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礦產資源評估與探測科技功能實驗室在東北印度洋孟加拉灣構造地質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地幔柱引起的熱點型火山作用在全球大洋中廣泛存在,形成了以海山鏈和無震海嶺為代表的海底構造-地貌痕迹,如北太平洋夏威夷海山鏈和東北印度洋東經九十度海嶺等。熱點型岩漿侵比特時的板塊構造環境,會對其形成的海山和海嶺的最終結構和形貌特徵產生顯著影響。

地幔柱引起的熱點型火山作用在全球大洋中廣泛存在,形成了以海山鏈和無震海嶺為代表的海底構造-地貌痕迹,如北太平洋夏威夷海山鏈和東北印度洋東經九十度海嶺等。熱點型岩漿侵比特時的板塊構造環境,會對其形成的海山和海嶺的最終結構和形貌特徵產生顯著影響。據此,通常將熱點型火山作用分為板內型和近擴張中心型兩個端元類型,它們分別通過岩石圈彈性變形和殼下低密度“山根”達到均衡。二者之間的過渡類型可能同時具備端元類型的部分特徵,其侵比特管道和最終結構與先存構造(如大型岩石圈破裂帶等)密切相關。

85°E海脊是東北印度洋一條線性基底隆起,表現為顯著的空間重力負异常帶。由於海脊大部分深埋於孟加拉深海扇沉積物之下,現時對其構造特徵、構造内容和起源的認識存在較大爭議,提出了板內變形帶、洩露型轉換斷層、廢棄擴張中心、熱點型海脊等多種成因機制。其中,熱點型海脊成因模型能够解釋絕大部分觀察到的海脊結構特徵。但是,海脊反“S”形的平面展布特徵,與單一熱點侵位於向北運動的印度板塊形成的熱點型海脊/海山鏈的理論痕迹相衝突。對此,近年來有學者提出海脊南、北不連續以及南、北部分別由不同熱點形成等模式,但仍然缺少對海脊關鍵部位結構的描述和對整條海脊成因機制的合理解釋。

研究人員利用北緯11°附近採集的一條橫跨海脊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精細刻畫了海脊的結構特徵,並結合本區磁异常數據和前人研究成果,構建了85°E海脊的侵比特模式。地震資料顯示,11°附近的海脊表現為顯著的基底隆起,隆起之下的莫霍面下凹;海脊的地殼厚度達到正常洋殼厚度的兩倍左右;海脊發育典型的熱點型火山機构;海脊位於南北向深大斷裂之上,斷裂構成岩漿上湧的通道,並且破壞了海脊的原始結構。這些觀察結果表明11°N附近的85°E海脊是由沿洩漏型斷裂帶侵比特的熱點岩漿作用形成。結合以往的研究結果,提出整個85°E海脊是由弱地幔柱產生的單一熱點作用於向北漂移的印度板塊上形成。其在位置、形態和結構上沿走向不同分段的變化,反映了先存斷裂帶導致的地幔柱淺層熔體的橫向重新分佈。

圖1研究區構造地質背景及測線分佈圖

圖2海脊不同分段結構及成因模式圖

上述研究成果以“Hotspot volcanism along a leaky fracture zone contributes the formation of the 85°E Ridge at 11°N latitude,Bay of Bengal”(孟加拉灣北緯11°附近的85°E海脊形成於沿洩露型斷裂帶發生的熱點型岩漿作用)為題在構造地質學研究主流期刊Tectonophysics(構造物理)發表。論文第一作者為海洋礦產資源評估與探測科技功能實驗室尚魯寧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海洋礦產資源評估與探測科技功能實驗室胡剛正高級工程師。研究得到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十四五”重大專案(2021QNLM020001-1)、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科學鑽探井位選址調查項目(DD20190236)、自然資源部海岸帶科學與綜合管理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2021COSIMZ00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2006067)聯合資助。

資料標籤: 熱點
本文標題: 海洋礦產資源評估與探測科技功能實驗室在東北印度洋孟加拉灣構造地質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5994443486346
相关資料
Arthritis,&,Rheumatology|張曉明課題組揭示高致死性無肌病性皮肌炎免疫學特徵和預後新名額
無肌病性皮肌炎是一種死亡率極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別是抗MDA5抗體陽性的ADM是皮肌炎的一個特殊亞型,患者極易合併快速進展性間質性肺病,約40%患者在起病1年內死亡。這組疾病異質性大,覈心致病機制目前尚未闡明,患者缺乏特异的治療靶點,是當
標籤: 免疫學 皮肌炎 預後 科普
華中農業大學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團隊在矮牽牛抗寒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低溫限制植物地理分佈和生長季節,制約作物產量,是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關鍵環境因數。在脅迫環境下,植物會通過代謝調控積累一定的滲透調節物來維持細胞及細胞膜的穩定性。現時關於逆境條件下調控GolS轉錄水准的調控因數鮮有報導。該研究通過遺傳轉化證據
標籤: 矮牽牛 科普
南科大鄭春苗團隊在環境毒理學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針對抗生素和全氟化合物對生物健康效應的研究,對保護環境及促進生命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闡明抗生素和全氟化合物的致毒機理可以為有效解決和控制環境污染物提供理論支撐。囙此,研究團隊以斑馬魚為研究對象,結合生物化學、毒理學、分子生物學和分子建模等
標籤: 斑馬魚 春苗 科普 科技新聞
清華大學醫學院杜亞楠課題組研發細胞培養肉丸科技
細胞培養肉是近十年來細胞生物學和組織工程等學科交叉的新領域。以動物肌肉細胞為來源的培養肉,旨在解决傳統畜牧業空間和能源耗費巨大、不環保的弊端。細胞培養肉的科技難點在於如何在體外大規模擴增肌肉和脂肪祖細胞,並誘導其朝著成熟細胞的方向高效分化;
標籤: 細胞培養 肌肉 生物技術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