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張曉淩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以及布朗大學的等組織合作完成的關於青藏高原人群演化歷史的綜述文章“Denisovans andHomo sapienson the Tibetan Plateau: dispersals and adaptations”於國際性學術期刊《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Cell》子刊,中科院生物學大類一區)作為封面論文正式發表。
圖1.《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2022年第37卷第3期封面(張佩琪供圖,靳英帥攝影)
文章梳理並總結了當前考古學、古人類學、古氣候學以及遺傳學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嘗試從跨學科的視角重新構建丹尼索瓦人和早期現代人在青藏高原的活動歷史,提出兩種關於早期人群在這一高海拔極端環境中擴散和演化過程的可檢驗假說,希望為以後在這一區域展開更系統性和針對性的研究工作提供啟示。
圖2.青藏高原舊石器遺址分佈
甘肅白石崖洞穴古人類化石與線粒體DNA的發現表明丹尼索瓦人這一最先發現於西伯利亞阿勒泰地區的古老人群曾經在青藏高原東北緣較為頻繁的活動。由於缺乏考古遺存證明其永久性的在這一區域活動,且沒有足够的遺傳學證據表明高原的丹尼索瓦人是否攜帶(高頻的)適應低氧環境的相關基因,囙此,他們當時是否適應了高原低氧環境尚為未知之數。而早期現代人在高海拔環境活動的考古學證據主要來自三個階段,分別為MIS 3晚期、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氣候最適宜期及以後。現時的考古學和遺傳學研究成果對於早期現代人在高原的擴散和演化指向兩種模型假說:連續生存活動與逐漸適應,其開端可早至MIS 3晚期;斷續的生存活動,即古代人群在高原上多次短時間生存然後消失,直至全新世才實現永久性定居。
圖3.現有青藏高原人群歷史的證據與兩個假說(張佩琪供圖)
由於當前開展的工作有限,在現階段無論是考古學還是遺傳學都還無法精確推斷古代人群永久征服青藏高原的起始點和適應期,囙此文章著重探討、分析了兩個不同假說分別需要何種證據以及如何開展針對性研究,以期引導未來的相關研究能够更具有針對性、計劃性和前瞻性,能通過多學科協同攻關來驗證以上的某個假說,重建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的翔實歷史,探索古人群適應極端環境的機制、策略與過程。
本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先導項目和科技部第二次青藏科考項目等支持。
文章連結:
https://www.cell.com/trends/ecology-evolution/fulltext/S0169-5347(21)00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