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尋如何更高效地走好NFT的中國發展之路,12月16日,財經·鏈新“看見新未來”NFT國際觀察舉辦了以“NFT的中國之路”為話題的線上沙龍,探討NFT與實體產業結合的意義與方向。
在本次線上沙龍中,財經·鏈新對話了三比特嘉賓,他們分別是酷連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兼CEO、《財經》商業治理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張彥傑,海爾衣聯網品牌總監趙淑靜,以及北京紅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區塊鏈服務網絡發展聯盟常務理事何亦凡。另外,財經·鏈新還特別邀請到新加坡《華人頭條》社長、出版人李禮擔任沙龍主持人,與三比特嘉賓一同探討NFT的中國之路。
與會嘉賓表示,現時NFT的發展還處於十分初級的階段,但已初具賦能傳統行業内容,基於此,傳統企業將NFT科技與自身業務相結合,是NFT在中國發展的重要支撐。
1
鏈新
張彥傑:NFT有助於農村資產確權,推動鄉村振興
酷鏈科技是一家聚焦於產業區塊鏈的科技公司,該公司CEO張彥傑在沙龍中表示,現時NFT在中國已經有了一些符合國內政策監管要求的改良嘗試,而其能够解决農村資產的確權和產權交易問題,在不改變現有農村產權制度的前提下,讓農村大量“沉睡”的資產變成數位資產快速流轉起來,新增社會財富總量,讓農民享受到更多的財產性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助力鄉村振興。鏈新:如何看待NFT中國化之路的發展狀態?
張彥傑:NFT從萌芽到如今的爆發,中國化貫穿始終,有一些基本趨勢蘊含在其發展過程中。
首先是NFT交易平臺中融入的社交内容越來越多,這在今年尤其明顯;其次,NFT在多方面嘗試與第三領域相融合;第三個趨勢體現在作品代替炒作,收藏品與炒作品内容的交鋒,呈現出越來越考究NFT作品藝術性的問題;第四個是NFT領域中的細分垂直領域增多的情况越來越明顯,粉絲經濟就是其中的代表。
鏈新:最近關注了哪些NFT拓展項目?
張彥傑:最近我關注了一個新的數位藏品平臺,叫女媧,其中就發佈了一款數位村民產品,一共200個,首期發佈了100個,上線後很快被搶完。我是深度收藏用戶,之所以非常關注,就在於它是首個將數位藏品與鄉村發展結合起來的、與農村資產相“錨定”,這和國家提出的“生態資源價值化”理念非常接近,甚至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做了探索。
數位村民對收藏者設計了相應的權益和義務。收藏者對於集體組織所建設的娛樂設施、項目的免費使用權、部分當地特色產品的專屬折扣價,以及經營性產業的有限承租權等等,一經收藏,終身有效。其中,項目方是中國四大名牛——雪花牛——的原產地。項目方就會給相關收藏者贈送一些牛肉。同時,收藏者要定期參加由村書記組織的“村莊發展”會議,為村莊建言建策,綜合資源,支持村莊發展。
這個項目之所以我會這麼關注,是因為這是我的視野範圍內,第一個跟中國鄉村發展相結合的NFT項目,它的意義可謂是開創性的。
鏈新:為什麼會把注意力放在NFT+鄉村振興方面?
張彥傑:現時農村人口越來越少,人才外流嚴重、資產資源體量大但流動性差、高度分散、農村經濟組織運營能力弱,且其農村產權制度是非常獨特的,讓農村長期處於一個半市場化半封閉的狀態,市場交易成本高,效率低,無法與外部市場形成良性迴圈。另外,農民收入大多依靠種養殖、簡單初加工獲得收入,無法獲得財產性收入,收入十分微薄,哪怕國家數十年如一日的投入,也很難掘出財富之井。
變化同樣體現在制度安排上,之前農村只有村委會和黨支部,但近年來開始,每個村子都有一個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甚至有些在鎮裡、縣裡還有聯合社和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著巨大的資產,但這些資產幾乎沒有流動性收益。
而正如剛才上面提到的,農村資產或資源的非標化,使得農民很難享有財產性收入,數位藏品與鄉村振興之間的聯系,按照我們的設想就是將其變成數位資產,在不改變產權制度的基礎上,轉變為可以快速流通和交易的商品,最終令農民享受到財產性收益。
從這個層面上看,數位藏品或者NFT對於農村資源、資產及其相關權益的確權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能够幫助它們快速流通,助力鄉村振興。
2
鏈新
趙淑靜:NFT與行銷活動深度結合,賦能傳統行業
日前,海爾衣聯網旗下的寵易多聯合甘道智慧,共同推出了國內首個基於寵物行業的數位藏品,海爾衣聯網品牌總監趙淑靜表示,國內行業做NFT,更多是針對於年輕消費群體,這部分人科技敏感度高、樂於接受新事物。而對於NFT發行方而言,通過NFT獲取用戶回饋、打造收藏價值、優化消費體驗,將NFT與行銷活動深度結合,是現時NFT賦能國內產業、行業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會為傳統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鏈新: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貴司在NFT方面探索方面的歷程?
趙淑靜:我們是海爾的一個生態平臺,我們在做傳統硬體的過程中,也是不斷發展的,從最初提供智慧硬體的單品,後面衍生出為用戶提供場景,都往滿足更多用戶需求的路徑上發展。今年年初,我們關注到越來越多大廠佈局元宇宙,緊接著我們便認識到,NFT對於傳統企業轉型具有非常强大的推動作用。於是,經過慎重思考,我們就率先以“寵物+NFT”方向切入元宇宙,看能否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價值。
眾所周知,寵物領域所面對的用戶大多年輕,科技敏感度高,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也高,所以我們就借助於NFT的行銷作用,更多探尋年輕用戶的需求,更具針對性的提出優化服務方案。
鏈新:如何使NFT與第三領域更好的結合?
趙淑靜:首先我們的探索活動就體現在NFT的設計上,我們分別就小猫、小狗的寵物形象,設立了兩個IP,審美上貼近年輕人,另一個考量則是在附加價值的設定上。
當用戶購買實際產品的過程中,同時獲得了一個NFT,也就是獲得了產品的附加價值,對於客戶來說,不管他是選擇收藏還是贈送,都是他賦予NFT的意義,而對於我們來說,雖然我們緊密關注著NFT藏品的經濟價值,但這現時還不能作為真正的衡量標準。
此外,當NFT作為紐帶聯系著用戶與商戶之後,不管是線上銷售、用戶回饋還是更多的行銷活動,都能寄託在NFT上,我們還能根據用戶持有的NFT數量、形象等特質,基於用戶更具針對性的優質體驗,與後續的行銷活動深度結合。
3
鏈新
何亦凡:NFT將帶來顛覆性變革,合規性仍有待探索
有媒體說2021年是“NFT元年”,其應用場景必將從數位藝術品、數位藏品,延伸至傳統古玩、潮玩、限量名品等商品,萬物皆可NFT。如果這在中國實現NFT之路,就不得不提到區塊鏈服務網絡。他們是如何為萬物提供NFT技術服務的?北京紅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區塊鏈服務網絡發展聯盟常務理事何亦凡表示,NFT實際上是改變了整個現有的後臺封閉式帳戶體系,使數據透明化了,監管體系優化了。
鏈新:請簡單介紹一下區塊鏈服務網絡(Blockchain-based Service Network,簡稱BSN)的基本情况。
何亦凡:BSN由國家資訊中心頂層規劃,並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北京紅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建設。現時已成為全球物理分佈最廣、科技融合最全面的區塊鏈基礎設施網絡。
我們現時最近的一個大動作計畫在2022年1月25號推出,届時我們會推出一個基於NFT的網絡。BSN本身不是區塊鏈,它更像一種特殊雲,我們現在計畫在BSN上打造一個子網絡,名叫DDC網絡。
因為一般的NFT,主要在公鏈上生成,但因為中國對虛擬貨幣的管控問題,公鏈生成NFT並不符合國內的監管政策。所以我們就想打造一個共管共治的、類聯盟鏈結構的、多方參與管理的NFT網絡。
鏈新:如何看待NFT以及DDC網絡存在的意義?
何亦凡:我們認為NFT是一個偉大的資料庫技術,它代表的不只是物權,而是對個人資訊、用戶帳戶的一種顛覆性的新形態。從科技角度去想,它實際上是改變了整個現有的後臺封閉式帳戶體系,顛覆掉了所有的帳戶資訊、帳戶管理的管道和數據許可權分配的管理,數據透明化了,監管體系優化了,在我們看來,這或許是未來十年的一個顛覆性變革。
現時DDC網絡是要基於不同的科技,包括10到15條不同的鏈,都是聯盟鏈形態,網絡節點不僅部署在BSN上,還有不少外部節點,包括地方政府、大廠、大平臺方等都能加自己的節點進去,這樣的話,網絡就逐漸成為一個多方共治的系統。
4
鏈新
李禮:可以利用NFT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
在聽取了三比特嘉賓的演講之後,新加坡《華人頭條》社長、出版人李禮表示,現時NFT還處於發展初期,但其對於傳統產業的賦能之路已經展開,城市管理、寵物、三農等領域皆可見其作用,這既體現了NFT應用場景的多元化,也令元宇宙的輪廓越來越清晰。國內NFT既有經濟内容,也有文化内容,當其合規、合法的走出國門之時,其蘊含的中國特色,背負著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
鏈新:中國NFT出海這個話題之下,能產生什麼樣的聯想?
李禮:NFT在寵物、鄉村振興、城市管理等第三領域方面的有利作用可見一斑,同樣,這對於海外來說,同樣是非常有特點。
就目前來看,國內的藝術品的傳播還是有一定獨特性的,它的種類要比海外要豐富一些。而且我個人在螞蟻鏈上購買過一些卡片收藏品,其中包含古建築的部分,非常獨特,如果這部分承載著中國特色的NFT作品能够走出國門,對中華文化的弘揚發展也是一種文宣途徑。
鏈新:中國NFT出海,應該從哪些方面突破?
李禮:我認為NFT不僅能在國內與實體經濟結合,創造出更多的應用場景,也能承載著中國文化,走出國門。
社會發展、文化傳播、社會管理、就業發展……區塊鏈行業發展,NFT大放光彩,這對於我們而言是抓住下一個風口的關鍵,也正因如此,謹慎對待NFT與第三領域結合的過程及結果,也是我們健康發展區塊鏈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