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中,孫權為何沒有對劉備窮追猛打,反而求和?

夷陵之戰中,劉備遭遇了人生中最後一次慘敗。但是,在這種有利的情况下,孫權並沒有對劉備窮追猛打,反而撤回了主力,並向劉備求和。在夷陵之戰前,孫權為了避免兩面作戰,他就向曹丕稱藩投降。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晋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麵老資料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夷陵之戰後,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勝利者孫權向失敗者劉備求和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夷陵之戰中,劉備遭遇了人生中最後一次慘敗。在這次戰役中,他被東吳的陸遜以火攻打敗,被迫退守永安。劉備帶領出川的蜀軍大部分都損失了,當時的史書記載這一幕慘狀是“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劉備在這場戰役中,損失的人馬不下五六萬人。在趙雲增援後,劉備才在白帝城穩住陣腳,與東吳進入對峙。

但是,在這種有利的情况下,孫權並沒有對劉備窮追猛打,反而撤回了主力,並向劉備求和。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孫權在夷陵之戰中所處的窘境。

夷陵之戰是從西元221年七月,劉備率軍伐吳開始的。到了第二年夏六月,陸遜以火攻擊敗劉備。在追擊到白帝城後,秋八月陸遜率軍撤回。在這長達一年的時間裏,孫權其實是處在度日如年的境地。

這是因為,孫權在面臨著劉備的軍事壓力的同時,在自己的北方側背,還有一個曹丕在虎視眈眈。如果應對失誤,東吳就會遭到滅頂之災。在夷陵之戰前,孫權為了避免兩面作戰,他就向曹丕稱藩投降。這樣,在他抵抗劉備的討伐時,就能够解除曹丕的威脅。因為如果曹丕和劉備一起夾擊孫權,是東吳無力抵抗的。

在當時,曹丕的部下就看出了孫權的窘境。劉曄就向曹丕建議,出兵攻打東吳的後方。這是因為孫權的軍隊主力在夷陵與劉備對峙,他剩下的軍隊是無法阻擋曹丕的進攻的。如果曹丕渡江佔領東吳最根本的江東地區,東吳肯定會滅亡。

這樣,劉備即便是得以出川,他也大不了奪取過去的荊州之地。而曹丕佔領的是東吳的腹心之地,兩者的收穫相差懸殊。東吳滅亡後,天下就剩下曹魏與蜀漢兩家。以雙方的實力來看,曹魏的優勢更為明顯,形勢對曹魏有利。

但是曹丕以孫權投降,不能失信天下。還說什麼自己要坐山觀虎鬥,去消滅剩下的那個老虎。在整個夷陵之戰期間,曹魏沒有插手戰局,只是袖手旁觀。這就給了東吳打敗劉備的機會。不過,在這段時間裏,孫權也是寢食難安。曹丕在這段時間裏,也是不斷的試探孫權,給孫權以壓力。

曹丕不斷派使者,向孫權索要各種珍禽異獸,奇珍異寶。孫權的部下都感到憤憤不平,要求孫權拒絕曹丕的要求。可是孫權為了戰局的穩定,忍痛儘量滿足曹丕的索求。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孫權的窘境了。

二、夷陵之戰後孫權面臨的形勢。

夷陵之戰以東吳的勝利告終,可是孫權的戰畧形勢並沒有改善多少,反而更加撲朔迷離了。劉備雖然戰敗,但是作為久經沙場的老將,他並沒有因為這場戰敗而自暴自弃。相反,他在得到趙雲的增援後,在白帝城穩住陣腳,擋住了吳軍的進攻。劉備自己則坐鎮白帝城,根本就沒有回成都的意思。這樣,孫權和蜀漢依然處於戰爭狀態,戰鬥依然接連不斷。

而在夷陵之戰後,曹魏與孫權之間的關係也急劇惡化。曹丕在夷陵之戰時對劉曄所說的,想要坐山觀虎鬥完全是種托詞。這是因為,以曹魏的形勢來看,它只能對東吳用兵,根本對蜀漢產生不了什麼威脅。

這是因為曹魏想要討伐蜀漢,只能從漢中方向上下手。可是漢中方向上有秦嶺天險,再加上當地經過長年的戰亂破壞,人烟稀少,物資匱乏。當年曹操用盡全力,都沒有能够奪回漢中,更何况曹丕。劉備在討伐東吳的時候,他並沒有抽調漢中的一兵一卒,也是為防禦曹魏的進攻做好了準備。

曹魏的主力都在關東地區,從這裡進攻東吳要方便很多。曹丕早就做好了三路攻打東吳的準備。他所說的坐山觀虎鬥,拒絕在戰役期間攻打東吳,只不過的對劉曄嘴硬而已。他最根本的心理,是不願意讓劉備得到一點點的利益。而曹丕唯一的作戰方向還是東吳。

囙此,在夷陵之戰後,曹丕對孫權的政治訛詐愈演愈烈。他讓手下去東吳,要求孫權對曹魏盟誓效忠,並送兒子為人質。這當然遭到了孫權的拒絕。於是,在夷陵之戰結束後一個月,九月曹丕就派遣了三路大軍攻打東吳。

但是東吳對此已經有了準備,在夷陵之戰結束後,陸遜馬上率領吳軍主力撤退,正好趕上防禦曹丕的進攻。曹丕雖然和東吳相持了半年,最後也只能罷兵。從曹丕這場鬧劇可以看出,幸虧曹魏有了曹丕這種大愚若智的君主,東吳才得以苟活下來。

這樣,孫權就成為了三國中最孤立的國家了。它一時間成為了蜀漢和曹魏共同的敵人。這是孫權一直極力想避免的形勢。

三、孫權與劉備言和是雙方的共同需要。

九月,曹丕發兵三路攻打東吳,雙方進入相持不下的交戰狀態。在此期間,孫權派使者向劉備求和。在歷史上,是這樣記載這一事件的:

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

經過我們梳理整個歷史脈絡,就可以看到孫權為何害怕劉備,還要主動向劉備求和了。這是因為九月曹丕發動了對東吳的進攻,而十月,劉備對蜀中又進行了兵力的動員。他命令諸葛亮在成都南北郊區建立軍營,編練新的軍隊。而劉備自己則坐鎮白帝城,對東吳虎視眈眈。

假如劉備再捲土重來的話,東吳前有曹魏的大軍,側後有劉備的攻擊,戰畧形勢極為不利。搞不好的話,東吳還會有滅亡的危險。這是孫權心裡害怕的原因。而政治經驗老到的劉備,也抓住孫權的這一點,對孫權施加壓力。他親自給陸遜寫信,表達自己準備再次出兵,問陸遜如何應付。雖然陸遜强硬的回答了劉備,可是這件事也給孫權留下了心理陰影。

囙此,為了避開兩面作戰的形勢,孫權才會主動向劉備求和。當然,在這件事上,劉備處於主動的位置。他可以同意孫權的求和,也可以不同意。這是因為蜀漢的地理形勢保證了它的安全,蜀漢對於東吳進可攻退可守。而東吳面臨兩面夾擊的威脅,對議和的期望要遠遠高於劉備。

但是,劉備最終還是答應了孫權的求和要求。這是因為,劉備也無力將同東吳的戰爭進行下去了。從戰畧上來說,吳蜀聯盟對抗曹魏才是兩國唯一正確的戰畧。蜀漢和東吳的夷陵之戰,其實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東吳消滅了蜀漢五六萬軍隊,而自己也損失了上萬的軍隊。

這樣,吳蜀雙方的實力與曹魏直接的差距越來越大。如果雙方繼續對抗下去,吳蜀兩國的最終就只剩下滅亡一條路。一場夷陵之戰,讓劉備發熱的頭腦冷靜下來,重新回到了正確的道路上。

從劉備自身的情况來說,他不能容許他繼續和東吳對抗下去了。劉備的精神和身體在戰爭中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在白帝城期間,劉備就已經身染疾病。他的身體狀況,已經沒有能力再帶兵打仗了。而沒有他率領的蜀軍,根本就不是陸遜的對手。

再加上由於長年征戰,蜀漢的國力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蜀漢的統治區裡,叛亂四起,諸葛亮和他的手下為了平叛四處奔波。在這種情況下,蜀漢也無力支持一場新的戰爭。不過,劉備為了改善自己的戰畧態勢,與孫權進行了最後一場博弈。

劉備故意徵集新軍,自己坐鎮白帝城,擺出一副準備對東吳用兵的架勢。東吳和曹魏相持,形勢已經極為不利。如果再與劉備開闢新的戰場,無異於雪上加霜。所以孫權才會在戰役結束後,見好就收,主動向劉備求和。劉備也順坡下驢,答應了孫權的請求。

結語:

孫權向劉備求和的時候,正是曹丕向東吳發動三路進攻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劉備坐鎮白帝城,並且讓諸葛亮徵集訓練新軍。這使得孫權十分懼怕,主動向劉備求和。劉備做出一副進攻東吳的姿態,就是想逼迫孫權求和。他就是要孫權留下兩面作戰的陰影,不得不主動解决。否則的話,在曹魏和蜀漢的夾擊下,東吳很可能會陷入滅頂之災。

不過,當時劉備身染重病,也是時日不多了。蜀漢的統治區因為長期的戰爭,民窮財盡,叛亂四起。他為了給蜀漢贏得喘息之機,一直在白帝城堅持。直到東吳與蜀漢議和後,劉備才托孤諸葛亮,離開了人世。可以說,逼孫權議和,是劉備為了蜀漢政權的延續,做出的最後一次努力。

本文標題: 夷陵之戰中,孫權為何沒有對劉備窮追猛打,反而求和?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5825516672676
相关資料
曹操在漢中之戰中投入了大批的兵力,為何還是失敗了?
漢中之戰是劉備一生中最輝煌的戰役。那麼,曹操在漢中之戰中,投入了大批的兵力。這些兵力是曹操在自己的統治區動員的絕大部分兵力,囙此還引起後來的不良反應。劉備囙此獲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佔有了漢中。
標籤: 曹操 漢中 夏侯淵 劉備 漢中之戰 三國
究竟是什麼原因,高平陵政變時曹氏宗族都在袖手旁觀?
我們回頭看那段歷史,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曹氏宗族基本上都在袖手旁觀。這樣,當中央政權被外人篡奪的時候,曹氏宗族只能束手無策地旁觀。
標籤: 司馬懿 曹氏 歷史 曹爽 曹魏 東漢
蜀漢都有哪些武將不服關羽?而最不服他的人又是誰?
那麼下麵老資料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誰是最不服關羽的人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關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是大家公認的熊虎之將,萬人之敵。雖然劉備的陣營中還有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這些將領,但是在世人眼中,蜀漢的名將只有關羽。
標籤: 劉備 曹操 三國人物 三國 魯肅 荊州
關羽和趙雲都是劉備器重的武將,為何他們很少配合作戰?
關羽成為劉備手下唯一擁有假節鉞權力的將領。趙雲也是劉備最信任的武將之一。關羽和張飛都是劉備最倚重的戰將。
標籤: 趙雲 關羽 劉備 荊州 三國人物 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