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二附院科研究人員在內分泌學領域取得新進展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分泌科與英國里茲大學團隊之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未懷孕人群中,踝部血壓升高與糖尿病的相關性超過肱動脈血壓。張若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妊娠期糖尿病的預測及診斷。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最常見的一種疾病,是指在妊娠期首次診斷出的葡萄糖耐受不良導致的高血糖症。GDM的診斷通過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進行,而由於成本原因,OGTT僅在某些地區的高GDM風險人群中開展(如英國等)。現時的GDM風險篩查基於已知的風險因素,例如年齡、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家族史,但未包括血壓。此外,現時的篩查適用於一般人群,並不針對特定種族,而亞洲妊娠婦女的GDM患病率高於歐洲白人,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亞洲人的內臟脂肪比相同BMI的歐洲白人高。這種選擇性GDM風險篩查可能會將BMI較低的亞洲女性排除在風險組外。囙此,開發一種特定種族的方法來篩查GDM高危女性至關重要。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分泌科與英國里茲大學團隊之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未懷孕人群中,踝部血壓升高與糖尿病的相關性超過肱動脈血壓(臨床常用量測名額)。此外,與肱動脈血壓相比,踝間血壓差已被證明可以更好地預測老年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於妊娠期脚踝血壓與血糖關係的研究,囙此該團隊以24-28周的妊娠婦女為研究對象,量測了肱動脈血壓、四肢血壓(左、右手臂,左、右脛後肌和足背肌)及血糖,研究地點為英國布拉德福德市。該研究首次發現在亞洲妊娠婦女中踝壓壓差的新增與空腹血糖的升高有關,且相較於臨床上常用的肱動脈血壓,該研究強調了踝壓的新增與血糖的升高關聯更為密切。

不同種族中四肢血壓及肱動脈血壓與空腹血糖的關聯

該研究成果以《踝間收縮壓差是亞洲孕婦空腹血糖昇高的標志》(Inter-ankl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 is a marker of increased fasting blood-glucose in Asian pregnant women)為題近期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內分泌學前沿》(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線上發表。由於脚踝收縮壓是非侵入性的,且可由自動化機器輕鬆量測完成,該研究成果提示踝間收縮壓差可作為妊娠期胰島素抵抗和血糖升高變化的早期名額,可被用作開發一種敏感、方便且經濟實惠的GDM風險篩查方法。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張若助理研究員為第一作者,Malgorzata Anna Garstka教授為文章通訊作者,第一通訊組織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分泌科。

張若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妊娠期糖尿病的預測及診斷。Malgorzata Anna Garstka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科研中心實驗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糖尿病患者抗原呈遞的分子機制。

論文連結: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endo.2022.842254/full

本文標題: 西安交大二附院科研究人員在內分泌學領域取得新進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5996289298906
相关資料
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張力/蘇國輝課題組發現運動抗焦慮的錶觀遺傳機制
有氧運動是重要的主動健康手段,大量的人群研究支持長期運動對情感和認知功能的改善,並能有效降低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但現時對於運動改善腦健康的機制研究多數仍集中在腦內的神經元及突觸發生,或是炎症、氧化應激等微環境調控;缺少將機體物理運動和廣泛的
標籤: 錶觀遺傳 運動 張力
上科大物質學院劉巍課題組在固態鋰金屬電池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作為下一代儲能體系,全固態鋰金屬電池有望提供較傳統鋰電池更好的安全性和更高的能量密度。這其中,氧化物陶瓷電解質具有較高的離子電導率、較寬的電化學視窗和較高的化學穩定性,是一種極有前景的固體電解質體系。然而常規燒結氧化物陶瓷電解質往往需要高溫
標籤: 電池 固體電解質 金屬陶瓷
深圳大學屈軍樂教授、嚴偉副教授課題組在鹵素摻雜碳點-動態室溫磷光的灰度顯示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針對上述問題,深圳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光子學研究中心屈軍樂教授、嚴偉副教授課題組從鹵素摻雜碳點出發,設計了一款動態室溫磷光柔性薄膜,成功實現了灰度磷光圖形的光控編輯和顯示,並在此基礎上探索了該資料在時間分辨資訊加密方面的應用。
標籤: 灰度影像 動態 科普 科技新聞
西南大學甘利華研究員課題組在瓦斯化工領域取得新進展
西南大學為該成果的唯一完成單位,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陳東耳為論文第一作者,甘利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將瓦斯和二氧化碳轉化為合成氣不僅僅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碳中和的優選路線之一。囙此,瓦斯和二氧化碳的協同轉化受到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該
標籤: 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