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該怎樣鑒賞?創作背景是什麼?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咏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題西林壁

蘇軾〔宋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

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賞析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說的是遊人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等不同角度觀察廬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觀感的。有時你看到到是起伏連綿的山嶺,有時你看到的是高聳入雲端的山峰。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像的空間。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咏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穀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囙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蘇軾的詩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種政治體驗。蘇軾自進入仕途後捲入了新舊之法的爭議,他在政治傾向上更貼近保守派,反對王安石主導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張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張講究執行策略,反而又為舊黨所不容。囙此,蘇軾筆下的廬山,也可以看成是撲朔迷離的政局,新舊兩黨立場不同,結論也不同。事實上,人們都置身局中,置身歷史長河中,都不免陷入當局者迷的困境,應該更客觀地思考問題,得出恰當結論。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麼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後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於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創作背景

蘇軾於西元1084年(神宗元豐七年)五月間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

本文標題: 《題西林壁》該怎樣鑒賞?創作背景是什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5526539670368
相关資料
成語&ldquo,枯魚之肆&rdquo,出自於哪裡?是什麼意思?
還不知道成語“枯魚之肆”的歷史典故是什麼?“枯魚之肆”是什麼意思?下麵老資料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我就點頭答應了,說:好,我正要到南方去看幾比特國王,那裡是水鄉,水很多,我一定放西江的水來救你,鯽魚氣忿忿地說
標籤:
成語&ldquo,開門揖盜&rdquo,出自於哪裡?是什麼意思?
還不知道成語“開門揖盜”的歷史典故是什麼?“開門揖盜”是什麼意思?下麵老資料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這時,孫權才15歲,他見哥哥去世了,萬分悲痛。孫權馬上更換了衣服,去視察軍營,以安定軍心。比喻引進壞人,自招禍
標籤: 孫權 三國 張昭
成語&ldquo,精衛填海&rdquo,出自於哪裡?是什麼意思?
還不知道成語“精衛填海”的歷史典故是什麼?“精衛填海”是什麼意思?下麵老資料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女娃死後變成了一隻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好像在呼喚著自己。後
標籤: 精衛
成語&ldquo,腳踏實地&rdquo,出自於哪裡?是什麼意思?
還不知道成語“腳踏實地”的歷史典故是什麼?“腳踏實地”是什麼意思?下麵老資料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這種認真踏實的治學態度,受到人們的讚揚。一次司馬光問他的朋友:你看我是怎樣一個人?這個成語形容做事認真、踏實。
標籤: 司馬光 資治通鑒 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