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羽聽從了諸葛亮的告誡,最後會在荊州被殺嗎?

為此關羽遭到了很多人的詬病,說他不聽諸葛亮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告誡,與東吳搞不好關係。甚至還進一步說,如果關羽聽從了諸葛亮的告誡,荊州就不會遺失,關羽也不會被殺。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晋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關羽敗亡是因沒聽從諸葛亮的話嗎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關羽被東吳偷襲失去了荊州,使得《隆中對》遭到夭折。為此關羽遭到了很多人的詬病,說他不聽諸葛亮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告誡,與東吳搞不好關係。甚至還進一步說,如果關羽聽從了諸葛亮的告誡,荊州就不會遺失,關羽也不會被殺。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一、對關羽的誤解。

在歷史上對關羽的評估是“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並且把這個評論作為關羽敗亡的主要原因。在總結關羽失敗的教訓時,關羽對糜芳、傅士仁的輕視,回復孫權的惡劣態度被作為荊州失守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因為關羽的傲慢,造成了荊州的遺失。

對於這一點,從歷史記載上也可以得到印證。關羽的對手都對他做出了同樣的評估,那就是關羽這個人喜歡學習,對《春秋》朗朗上口。與此同時,關羽又高傲自矜,喜歡淩轢與人。正是因為這種性格,才造成了他手下的背叛。

不過我們客觀的來看,關羽的這個缺點似乎被無限地放大了。關羽的性格再高傲,再驕傲自大,也不可能會讓整個荊州上下全部背叛他。在孟達給劉備的辭行信中說道,荊州失守,大臣失節,百無一還。

如果僅僅是因為關羽一個性格的缺陷,就造成這種結果,是難以想像的。如果關羽的荊州是這樣的分崩離析,他又怎麼可能取得襄樊之戰的勝利,同時讓孫權君臣對他如此忌憚呢?我們從一些歷史的記載來看,也能發現一些相對的蛛絲馬跡。

在陸遜和呂蒙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呂蒙對關羽的看法,他說關羽在荊州鎮守期間,恩信大行。在奪取江陵的時候,呂蒙和糜芳在沙土地飲酒作樂,虞翻勸呂蒙儘快控制城池。果然城中有人想要採取行動抵抗吳軍,因為呂蒙採納了虞翻的建議才遭到失敗。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關羽並不是他們所說的因為性格缺陷,才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囙此關羽的敗亡主要是他的性格缺陷造成的,這個論斷是有所商榷的。那麼,關羽沒有聽取諸葛亮的告誡遺失荊州,就更是沒有依據了。我們如果從關羽的所作所為來看,關羽恰恰是聽取了諸葛亮的告誡,自始至終都是按照諸葛亮的告誡行事的。

二、至死還在遵從著諸葛亮告誡的關羽。

大家對關羽不遵從諸葛亮的告誡的依據,主要是關羽對東吳的態度惡劣,對孫權謾駡侮辱。可是我們從歷史上的記載來看,關羽從來沒有對東吳行使過武力,在任何時刻都是以和為貴的。這中間就包括著名的“湘水之爭”裏,關羽對東吳的行動。

在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就派人去索要荊州。劉備以奪取凉州後就歸還荊州為藉口,推辭了孫權的要求。孫權認為劉備是故意找理由拒絕自己,便動用武力奪取了長沙、桂陽和零陵三郡。在這次行動中,孫權動用了呂蒙的兩萬人馬和魯肅的一萬人馬。

關羽在得知情况後,向劉備告急。劉備率領五萬人馬增援荊州,趕到了警察。劉備派關羽率領手下的三萬人爭奪三郡。但是面對魯肅的一萬人馬,關羽卻猶豫不決。他不但沒有按照劉備的命令行事,還與魯肅舉行單刀會,試圖和平解决爭端。

當時戰場形勢對劉備、關羽十分有利。關羽的三萬人馬對陣魯肅、呂蒙的三萬人馬,劉備的五萬人馬則位於吳軍的側後。如果關羽果斷地按照劉備的命令投入戰鬥,在關羽和劉備的夾擊下,吳軍必敗無疑。那麼,湘水之爭的結局就會是兩樣了。

正是關羽無條件遵從了諸葛亮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告誡,才使得他對劉備的命令陽奉陰違,錯失了大好時機。最終劉備因為曹軍奪取漢中而返回,被迫割讓了荊州在湘水以東的土地。這給荊州的防守帶來了極其嚴重的隱患。

正是關羽機械遵從諸葛亮的“東和孫權”的告誡,才使得整個荊州都對劉備集團失去了信心。他們清楚的知道,劉備集團是不能保護自己遭受東吳的進攻。囙此,在東吳的滲透下,包括糜芳、傅士仁在內的大規模背叛就此展開。荊州上下都向東吳暗中勾結,這給東吳奪取荊州創造了有利條件。

蒙在鼓裡的關羽還在進行著“東和孫權”的努力,殊不知孫權已經和呂蒙計議好,决定以武力奪取荊州了。在他們的密謀中,為了免除後患,關羽必須殺掉。可憐關羽還把東吳當成盟友,在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還對東吳抱有希望。

即便是在荊州被東吳奪取之後,關羽還沒有放弃“東和孫權”的希望。他在撤軍途中,還向孫權派出使者,企圖以外交手段解决爭端。在大軍離散,走保麥城時,關羽還是抱有這種幻想。直至被東吳的伏兵生擒,關羽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死在東吳的刀下。可見諸葛亮的告誡對關羽影響之深,以致達到了執迷不悟的地步。

三、無條件執行“東和孫權”的策略,是關羽敗亡的根本原因。

諸葛亮對關羽的告誡並沒有錯,錯就錯在關羽對這個告誡理解錯誤,執行錯誤。諸葛亮對關羽進行告誡,是從《隆中對》的戰畧出發的。只有聯合東吳,劉備才可能獲得討伐曹魏的勝利。囙此,“東和孫權”就成為這中間的關鍵一環。

可是諸葛亮只對關羽說了要“東和孫權”,可是並沒有對關羽說要如何“東和孫權”。“東和孫權”最重要的是一個“和”字。這就需要讓孫權與自己保持和平狀態,不產生爭端。但是,這一點真的能够做到嗎?

其實劉備和孫權的戰畧有著嚴重的衝突,由此產生的衝突是很難化解的。劉備為了實現《隆中對》的戰畧,需要以荊州作為基地,對宛洛地區進行北伐。而孫權則要實現“全據長江”的戰畧,也對上游的荊州勢在必得。為此,圍繞著荊州的歸屬,雙方的衝突越來越深,直至兵戎相見。

如果不讓出荊州,關羽想要和東吳和平相處是不可能的,東吳遲早要和關羽為爭奪荊州翻臉。僅僅依靠無條件的退讓,是不足以維持雙方的和平狀態的。關羽要想“東和孫權”,就必須採取拉打結合的戰畧。

關羽一方面要與東吳保持和平狀態,這一點關羽在現實中也做到了。一直到死,關羽都沒有對東吳兵戎相見。另一方面,關羽必須要給東吳施加軍事威懾,讓東吳不敢輕舉妄動,對荊州下手。關羽正是沒有看到這一點,才在“湘水之爭”中沒有對東吳用兵,錯失了良機,不但讓東吳氣焰更加囂張,也讓自己的手下喪失信心,離心離德,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敗亡。

結語:

正是關羽對諸葛亮的告誡奉為圭臬,才使得他遺失了荊州,被東吳擒殺。這是因為關羽機械的執行“東和孫權”的戰畧,幻想以無底線的退讓,就能換來東吳的和平相處。他對孫權處處忍讓,在“湘水之爭”中違背劉備的命令,在極端有利的態勢下也不攻打吳軍。關羽對孫權背盟毫無準備,至死還幻想能够與孫權和平相處。

但是現實讓關羽的幻想遭到了破滅。關羽鎮守的荊州連續遭到孫權的兩次襲擊,沒有防備的關羽遺失了整個荊州,還喪失了包括他自己在內的荊州大軍。正是關羽機械執行諸葛亮的告誡,一味地委曲求全,才使得“東和孫權”的戰畧最後變成了孫權奪取荊州的條件。關羽作為鎮守一方,獨當一面的統帥,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本文標題: 如果關羽聽從了諸葛亮的告誡,最後會在荊州被殺嗎?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3409779296895
相关資料
曹丕稱帝之後為何沒有殺害漢獻帝,反而對他十分優待?
曹操在稱帝和不稱帝的選擇中長期徘徊,到死也沒有稱帝。在稱帝後,曹丕並沒有殺害漢獻帝,反而對他十分優待,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其次,曹操將女兒嫁給漢獻帝,使得曹丕與漢獻帝有了姻親關係。
標籤: 劉協 曹操 曹丕 三國 曹魏 劉備
劉邦進入軍營輕而易舉,為何漢文帝進入細柳營卻遭到阻攔?
那就是劉邦進入韓信的軍營輕而易舉,漢文帝進入周亞夫的軍營卻遭到了阻攔。在進入軍營後,周亞夫的軍隊軍紀森嚴,不會因為漢文帝的到來有所改變。在劉邦第一次進入韓信的軍營時,他們自稱漢王的使者,就能够輕易進入韓信的軍營。
標籤: 漢文帝 劉邦 細柳營 韓信 周亞夫 歷史
劉備為何沒有去招降龐德?囙此白白錯過了一員大將
在馬超投奔劉備的時候,龐德因病留在漢中。那麼,為何劉備沒有去招降龐德,白白錯過了一員大將呢?在幫助劉備奪取漢中後,劉備沒有去招降龐德,主要有兩個原因。可想而知,如果當時劉備去招降龐德,龐德也不一定會同意投降的。
標籤: 劉備 馬超 曹操 漢中 三國 歷史
趙雲在長阪坡單騎救主時,曹操為何下令不得施放冷箭?
趙雲在長阪坡單騎救主,在曹營中殺得七進七出。在得知是常山趙子龍後,曹操下令不得向趙雲施放冷箭,只能捉活的。在最後一次進入重圍的時候,趙雲救出了幼主劉禪。幸虧張飛在長阪橋頭堵截了曹軍,才避免了曹軍二次襲擊的發生。
標籤: 趙雲 曹操 長阪坡 劉阿鬥 劉備 曹操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