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高中狀元後能做多大的官職考得好不能代表混得好

對古代狀元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古代的“狀元”到底能當多大的官?封建皇權社會中,“科舉制度”乃系朝廷取仕的基本辦法,類似現今的公務員考試。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狀元”乃系科名中的最高榮譽,有著“大魁天下”的霸道稱號。

對古代狀元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古代的“狀元”到底能當多大的官?

封建皇權社會中,“科舉制度”乃系朝廷取仕的基本辦法,類似現今的公務員考試。各級考試過程中,名列第一名者被稱為“元”,比如省級考試——“鄉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全國級考試——“會試”的第一名稱為“會元”;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道關——“殿試”的第一名,即我們常聽到的“第一甲第一名”就被稱為“狀元”。

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狀元”乃系科名中的最高榮譽,有著“大魁天下”的霸道稱號。

一般情况而言,考中了“狀元”就等於踏上了仕途升遷的快車道,揚名立萬、光宗耀祖可謂指日可待。

根據《清史稿·選舉三》記載:

一甲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進士授庶起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官有差。

清代科舉考生形象

也就是說,清代時期一旦考中“狀元”就會被馬上授予“翰林院修撰”官職。“翰林院修撰”,品秩為“從六品”,基本類似於享受正處級+待遇的國史編纂人員。“狀元”出身的“修撰”雖為閒職,但卻是朝廷重點關注、培養的儲備幹部,翰林院的“實習期”滿,或留在朝中歷經“侍讀”、“侍講”等升遷分發六部、進入內閣;又或者外放地方,歷經“知縣”、“知府”等升遷成為一方大佬、問鼎封疆。

清代共計出現114名狀元,我們以乾隆二年“高中狀元”的於敏中為代表,予以官職升遷的說明。

乾隆二年,於敏中考中“第一甲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乾隆九年,於敏中升為從四品的“翰林院侍讀”;乾隆九年至乾隆十五年的六年間,於敏中於山東、浙江等地任“提督學政”;乾隆十九年,昇為正二品“兵部侍郎”。

乾隆二十五年,於敏中進入“軍機處”;乾隆三十年,升任從一品“戶部尚書”;乾隆三十六年,升任“協辦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乾隆三十八年,升任“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並成為“軍機首席大臣”。自此,於敏中成為朝野盡知的第一權臣。注意,這個時候的權臣和珅才剛剛得到乾隆皇帝的欣賞,剛剛成為乾隆儀仗隊的侍從。

清代時期的“大學士”乃殿閣銜,三殿三閣中,惟保和殿不常置,終清之世,授保和殿大學士者惟傅恒、張廷玉等幾人。自此序班以文華居首。也就是說,“狀元”出身的於敏中已經達到了文官所能達到的最高級別。

但是,正如剛剛結束的“高考”一樣,考試成績的好壞只能代表你以前的努力和付出,能不能有所成就、能不能出人頭地皆在你以後的表現。終清一朝,有於敏中這種問鼎文官之首的佼佼者,自然也有終生不得志、始終未能實現仕途飛升的“狀元”。

比如順治十八年的狀元馬世俊,僅僅官至“翰林院侍讀”;康熙三十年的狀元戴有祺僅僅官至“候補知縣”便不再複出。

參考文獻:《清史稿·選舉三》、《清史稿·於敏中傳》、《清代狀元列錶》

本文標題: 古代科舉高中狀元後能做多大的官職考得好不能代表混得好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2161091901752
相关資料
乾隆的最後一比特妃子為何入宮就失寵?
在乾隆後宮中,與乾隆年齡相差較大的還不止伊爾根覺羅氏,還有一比特比較有名的,正是乾隆晚期最為寵愛,並且還為乾隆生下了最小的女兒和孝公主,她就是惇妃汪氏。原來,過生日時候,伊爾根覺羅氏過生日的份例賞賜給早了,隨著伊爾根覺羅氏的去世,乾隆也覺得
標籤: 乾隆 清朝 歷史 清朝歷史
在古代,唐朝時期的考生都是如何趕考的?
科舉時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人才選拔管道,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科學技術相對於如今是遠遠不如的,囙此在交通管道的選擇問題上,古人們便十分簡單,有錢有勢之人一般都用馬來代步。唐朝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與社會環境有了莫
標籤: 唐朝 歷史 長安城
揭秘:李淵大權旁落時沒人幫他嗎?
李淵本為隋朝的一名官員,奈何隋煬帝楊廣昏庸無道其政治行為敗壞,在隋朝末年各路群雄是紛紛舉起義旗討伐楊廣。年近五十的李淵仍壯心為已舉起義旗。可以說李淵也是個“狠”角色,也是唐朝的開國皇帝,那麼為什麼李淵會大權旁落,又沒有什麼人幫助李淵呢?李淵
標籤: 李淵 李世民 李建成 唐朝 中國古代史 李元吉
李淵退位留了哪14字訓誡?
隨後滿身鮮血的尉遲恭率軍士而入,在李淵面前絲毫不掩飾自己的殺氣,簡單告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的情况之後,就等李淵做決斷。惜命的李淵,隨後在眾臣諫言下從善如流,口頭上將家國政務大權一併交給了李世民。這等於變相承認了李世民政變的合法性。
標籤: 李淵 李世民 唐朝 中國古代史 尉遲恭 李元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