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率暴打蒙牛伊利,養奶牛比賣牛奶更賺錢嗎?

三聚氰胺事件讓中國乳製品行業進行了一輪大換血,河北著名品牌三鹿倒下,光明,蒙牛,伊利也一度被推向風口浪尖。同時,相比乳製品企業5%到7%的利潤率水准,澳亞牧場的利潤率長期穩定在20%以上。

1998年夏天,利樂聯合北京的乳製品企業三元,搞了一個“中國牛奶科學論壇大會”,兩百多位專家齊聚一堂,討論為什麼日本人的平均身高能比上一代高10釐米。經過幾天緊鑼密鼓的討論,專家們不約而同得出結論:日本人長得高,全靠喝牛奶。

對於中國乳製品來說,這場“科學論壇大會”是一個行業里程碑事件。另一個里程碑則是十年後的三聚氰胺事件。

三聚氰胺事件讓中國乳製品行業進行了一輪大換血,河北著名品牌三鹿倒下,光明,蒙牛,伊利也一度被推向風口浪尖。飛鶴,完達山等一系列品牌迅速搶佔真空地帶,而在上游的牧場,國務院打響了改革第一槍:奶站只能由乳製品公司、養殖場、地方合作社開辦。個體奶農、小型奶廠迅速出清,規模化的大型牧場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2008年之後,大型乳製品公司紛紛控股或自建牧場,上下游緊密綁定,成為了行業上游最明顯的變化。隨著澳亞集團之前在港交所交錶,我們才得以通過招股書一窺這個行業的秘密。

澳亞集團的特殊性在於,它只經營上游的原料奶生意,剝離了一切諸如鮮奶、奶粉、乳製品這類下游業務。同時,相比乳製品企業5%到7%的利潤率水准,澳亞牧場的利潤率長期穩定在20%以上。

通過本文,我們回答三個問題:

1,中國牧場的分佈是什麼樣的?

2,澳亞牧場為什麼能做到20%的利潤率?

3,蒙牛伊利為什麼不從牧場做起?

01不是所有草地都能養牛

無論是叫牧場、還是奶廠、還是奶站,本質上就是養奶牛。這是個看起來簡單,實際上也非常簡單的生意:一看草,二看錢。

(1)不是所有的草,奶牛都喜歡吃。

從地理上看,北半球著名的草原,比如呼倫貝爾草原,歐亞草原,北美草原,那拉提草原基本分佈在北緯47°左右的區域。在中國,70%的牛奶產自橫跨內蒙古草原的黃金奶源帶和東北地區,前者氣候適合優質牧草生長,後者提供充足的土地供牧草生長與奶牛活動空間。

2019年,內蒙古牛奶產量佔據全國總產量的18%,基本都是伊利和蒙牛的牧場,黑龍江第二,佔據15%,其次是河北佔據13%,三個省份產奶量是全國總產量一半。其他地區雖然也有草場,但只能說凑合用,比如光明的牛奶就大多產自崇明島的牧場。

這也難怪遠在廣州的越秀集團要千里迢迢的跨省捕手遼寧的輝山乳業,還是因為廣州實在不適合放牧。

(2)好的草場就這麼多,只能靠收購並購了。

對下游乳製品企業來說,三聚氰胺事件後,穩定奶源的重要性迅速上升,而對牧場來說,原料奶的價格週期性波動,也需要綁定下游乳製品企業才能有效抵抗。囙此,行業的進場門檻迅速提高。

圖源:方正證券

相比個體戶也能搞定的養豬,奶牛需要露天活動空間保證充足日照,取奶也需要大量專業設備,一頭最受歡迎的荷斯坦奶牛,單頭成本高達3萬元。無論是前期投資還是後期管理,小而散的個體戶一般做不到,前期投入成本與土地决定了牧場建設傾向於規模化,大型乳企提出的“萬頭牧場”計畫正是源自於此。

2020年,我國牧場建設新項目幾乎都是大型牧場,設計存欄5000頭以上牧場的存欄數占85%,萬頭以上牧場存欄占63%。小型分散養殖的牧場越來越少,中小型企業很難再具備養殖奶牛能力。

這種情況,造成了牧場產業一個特殊的現象:大型牧場公司要麼是隸屬於某個大型乳製品品牌,要麼有大品牌參股,形成綁定關係。目前我國排名第一的優然牧場,背後的大股東就是伊利集團,而排名第二的現代牧業,則流淌著蒙牛的血液。

澳亞牧場雖然看起來是獨立運作,但背後其實是日本乳製品巨頭明治集團。

02牧場也得看週期吃飯

澳亞牧場的經營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初看經營業績特別好,仔細一看也許有隱患。

澳亞牧場主營養殖奶牛與肉牛,販賣生牛乳和牛肉製品,生牛乳主要作為原材料流向乳製品企業,客戶群包括蒙牛,光明,明治,君樂寶,新希望等一線奶企,佔據總體營收80%以上。

而牛肉製品主要流向左庭右院這種餐飲企業,作為菜品出售,主要是不合格奶牛,後來自己也開始嘗試做“澳亞牧場”牌乳製品,但都處於初創期。

所以,澳亞牧場其實和網紅股牧原股份位於一個賽道,現在是一個純粹的養殖企業,不同的是一個賣肉,一個賣奶。

2019年-2021年,澳亞牧場營收分別為3.52億美元,4.05億美元,5.22億美元,營收整體相當不錯,但從利潤上看,三年的淨利潤分別為6756.7萬美元,9584萬美元,1.05億美元,就是一個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背後的原因,還是逃不開的週期。

首先,養殖業受上下游大宗商品價格變動影響比較大。比如同為養殖業的溫氏股份,受到猪週期的影響,猪肉價格跌跌不休,營收沒辦法覆蓋成本,導致2021年虧損嚴重,江西的正邦股份更是虧的觸目驚心,網上一度謠傳要破產。

澳亞牧場也面臨這樣的問題。比如在銷售成本中,飼料占比相當高,2019-2021年三年占比為70.9%,73.3%,71.7%,隨著飼料價格的變動,業績翻臉可能性會持續升高,其招股書中也提及,飼料價格一旦上漲,業績就要打折扣。

同理,在銷售端也是如此,生牛乳的價格變化也較快,可能會助推企業取得更好的業績,而也可能導致企業虧損。

即使企業採取了套期保值,也並不能認為企業的業績可以高枕無憂,上一個採用套期保值來抵抗原材料價格變動的企業是金龍魚,套期保值致使企業產生巨額虧損——2021年,金龍魚原材料套期保值失敗給公司造成9.23億的損失,黑天鹅事件誰也預料不到。

其次,養殖業在資產端也有問題。資產中涉及大量生物資產——也就是奶牛,而生物資產一般以公允價值計量,每次重新計量都會對資產產生影響。

澳亞牧場資產涉及大量的生物資產,而牧場行業一直有著“奶荒—加大養殖—奶剩—倒奶殺牛”的惡性循環,把資本主義卸磨殺驢的殘忍演繹的淋漓盡致。隨著週期變動,奶牛變肉牛就意味著公允價值的驟降。

2019-2021年,因為生物資產變動就給澳亞帶來4.87億美元,4.86億美元,6.38億美元的收益,這些收益並非企業經營收益,而是奶週期進入上行階段導致的收益。

雖然業績可能有隱憂,但相比於蒙牛伊利,澳亞的盈利能力還是出眾的。

澳亞牧場2019-2021年的淨利率維持在20%以上,而伊利2020-2019的淨利率為7.35%,7.72%,而蒙牛更低,2021-2019淨利率為5.87%,4.9%,6.87%,從盈利能力來說單做牧場是比蒙牛伊利賣成品奶更强的。

因為牧場生意主要面對B端用戶,而乳製品企業面對的是C端用戶,議價空間不一樣,做企業的生意好過做個人的生意。

而且,中國能開牧場的地方不多,牧場現在對於乳製品企業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稀缺品,不少地方乳業苦於沒有充足原材料而無法開拓全國市場,所以牧場方是行業中強勢的一方,議價能力還是比較强的,自然盈利能力比乳製品企業强那麼一點。

那麼,我國乳製品的領頭羊伊利和蒙牛,為什麼一開始不做牧場?

這是個中國特色的問題。

03蒙牛伊利的牧場生意

蒙牛伊利最開始不搞牧場,原因很簡單:沒錢。

中國乳業的起點是1993年-1999年,伊利建立於1993年,脫胎於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廠,當時伊利的銷售鋪到全國,僅靠伊利自有的牧場中奶牛,就可以滿足乳製品生產原料的需求,沒必要建牧場,也沒有充足的資本去開發牧場。

直到歷史性的“科學論壇大會”勝利召開,經過上市與擴張的伊利實力充足之後,才提出“奶源四步走”戰畧,主動開發牧場。

創業初期的伊利廠房

而與伊利相比,蒙牛更慘。1999年成立時註冊資本才一百萬,這還是牛根生夫婦賣掉伊利股份之後的家當,辦公室位於呼和浩特一棟53平方米的房子內,沒有奶源,沒有市場,沒有工廠,全靠牛根生刷臉租廠房設備才能生產乳製品。

而此時的澳亞集團還是佳發公司的一個分部,在印尼地區開展牧場生意,根本就沒有進入中國的打算。

可以說在初創期,三家公司都沒有拓展牧場的能力或者說是野心。

時間轉到2000年之初,據南方網報導,在2000年的呼和浩特,伊利和蒙牛曾各發放數千萬元貸款,鼓勵農民養牛。在《財新》的報導中,為爭奪奶源勢力範圍,伊利、蒙牛甚至發生流血衝突,呼和浩特市政府部門不得不出面調停。

在當時,獲取奶源的主流管道是向奶農散戶收購,而非自建奶場榨奶。

從質量的角度來說,規模化的自建奶廠是最有保障的,但它投入大、回報週期長。在企業快速擴張時期,最具性價比的辦法肯定的培養一個個“加盟商”,囙此兩大乳業巨頭不約而同地選擇“自己不養牛,只從農戶手上收奶”的原則。某種角度說,這也為三聚氰胺事件埋下了伏筆。

到了2004年,蒙牛找到了“牧場專家”澳亞,開始聯手建設牧場,兩家企業巨頭直接將牧場規模做上了10000頭,是當時最大的、也是首個萬頭牧場。

結果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國產乳製品的信任度降至冰點,澳亞選擇與蒙牛做切割,退出了合資企業,開始自己在山東建設牧場,殺入當時冷門的乳製品上游市場。在這個抄底過程中,澳亞離不開兩個幕後股東的支持,一個是日本明治集團,一個是印尼的老股東佳發集團。

日本明治乳業是現時亞洲最大的乳製品企業之一,2019年營業額為759.7億,和國內伊利差不多,而明治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是2013年,但中國區域經營似乎沒什麼起色,後期又退出奶粉市場,收縮業務版圖。但2020年4月,明治斥2.544億美元鉅資拿下澳亞牧場的股權,可能隨時會重回大陸。

明治乳業產品

而佳發集團更是印尼國內第一大畜牧養殖集團,早在1989年就成功上市,2021年集團營收已經達到了46億美元,澳亞牧場則是該集團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步,自然可以拿到大量資源予以支持。

而且2008年之後,乳業集團收購牧場就成了一股風潮,光明買輝山,優然收購賽科星,飛鶴收購原生態,而蒙牛旗下的現代牧業更是四處並購。畢竟大家都深知,中國乳業經不起第二次品質問題了,此時澳亞牧場這種無主的高品質牧場公司,瞬間成了價值投資。

但無論如何,從牧場到餐桌這個鏈條中,粗制農產品始終不會成為利潤的大頭,利潤最終會富集到精加工的環節中,縱使利潤率好看,但澳亞的營收,不過是蒙牛伊利的一個零頭罷了。

04尾聲

三聚氰胺事件對整個中國乳製品行業的影響,也許比當時人們的預期更加深遠。

2008年之前,善於交際的中國企業牢牢地把控著乳製品的銷售管道,科技要求較高的規模化奶牛養殖基本都交給外資集團打理,比如三鹿背後的紐西蘭乳製品巨頭恒天然集團,以及本文的主角澳亞牧場。

三聚氰胺和毒奶粉事件爆發後,所謂奶粉出了問題,奶粉企業說問題在奶站,奶站說責任在奶農,奶農說根源在草。外資牧場們紛紛選擇保全全球市場形象,澳亞牧場解除與蒙牛的合作,恒天然瘋狂拋售中國資產,歸根結底,奶粉罐子上貼著的畢竟是中國企業的牌子。

一次惡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塑造了乳製品行業迄今最徹底的一次供給側改革。而它更深遠的影響在於,中國奶粉徹底失去了中國家長的信任。

2013年,香港出臺奶粉限購令,買兩罐以上的奶粉可能就得去牢裏蹲兩年。澳大利亞也有量販店用英文寫著限購四罐、中文卻寫著限購兩罐的“歧視”禁令。2007年,外資品牌在中國奶粉市場佔據40%的份額,隨後幾年,這個比例迅速提高到60%。2019年,外國奶粉在一線都市的市場份額仍有近80%。

另一方面,“奶粉越貴越好”的概念深入人心,國內奶粉龍頭公司毛利率大多接近70%。而從定價看,國內奶粉比美國、英國、新加坡、日本等已開發國家都高出一截。

無論質量究竟如何,如今的中國孩子都在喝全世界最貴的奶粉。

本文標題: 利潤率暴打蒙牛伊利,養奶牛比賣牛奶更賺錢嗎?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2285294634339
相关資料
量販店生死為何系於供應鏈?
零售企業的競爭離不開供應鏈的競爭,而供應鏈的競爭取決於組成其供應鏈DNA的各個基因片段的優劣。近幾年,零售行業面臨著供應鏈能力的多番錘煉。不少人認為,零售供應鏈急需解决的是資訊同步。對此,筆者想基於實幹經驗,來談談個人對“打造供應鏈”方面的
標籤: 複雜度 市場行銷 供應鏈物流 電子商務
露營生意,還能火多久?
五一之前,Amy勾勒了這樣一幅美好的假期畫面:一頂頂潔白的帳篷依山傍水,幾個閨蜜在草地的躺椅上相談甚歡,旁邊有人架上幕布放一場露天電影,也有人生起篝火架上肉串大快朵頤,如果再有人彈起吉他,唱著“蓬鬆的頭髮和淡黃的長裙”,那就是完美了。
標籤: 露營 戶外運動
餓了麼上線全能量販店,本地生活再卷?
本地生活,再添變數,餓了麼上線自營為主的全能量販店。陸玖財經近日發現,餓了麼低調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悄然上線了全能量販店業務。據瞭解,基於上海疫情特殊情况,餓了麼推出“全能量販店”新服務,即通過“社區集采+定點配送”的類團購服務模式,保障
標籤: 俞永福 移動互聯網
火鍋做外賣,能否救活
火鍋外賣卷出新高度。疫情反復、堂食停擺、客流不穩,多項致命因素,讓曾經不被看好的火鍋外賣,再度殺回,成為餐飲人的救命稻草。最近,周師兄重慶火鍋,和凱迪拉克聯名推出外賣盲盒,隨機贈送盲盒菜品和盲盒玩偶,引發車粉兒和火鍋紛兒的追捧。
標籤: 火鍋 火鍋底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