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在西南乾旱河谷區氣候、土壤和植被的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了系列新進展

西南乾旱河谷主要分佈於橫斷山區的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元江等流域的穀底,是濕潤氣候下的局部乾旱區,不同緯度或流域的氣候、土壤、植被呈現明顯多樣性。但是,現時十分缺乏關於西南乾旱河谷氣候、土壤、植被多樣性和生物量地理格局的全面認識。

西南乾旱河谷主要分佈於橫斷山區的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元江等流域的穀底,是濕潤氣候下的局部乾旱區,不同緯度或流域的氣候、土壤、植被呈現明顯多樣性。但是,現時十分缺乏關於西南乾旱河谷氣候、土壤、植被多樣性和生物量地理格局的全面認識。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研究團隊通過不同緯度的調查與取樣,從氣候、土壤、植被多樣性和生物量等方面進行生物地理格局及其成因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首先,明確了西南乾旱河谷區氣候和地形的定量關係,發現地形與該區域乾燥度的關係存在季節(旱季和雨季)差异性規律。其次,對土壤微生物量及群落組成、土壤碳組分及群落生物量研究發現:(1)微生物量(以總的PLFAs表示)隨緯度的新增均呈顯著增加趨勢。其中,革蘭氏陰性菌和真菌的PLFAs以及真菌/細菌(F/B)比值隨緯度的新增而顯著增加,而放線菌的PLFAs隨緯度的新增變化不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僅在亞表層土壤中,細菌和革蘭氏陽性菌的PLFAs隨緯度的新增而顯著增加,而它們在表層土壤中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緯度趨勢(圖1)(2)輕組分有機質(LFOM)在緯度梯度上呈指數增長模式,而重組分有機質(HFOM)在緯度梯度上呈線性新增模式。LFOM的緯度模式主要由氣候因數解釋,最重要的驅動因素是年平均氣溫,其次是年平均降水量。土壤物理化學因素特別是陽離子交換量和粉粒含量是HFOM緯度模式最重要的解釋因數(圖2)。另外,群落生物量和灌木生物量隨緯度升高而顯著增加,草本生物量隨緯度升高無明顯變化,凋落物生物量隨緯度的升高而顯著降低(圖3),氣候與土壤因數的空間差异很好地解釋了植被不同組分生物量的緯度變化格局。

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以“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along a latitudinal gradient in the arid valleys of southwest China”為題發表於Geoderma(IF=6.1);“Latitudinal patterns of light and heavy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soils”為題,發表於CATENA(IF=5.1);“Latitudinal patterns of climatic variables and influence of local topography on climatic variables in the dry valleys of southwestern China”為題,發表於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IF=2.1)上和以“西南乾旱河谷植物群落組分生物量的緯度格局及其影響因素”為題發表於植物生態學報上。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楊婷惠、黎小娟博士研究生和王子龍碩士研究生分別為相關論文第一作者,包維楷和李芳蘭老師分別為相關論文的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畫課題(2017YFC0505105)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2019QZKK0301)和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9FY202300)的聯合資助。

原文連結1:

原文連結2:

原文連結3:

原文連結4:

1中國西南乾旱河谷表層(0–10 cm)和亞表層(10–20 cm)土壤微生物量及特定類群PLFAs沿緯度梯度的變化。GP,革蘭氏陽性菌;GN,革蘭氏陰性菌;Fungi/Bacteria,真菌/細菌比值。

圖2,圖A,B.分別為西南乾旱河谷輕組分有機質(LFOC和LFON)和重組分有機質(HFOC和HFON)的緯度格局;圖C,D.分別為氣候,土壤,植被對輕組分有機質和重組分有機質的緯度格局的貢獻;圖E,F.分別為單個氣候,土壤,植被因數對輕組分有機質和重組分有機質的緯度格局的貢獻的重要性

圖3西南乾旱河谷緯度梯度上群落及其組分生物量的變化。

資料標籤: 科學 科普
本文標題: 成都生物所在西南乾旱河谷區氣候、土壤和植被的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了系列新進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5996186443797
相关資料
空間中心科研人員在超級太陽風暴襲擊下低緯度地區電網GIC風險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一般認為,高緯地區由於地磁擾動劇烈,電網受GIC侵害的風險較高。但是,超强太陽風暴侵襲地球時,中低緯度地球電網的GIC到底會有多强?該研究強調對中低緯度地區電網GIC的監測,預報,防護的必要性。
標籤: 太陽風暴 科學 能源 科普
清華大學航太航空學院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報導摩爾超晶格表面雙尺度粘-滑摩擦行為及力學機制
近日,清華大學航太航空學院李群仰、馮西橋教授課題組報導了二維範德華異質結構表面獨特的雙尺度粘-滑摩擦行為,借助改進的理論模型,首次闡明了異質介面變形對表面摩擦行為的影響,揭示了二維範德華層狀資料內部堆垛狀態對表面摩擦行為的調控機制,為理解微
標籤: 超晶格 李群 力學 科學 石墨 科普
清華電機系張寧、康重慶在我國電力系統碳中和轉型領域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清華大學電機系張寧副教授與康重慶教授在我國電力系統碳中和轉型領域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未來我國電力系統實現碳中和的科技路徑、潜在效益、轉型成本與最終結構形態尚不明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電機系2017級博士生卓振宇,通訊作者為電機系
標籤: 可再生能源 能源 張寧 新能源 電力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潘鋒團隊在Nature上發表揭示鋰電池富鋰層狀正極資料結構退化起源的研究工作
隨著人類社會對清潔能源的需求與日俱增,清潔能源的存儲愈發凸顯其重要性,為此需要發展更高能量密度的鋰離子電池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儲能需求。為此需要從根本上重新審視這一問題,其結構退化的起源及其原始驅動力至今沒有找到妥善的答案。
標籤: 鋰電池正極資料 nature 科普 過渡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