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兩種細菌,可無創精准預警胃癌及其癌前病變,附屬仁濟醫院房靜遠團隊發現胃癌篩查的重要生物標誌物

未來僅需幾克糞便樣本,即可無創、精准、靈敏地預警與篩查胃癌。該方法有望成為早期發現胃癌的有效篩檢手段,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胃癌是全球發病率及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東亞地區的發病率、死亡率長期居全球首位;而在全球範圍內,胃癌所致的死亡人數中近半數均發生於中國。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副院長、消化科主任房靜遠教授團隊在著名學術期刊《胃腸病學》(Gastroenterology,IF=22.68)線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並揭示了胃癌患者糞便標本中富集的兩種細菌——咽峽鏈球菌(Sa)及星座鏈球菌(Sc)可能成為用於預警胃癌及其癌前病變的無創生物標誌物。未來僅需幾克糞便樣本,即可無創、精准、靈敏地預警與篩查胃癌。該方法有望成為早期發現胃癌的有效篩檢手段,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

胃癌是全球發病率及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東亞地區的發病率、死亡率長期居全球首位;而在全球範圍內,胃癌所致的死亡人數中近半數均發生於中國。據統計,早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90%,而IV期胃癌則低於10%,可見篩查、早診和早治對胃癌患者的預後至關重要。然而,幽門螺桿菌檢測及胃蛋白酶原I/II、胃泌素、某些血清腫瘤標誌物等項目的靈敏度與特异性均較低。此外,侵入性檢查帶來的不適和風險及價格較昂貴等特點也制約了胃鏡成為胃癌廣泛篩查手段的可能性,上述瓶頸問題給現時胃癌的臨床篩查與預警帶來了一定困難。

為了探索無創、精准、靈敏的胃癌早期篩查管道,房靜遠帶領研究團隊通過全國多中心的回顧性研究,在中國10家醫院的1043名患者中構建探索、訓練、驗證隊列,率先通過高通量測序發現Sa與Sc這兩種細菌在胃癌人群的胃粘膜組織及糞便中顯著富集,尤其是在胃癌的癌前病變與早期階段這種情況的特异性尤為明顯。研究發現,糞便Sa的檢測對於胃癌診斷的靈敏度為72.8%;特別是在早期胃癌和癌前病變的診斷中,Sa、Sc的靈敏度分別可達75.6%、84.0%。而Sa聯合Sc的檢查,可進一步將靈敏度提升至91.1%,這一結果充分表明聯合檢測法對早期胃癌的篩查靈敏度更高。同時,與經典的腫瘤標誌物癌胚抗原CEA相比,Sa聯合Sc檢測在診斷進展期胃癌方面優於Sa聯合CEA法或Sc聯合CEA法,其靈敏度可達81.4%,充分體現了該方法的靈敏性和精確度。該方法的無創、準確、靈敏、簡便將切實改善胃癌篩查的現狀,具有較大的臨床應用價值和轉化潜力,在未來將會成為胃癌早期預警與篩查的重要和有效工具。

仁濟醫院消化科房靜遠教授、陳縈晅主任醫師及胃腸外科王爭主任醫師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仁濟醫院消化科周澄蓓醫師、潘思遠博士及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消化內科金鵬主任醫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同時,該研究得到上海長征醫院、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共9家兄弟組織消化內科的大力支持,同時獲得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資料標籤: 胃癌 房靜遠 細菌
本文標題: 上海交大,|,兩種細菌,可無創精准預警胃癌及其癌前病變,附屬仁濟醫院房靜遠團隊發現胃癌篩查的重要生物標誌物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31567339002
相关資料
清華機械系何永勇課題組在液體潤滑領域介面摩擦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清華大學機械系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何永勇課題組從邊界潤滑膜和動壓潤滑膜的耦合作用行為角度,首次系統地解釋了液體潤滑介面摩擦和磨損效能的逆相關現象,澄清了邊界潤滑膜與動壓潤滑膜的內在耦合機理,提出了二者的耦合模型。
標籤: 二硫化鎢 氮化硼 石墨 科普
紫金山天文臺揭示紅矮星周圍宜居行星的形成機制
現時Kepler和TESS等空間望遠鏡發現了3300多顆系外行星,但探測到紅矮星周圍的宜居類地行星僅為38顆。紅矮星周圍類地行星的樣本統計分析表明,大部分行星非常接近其母星距離為0.01-0.2AU,這意味著由多顆類地行星組成的行星系統軌道
標籤: 紫金山天文臺 宜居行星 類地行星 科學
廈大楊朝勇教授課題組單細胞譜系示踪領域研究新進展
譜系示踪科技是研究細胞發育、疾病發生以及癌細胞尅隆進化的重要分析方法。隨著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科技和相關計算工具的發展,scRNA-seq數據已被應用於細胞譜系資訊的挖掘。針對上述問題,楊朝勇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以線粒體基因組RNA突變作為內源
標籤: 科學 科普
上海交大崔勇團隊與合作者在Nature發表手性分子資料研究重要進展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中心和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第一完成單位,董金橋副教授為第一作者,重慶大學劉玲梅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崔勇教授、英國布裡斯托大學AnthonyP.Davis教授以及沙特國王科技大
標籤: 崔勇 科學 手性分子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