工作而聞名,尤其是與代數群密切相關的對象,如有限約簡群、Hecke代數、P-adic群、量子群和Weyl群。他基本上為現代表示論鋪平了道路。這包括一些基本的新概念,包括特徵標層(character sheaves)、“Deligne-Lusztig”簇和“Kazhdan-Lusztig”多項式等。

2022年沃爾夫物理獎得主及獲獎理由

瑞典隆德大學教授Anne L’Huillier、渥太華大學教授Paul Corkum、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教授Ferenc Krausz獲得2022年沃爾夫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對超快雷射科學和阿秒物理學的開創性貢獻”。

Anne L’Huillier

Anne L’Huillier是法國/瑞典物理學家和隆德大學原子物理學教授,研究短而强的雷射脈衝與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L'Huillier曾在獲得理論物理學和數學雙碩士學位後,轉而攻讀實驗物理學,並於1986年在巴黎第六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隨後,她被永久聘為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CEA)的研究員。1997年成為隆德大學正教授,2004年被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Anne L'Huillier是最早通過實驗證明高次諧波產生的人之一,這是阿秒脈衝形成的過程,並為該過程的適當理論描述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她還進行了許多開創性的實驗,以提高對基本過程的理解,並且是新阿秒科學研究領域形成的關鍵參與者。

Paul Corkum

Paul Corkum,加拿大物理學家,超快雷射光譜學領域的領導者和先驅。三十年來,他一直是洞察這一領域巨大潜力的主要發現者,因在高次諧波產生領域的傑出貢獻和提出直觀的模型而聞名,這些模型有助於解釋與阿秒光譜相關的複雜現象。

Corkum於1973年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利哈伊大學,獲得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在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NRC)做博後。如今,Corkum領導NRC/渥太華大學阿托秒科學聯合實驗室,並在渥太華大學擔任加拿大研究主席。

Ferenc Krausz

Ferenc Krausz是匈牙利-奧地利物理學家,他的研究團隊在世界上率先產生和量測阿秒光脈衝並用它們來捕捉原子內部電子運動。

Krausz於1985年在布達佩斯科技大學獲得電氣工程碩士學位,1991年在維也納科技大學獲量子電子學博士學位,1993年獲得維也納科技大學特許任教資格(Habilitation),1998年加入電力工程系擔任副教授,並於1999年成為正教授。2003年,他被任命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所長。自2004年起,他擔任慕尼克大學物理學教授和實驗物理學教授。

2022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及獲獎理由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Bonnie L. Bassler、斯坦福大學教授Carolyn R. Bertozzi、以及Scripps研究所的Benjamin F. Cravatt III獲頒2022年沃爾夫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對理解細胞通訊化學和發明化學方法以研究碳水化合物、脂質和蛋白質在此類生物過程中的作用的開創性貢獻“。

Bonnie Bassler

Bonnie Bassler因她闡明細菌之間化學溝通的作用而獲沃爾夫化學獎。她做出了重要發現,揭示了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如何被細菌用於其毒性,以及用於跨物種間的交流。

Bassler是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及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兩院院士。她專注研究細菌之間如何通過化學方法來進行溝通。具體來看,Bassler研究的是一種叫做群體感應的現象,它涉及一系列化學訊號的生產、釋放以及探測。這些訊號能讓細菌群落調控基因表達,從而在群體層面調控它們的行為。理解群體感應,不僅在微生物學上具有重要應用價值,也能協助理解高等生物的發育。而能够干擾群體感應的療法,有望對抗耐藥細菌的感染。沃爾夫獎評估認為“她的工作對於開發新型抗微生物療法,或是下一代抗生素,均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Carolyn R. Bertozzi

Carolyn Bertozzi因探索生物正交化學,理解糖萼(細胞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而獲得沃爾夫化學獎。這能用於生物成像、化學蛋白組學以及體內藥物遞送。

Bertozzi於1988年獲哈佛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93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博士學位。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完成細胞免疫學博士後工作後,她於1996年加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2015年6月,加入斯坦福大學。

Bertozzi的研究重點是分析細胞表面糖基化的變化。她發明了雙正交化學領域,該領域允許研究人員在不干擾原生生物化學過程的情况下,對生命系統中的分子進行化學修飾。

Benjamin F. Cravatt III

Benjamin Cravatt因開發了基於活性的蛋白質分析科技而獲得沃爾夫化學獎。這一强大的工具已被廣泛用於化學蛋白質組學的研究,用於分析生物系統中的酶功能。他使用這一方法,分析了大量在人類生物學和疾病中起到關鍵角色的酶,這包括內源性大麻素水解酶,它們的脂質產物能調控細胞間交流。

Cravatt在斯坦福大學獲得生物學學士學位和歷史學士學位。1996年獲得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TSRI)博士學位,並於1997年加入TSRI。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理解人類生理和病理行程中的蛋白功能,並使用得到的知識來發現創新療法靶點,以及治療疾病的新藥。

Cravatt在內源性大麻素系統上的工作,極大改變了蛋白質組分析的格局。他還開創了被稱為“基於活性的蛋白質分析”(ABPP)科技,用化學探針來直接分析酶的功能。比如,用螢光標記具有某些化學特性的酶,使科學家能够一次看清細胞中的所有活性酶的位置,並直接在生命系統中確定藥物靶點。

資料來源:

https://wolffund.org.il/the-wolf-prize/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聯繫郵箱:yzhao@koushare.com

本文標題: 2022年沃爾夫獎揭曉,單項獎金10萬美元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32720753294
相关資料
吉林大學物理學院段德芳教授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
近日,吉林大學唐敖慶講座教授、寧波大學崔田教授和吉林大學段德芳教授等人,進一步發展了“化學預壓縮”理論,在高壓超導氫化物的理論研究方面又取得突破性進展。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張子涵博士,通訊作者為吉林大學物理學院的
標籤: 吉林大學 大學 物理 科普
鄭州大學在非平衡過程《熵增-時間》的普適性測不准關係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鄭州大學物理學院與中科院精密量測研究院等組織合作,利用超冷40Ca+離子所構造的量子模擬實驗平臺,精巧設計並實現了可控的量子體系非平衡熱力學過程,首次在單原子層面上準確驗證了量子開放體系的操控速度與體系的熵新增率必須受一個內禀的測不准
標籤: 量子 量子通訊 量子力學 科學 科普 通信
分子細胞中心周斌組利用細胞增殖示踪科技繪製哺乳動物出生後心肌細胞增殖圖譜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人類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並且發病率持續增長。心臟再生研究的關鍵是心肌細胞的再生。關於出生後到青春期小鼠心肌細胞增殖能力的動態變化並不十分清楚。
標籤: 心肌細胞 細胞增殖 哺乳綱 科學 科普
分子細胞中心周斌組合作揭示哺乳動物新生期心臟的冠狀動脈生成新機制
生成的冠狀動脈可以持續到成年,在心臟損傷如心肌梗死中發揮重要的保護作用。該研究利用多種單/雙同源重組酶介導的譜系示踪科技,並結合螢光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fMOST科技,清晰地展示了新生期小鼠心臟中冠狀動脈生成新管道,為損傷心臟的血管修復和治
標籤: 冠狀動脈疾病 內皮細胞 心血管病 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