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主要產地,在緬甸緬北地區,但是全世界並不只有緬甸才出產翡翠礦石,除了緬甸,哈薩克共和國翡翠是怎麼形成的、加拿大、日本、墨西哥、瓜地馬拉等眾多地區也出產翡翠。但是只有緬甸和瓜地馬拉出產的翡翠,能達到珠寶級,市場上流通的翡翠,絕大多數來自緬甸,而瓜地馬拉翡翠,產量小,底子比較灰,價格便宜,並不是市場主流。
其他地方的翡翠礦石,大部分質地疏鬆,也就是種水很差,儘管化學成分屬於硬玉,但是沒辦法加工成晶瑩剔透,靈動美麗的翡翠珠寶,大部分用來做B貨了。
關於翡翠形成的說法,現時並沒有特別統一的觀點,但是大部分專家認為,翡翠的產生是由於歐亞大陸板塊地殼運動,在兩個板塊的縫合線上,產生了高壓、低溫的特殊地質環境,並且這種環境長期存在大幾千萬、上億年,才造就了翡翠這種特殊的多晶體集合礦物質。
翡翠原石如何形成的?需要哪些形成條件?
翡翠原石的形成與條件:第一種,翡翠原石是岩漿在高壓的條件下入侵到超基性岩層中形成的,組成了侵染的殘餘花崗岩漿從而脫矽的一種產物,雖然很多人都認為翡翠原石是這樣形成的,但是也有人不贊同此觀點。第二種,認為翡翠原石是在板塊的碰撞過程中產生了壓力性與低溫作用,鈉長石變為了質地硬的藍閃石片岩石,經過了長期的作用從而形成了翡翠硬玉。第三種,認為翡翠原石的形成是在花崗岩脈以及淡色輝長岩石層岩石脈中,經過了高强度的高壓,從而在鈉中溶解,是由於低溫原因而形成的。這三種觀點每一種都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但是不論人們怎樣爭論,翡翠原石就是為一種集合體,是一種高品質的硬玉玉石。
翡翠的“霧”你知道是怎麼形成的嗎?
翡翠的霧是指翡翠的皮(已風化或氧化)與翡翠內部(未風化或氧化之間的一種微風化半氧化的硬玉層。實質上,它也是翡翠的一部分,是從風化殼到未風化的肉(翡翠內部)之同的一個過渡帶。的存在和顧色能說明翡翠內部雜質多少,“種”是老還是新,透明度的好環及內部的乾淨程度等,但它不能說明其內是否有綠,因為霧與綠無關。霧的顏色分為白、
黃、紅、灰、黑等。如把外皮磨去,露出淡淺的白色稱白霧,說明其內雜質少,“底乾淨,有一定的透明度。白霧也說明“種”老,一般人都喜歡賭白霧,若白霧之下有綠,就是非常純淨的翠綠,與底互相搭配,價值連城。霧顯示肉(翡翠內部)內的鐵元素
和其他元素正在漸漸氧化,但還沒有嚴重氧化。若為純淨的淡黃色的霧,顯示雜質元素少,常出現高翠,但有時因鐵離子產生的藍色或綠色色調進入翡翠的晶格,可能會出現微偏瞌綠色調的綠。紅霧說明其內所含鐵元素己嚴重氧化,可能表示翡翠內部出現灰
“地”。黑主要為大量雜質元素氧化所致,顯示翡翠內部雜質多,透明度差。個別黑霧也會出現高翠,但有時“水”很差。並非所有翡翠均出現霧,有些玉石場所產翡翠並無霧。一般來講,能出現霧的翡翠原料多產於老廠及新老廠的礦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