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名將張郃被諸葛亮的伏擊時,司馬懿到底做了些什麼?

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末期,諸葛亮撤軍途中遭到曹魏名將張郃的追擊,被諸葛亮的伏兵射死在木門道中。在現實中,張郃確實也是在追擊諸葛亮的途中,與蜀軍交戰中,被弓箭射傷了大腿而死的。張郃的本意不想追擊,但是司馬懿固執己見,非要張郃率軍出擊,造成了張郃中伏身亡。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晋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張郃之死是司馬懿有意而為嗎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末期,諸葛亮撤軍途中遭到曹魏名將張郃的追擊,被諸葛亮的伏兵射死在木門道中。張郃的死是曹魏的一大損失,當時曹魏的皇帝曹睿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也感到十分痛心。司馬懿作為當時張郃的頂頭上司,對張郃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那麼,在張郃之死中,司馬懿到底做了些什麼呢?

一、張郃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司馬懿刻畫為老練持重的統帥,把張郃刻畫為衝動勇猛的武將。他在戰場上多次因為輕敵魯莽遭到敗績,先後被張飛、黃忠、趙雲、馬超打敗。在與諸葛亮交戰中,他的勇猛也受到了諸葛亮的重視,諸葛亮决心要除掉這個對手。

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張郃再次與諸葛亮交手。在這次戰役中,司馬懿對諸葛亮十分懼怕,處處退讓,讓張郃十分不滿。在諸葛亮撤退時,張郃不顧司馬懿的反對,執意要追擊諸葛亮,被諸葛亮派出的魏延、關興輪流詐敗引進木門道。在伏兵的亂箭齊發下,張郃和他的部將都被射死在木門道中。

在現實中,張郃確實也是在追擊諸葛亮的途中,與蜀軍交戰中,被弓箭射傷了大腿而死的。但是張郃追擊諸葛亮,卻不是因為他主動要求追擊的。與《三國演義》中的描述相反,張郃是反對追擊蜀軍的,而堅持要求張郃追擊蜀軍的反而是司馬懿。

在史書中記載,在諸葛亮退軍的時候,司馬懿派張郃去追擊。張郃對司馬懿提出異議,他說“按照軍事法則來說,圍城一定要給被圍者逃生的道路,撤退而歸的敵軍不要去追趕。”但是司馬懿並不聽從張郃的建議。張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進軍追擊。結果蜀軍在依託高處設下埋伏,弓弩亂髮,張郃中箭身亡。

二、司馬懿與張郃矛盾重重的合作。

在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時,曹魏的主帥曹真生了重病。為了抵禦諸葛亮的攻勢,曹睿起用了司馬懿來代替曹真。張郃是曹真手下最得力的幹將,從此歸於司馬懿的手下。可是兩人的合作並不愉快,從一開始就矛盾重重。

在整個防禦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過程中,只要司馬懿提出的指揮方針,張郃都表示反對。在一開始諸葛亮包圍祁山時,張郃要將軍隊分成多處配寘,防止諸葛亮留在漢中的軍隊出擊。司馬懿以無法斷定前方的軍隊能否抵抗諸葛亮的攻勢,不能分散兵力讓諸葛亮各個擊破而拒絕了張郃的建議。

在司馬懿在上邽遭遇諸葛亮後,並不與諸葛亮交戰,只是堅守營寨。在諸葛亮撤軍後,司馬懿反倒主動出擊,去追尋諸葛亮的下落。張郃在此時再次建議,說按照戰場形勢來說,己方利於不戰,應該就地防守,派奇兵去襲擊諸葛亮的後方。不應該追跡諸葛亮,卻不敢逼近作戰,讓大家失去信心。諸葛亮的軍糧不足,很快就會撤退的。司馬懿再次拒絕了張郃的建議。

結果在追到諸葛亮之後,司馬懿故伎重施,依然堅守不戰。這個時候正如張郃所料,他手下的將領都群情激昂,要求與諸葛亮決戰。大家都認為司馬懿畏諸葛亮如虎,讓大家成為天下人的笑柄。司馬懿無法壓制手下的要求,只得出兵與諸葛亮決戰,遭受了鹵城之戰的慘敗。

在這場戰鬥中,司馬懿損失慘重,張郃則保全實力撤退回來。在當時,張郃的任務是攻擊蜀軍主力後方的南圍。在司馬懿戰敗後,張郃就落入了被蜀軍三面包圍的狀況。而張郃在這種困難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安然撤回,從這一點來看,張郃的戰場指揮能力要比司馬懿略勝一籌。

但是司馬懿還是不聽從張郃的建議,於是就出現了司馬懿逼迫張郃追擊的一幕。儘管張郃反對追擊諸葛亮,在司馬懿的嚴令下,還是被迫出戰,在木門道被諸葛亮的伏兵射死。由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司馬懿和張郃之間的衝突是很深的。那麼,張郃的死是不是司馬懿故意為之,借刀殺人呢?

三、司馬懿為何要派張郃追擊諸葛亮。

從以上的情况來看,張郃去追擊諸葛亮是在司馬懿的逼迫下進行的。張郃的本意不想追擊,但是司馬懿固執己見,非要張郃率軍出擊,造成了張郃中伏身亡。那麼,司馬懿為什麼非要派張郃去追擊諸葛亮呢?

如果從司馬懿和張郃之間的衝突來看,似乎是有陰謀的影子。在曹睿起用司馬懿代替曹真的時候,就曾遭到了內部的反對。有人對他建議,說諸葛亮的軍隊沒有輜重,只能依靠上邽的麥子作戰。如果把上邽的麥子割掉,諸葛亮沒有糧食自然就會撤退,沒有必要派大軍去對付他。

曹睿對這個建議不為所動,還是任命司馬懿代替曹真指揮關隴軍團。我們可以想見,如果曹睿不派司馬懿來指揮關隴軍團,那麼接替曹真的就會是張郃。這說明,在曹魏內部有反對司馬懿的勢力,在他們的眼中,張郃對曹魏忠心耿耿,是司馬懿強勁的競爭者。

有了這個前提,張郃與司馬懿自然合作不會融洽。司馬懿和張郃把對方當作對立集團的競爭者,囙此事事都發生爭執對立,意見怎麼也不相同。由於張郃在關隴軍團中的威望,司馬懿要掌握關隴軍團,就必須除掉張郃。囙此,司馬懿逼迫張郃出戰,利用諸葛亮借刀殺人也就有了可能。

不過司馬懿作為一軍的統帥,對手下能力最强的將領暗下黑手似乎有些過分。張郃的死因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他是司馬懿檢驗自己作戰方針的犧牲品。司馬懿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通過與諸葛亮的較量來獲取經驗教訓,來為下一次防禦制訂方案,張郃的出擊就是這個檢驗中重要的一環。

我們可以看到,司馬懿在與諸葛亮交手中是十分慎重的,也是有著明確的目的。他先是採取緊盯戰術,始終率領主力逼近諸葛亮的大軍,縮小諸葛亮的活動範圍,最大程度地爭取主動。在與諸葛亮進行野戰的時候,鹵城之戰的慘敗,也讓他發現曹魏的軍隊不是蜀軍的對手。

在諸葛亮糧盡退兵的時候,司馬懿堅持讓張郃對蜀軍進行追擊,也是在檢驗諸葛亮撤退的特點。因為在此前的作戰中,魏軍由於追擊不當,遭受過多次敗仗,還損失了像王雙這樣的優秀將領。只有親自對諸葛亮的軍隊行動進行評判,司馬懿才能得到寶貴的經驗。

在與諸葛亮的較量中,司馬懿產生了對抗他的戰略戰術。這個戰略戰術很快被司馬懿運用到了防禦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這個戰略戰術就是不和諸葛亮進行野戰,採取堅守不出的戰術,利用諸葛亮遠來疲憊的缺點,等到諸葛亮糧草耗盡撤軍的時候,在予以追擊破敵。

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整套方案來源於司馬懿抵抗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經驗。這些經驗是用鮮血換來的,其中就包括張郃的陣亡。由於張郃的陣亡,也使得司馬懿留下了後遺症。在蜀軍撤退的時候,司馬懿前去追擊。蜀軍擺出反擊的架勢,就把司馬懿嚇得狼狽逃竄了。

從司馬懿的表現可以看出,他沒有必要殺死張郃的必要。不過他讓張郃領兵去追擊諸葛亮,這種舉動就有些過分了。因為要取得追擊蜀軍的經驗,完全沒有必要派出最優秀的將領前去。只要派一個普通將領就可以了。就如同在夷陵之戰時,陸遜派兵去攻打劉備的營壘獲取情報,也不過派了個無名將領而已。

所以說,司馬懿派張郃去追擊諸葛亮,是一箭雙雕的舉動。他既可以獲取追擊蜀軍的經驗,完善自己的作戰方案,也可以借刀殺人,除掉張郃這個對立面。當然第一個目的是司馬懿的主要目的,第二個目標張郃之死就是意外之喜了。

結語:

張郃是曹魏碩果僅存的“五子良將”之一,他在和諸葛亮的交戰中屢建功勳,被諸葛亮視為心腹大患。但是這樣一比特功勳卓著的武將,卻糊裡糊塗地死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他被司馬懿逼迫的出兵追擊蜀軍,中了諸葛亮的埋伏,被箭射死。

張郃是在曹真去職後接管關隴軍團呼聲最高的武將,只是曹仁的起用,司馬懿才接管了關隴軍團。在雙方的合作中,兩人矛盾重重。司馬懿讓張郃追擊,是為了檢驗自己預定的作戰方案,誰知道張郃囙此而亡,讓司馬懿得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此後司馬懿苦心經驗關隴軍團,使得這支勁旅成為司馬氏賴以起家的根本。

本文標題: 曹魏名將張郃被諸葛亮的伏擊時,司馬懿到底做了些什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3409777137691
相关資料
如果關羽聽從了諸葛亮的告誡,最後會在荊州被殺嗎?
為此關羽遭到了很多人的詬病,說他不聽諸葛亮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告誡,與東吳搞不好關係。甚至還進一步說,如果關羽聽從了諸葛亮的告誡,荊州就不會遺失,關羽也不會被殺。
標籤: 關羽 諸葛亮 荊州 孫權 劉備 三國
曹丕稱帝之後為何沒有殺害漢獻帝,反而對他十分優待?
曹操在稱帝和不稱帝的選擇中長期徘徊,到死也沒有稱帝。在稱帝後,曹丕並沒有殺害漢獻帝,反而對他十分優待,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其次,曹操將女兒嫁給漢獻帝,使得曹丕與漢獻帝有了姻親關係。
標籤: 劉協 曹操 曹丕 三國 曹魏 劉備
劉邦進入軍營輕而易舉,為何漢文帝進入細柳營卻遭到阻攔?
那就是劉邦進入韓信的軍營輕而易舉,漢文帝進入周亞夫的軍營卻遭到了阻攔。在進入軍營後,周亞夫的軍隊軍紀森嚴,不會因為漢文帝的到來有所改變。在劉邦第一次進入韓信的軍營時,他們自稱漢王的使者,就能够輕易進入韓信的軍營。
標籤: 漢文帝 劉邦 細柳營 韓信 周亞夫 歷史
劉備為何沒有去招降龐德?囙此白白錯過了一員大將
在馬超投奔劉備的時候,龐德因病留在漢中。那麼,為何劉備沒有去招降龐德,白白錯過了一員大將呢?在幫助劉備奪取漢中後,劉備沒有去招降龐德,主要有兩個原因。可想而知,如果當時劉備去招降龐德,龐德也不一定會同意投降的。
標籤: 劉備 馬超 曹操 漢中 三國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