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元宇宙虛擬人不過是“數位打工人”

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報告提到,本世紀末,全世界人口將突破110億大關。“虛擬人數量未來將是人類的10倍”,在人工智慧“小冰”的暢想中,虛擬人似乎才是未來世界的主人翁。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否認,這個“族群”正在逐漸滲透人類生活。可人人皆識虛擬人,卻不知虛擬人的真面目。

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報告提到,本世紀末,全世界人口將突破110億大關。

110億,在學界預測裏這是地球人口的巔峰狀態,隨後人口數量會逐漸减少。

此消彼長。

“虛擬人數量未來將是人類的10倍”,在人工智慧“小冰”的暢想中,虛擬人似乎才是未來世界的主人翁。

我們不能全然相信小冰的話,因為TA就是虛擬人的一員。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否認,這個“族群”正在逐漸滲透人類生活。

衣,直播間裏虛擬主播接待你;食,虛擬代言人給你推薦漢堡套餐;住,某房企的虛擬員工拿下了最佳新人獎;行,虛擬人成了炙手可熱的車模。

總之,近兩年元宇宙的東風漸盛,把越來越多的虛擬人吹進了福斯視野。

可人人皆識虛擬人,卻不知虛擬人的真面目。客觀而言,絕大多數看熱鬧的吃瓜羣衆對虛擬人的認知,只是停留在字面之上。

是時候對虛擬人發出靈魂三問了:你是誰?從哪來?要到哪裡去?

他們是人嗎?

什麼是虛擬人?這是需要搞清楚的第一個問題。

然而,時至今日,行業仍很難找到一個統一且清晰的定義。

從應用角度出發,中信證券在產業研報中把虛擬人分為人格型和實用型兩大類,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則將之分為身份型、服務型、表演型三大類,而天風證券重點強調了虛擬人、數字人、虛擬數字人三個不同的概念……

各有各的道理,共識未能達成。那我們就從實際出發,來看看當下正活躍的虛擬人都“長”什麼樣子:

➤首先是電商直播間裏的虛擬人,一個人物形象站在台前,背後實際是一套智慧客服系統。

原本與客戶之間的文字交流,現在變成了從虛擬主播的口中說出。但凡多問幾個問題就會發現,這類虛擬人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式進行機械式地互動。

➤其次是短視頻、廣告片中的虛擬人,比如虛擬人圈內的頂流柳夜熙,前段時間為麥當勞拍攝廣告片的希加加,他們往往現身於一段製作完成的視頻作品中,與劇情之外的互動性基本為0。

➤最後是真人的孿生虛擬人,即把現實世界中的人類實时映射在虛擬世界,如《頭號玩家》電影裏一樣,無論從虛擬還是人的角度看過去,都最接近虛擬人的真正形態。

市面上的虛擬人大多跳不出三大範疇,基於此,我們對虛擬人也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他們擁有兩大基礎特性,擬人化、虛擬化。

與之對應,在國內動作捕捉領域處於領先位置的諾亦騰,其聯合創始人、CTO戴若老蛐艹瞿表示,行業談及虛擬人時,一般會從兩個維度切入,“第一是有沒有中之人,第二最終成品是實时還是經後期製作的。”

這就延伸到了科技層面。

中之人,概念源自日本,意指虛擬人的背後操控者。通過中之人動作捕捉、表情捕捉、語音驅動等不同的實現管道,虛擬人的群像又可以進一步細分。

戴若辣硎荊“有中之人的虛擬人可以進行相對複雜和及時的互動行為,而依賴狀態機合成動作、合成表情或者人工智慧合成動作的虛擬人,更多用於低頻互動客戶服務的場景,比如虛擬新聞主播念稿、播報。”

第二個維度,虛擬人的實时渲染和後期製作亦是技術路線之差。前者強調及時的虛擬化映射,後者則是影視製作流程。

落地應用時,不同的科技手段被按需使用。比如柳夜熙平時主陣地在短視頻,通過劇情內容來强化虛擬人的身份標籤。而當某些活動需要現身互動時,她也會親臨現場,前段時間她就與莫言同了臺。

所以,就像現實世界中人類被分為不同人種,虛擬人之間也存在明顯的界限。最典型的區別就是,有些虛擬人真的是人,有些則不是人。

這把火虛不虛?

面對虛擬人這一新興“族群”,不知大家是否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前文有所提及,以電商直播間虛擬主播為代表的虛擬人,他們只是在熟悉的事物之上披了一副全新的皮囊,因而讓人產生一種陌生又熟悉的衝突感。

實際上,其他類型的虛擬人也是如此。比如柳夜熙、希加加,她們與特效電影裏的阿凡達、阿麗塔之類的角色類似;通過動作捕捉等科技驅動的孿生虛擬人,也難免讓人聯想起iPhone的Memoji功能。

號稱來自未來數字世界的虛擬人,似乎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神秘。

而這,也正是虛擬人虛火過旺的一個表現。

艾媒諮詢發佈的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虛擬人覈心市場規模為62.2億元,其帶動的產業試產規模為1074.9億元。預計到20215年,兩組數位將分別膨脹至480.6億元和6402.7億元。

規模大至千億,不乏有人渾水摸魚。

例如,戴若廊銜,“後期製作類的,產出完全沒有互動的,現時嚴格來說都不能算是虛擬人。他們的產出管道實際上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只不過現在各種科技更加完備,製作更加迅速。”

一比特影視從業者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在劇本裏你可以刻畫任意角色,虛擬人也好、外星人也好,但也不是誰都能火起來的。”

柳夜熙所屬公司創壹科技透露,團隊為柳夜熙投入的成本在百萬元以上,共160多人在為她服務。柳夜熙這個IP背後,是一個成熟的電影製作團隊在支撐。

而之所以要費心費力包裝虛擬人,目的只有一個——商業價值。

舉個例子,某些娛樂公司近兩年在花重金打造虛擬偶像,因為與真人偶像相比,虛擬人不會變老,可以無限分身同時進行多項工作,而且不用擔心他會人設崩塌,更不會跟公司產生合約糾紛。

B站對虛擬偶像就頗為重視,自2018年開設虛擬主播版塊之後,在該領域頻頻出手。2019年通過收購上海禾念拿下虛擬偶像頂流洛天依,2022年初又並購了一家專門研運虛擬偶像的公司。

虛擬主播、虛擬員工也是同理,國內一家提供虛擬人定制服務的企業的高管表示,他們公司的虛擬人已經在直播電商、秀場直播、線上教育、影視內容製作等場景應用,“虛擬人可以說是完全歸公司所有。”

“柳夜熙的公司雖然說不走虛擬偶像這條路,但實際上在做的還是IP經濟。而且,真人要和MCN分成,虛擬人的收入則全歸公司”,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這從根本上决定了,虛擬人現階段的服務群體以B端客戶為主。

事實也是如此,無論是品牌聘請代言人,公司培育虛擬偶像、IP,還是活躍在荧幕裏的新聞主播、帶貨主播,虛擬人的受眾雖然集中在C端,但是幕後為虛擬人買單的無一例外都是B端企業主。

為B端創造價值,而C端受眾的體驗卻沒有實質性的提升,甚至某些場景下還不及真人。

比如某些淘寶店鋪直播間裏的虛擬主播,商家借此做到了24小時不停播,可對於用戶而言虛擬主播就像是無情的讀稿機器,把事先準備好的文案輪播,無法個性化地解答消費者的提問。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無法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當新鮮感一過,虛擬人這把火還能燒多久?

與元宇宙何干?

“如果說元宇宙是數位化的終極形態,虛擬人就是人這個主體的數位化。”

虛擬人產業從業者普遍認為,虛擬人相當於元宇宙的基礎設施,在人類向元宇宙移民時,虛擬人就是大家的數位分身。

按照這一邏輯,虛擬人應立足元宇宙之上,可現在顯然是元宇宙未至、虛擬人先行。在元宇宙連雛形都遠未建成的情况下,架空的虛擬人已經開始“線上接單”,甚至造出了千億的市場規模。

先後順序倒置,依然要歸結到虛擬人在C端用戶的價值難以落地。

柳夜熙一夜漲粉百萬,兩個月粉絲規模破千萬,毫無疑問是在元宇宙的風口之下,充分享受了流量紅利。百度旗下虛擬人希加加成為麥當勞新品代言人,則是品牌看中了元宇宙的熱度,進而把行銷活動向虛擬人傾斜。

而正如前文所講,現時的活動仍停留於B端客戶。虛擬人,不過是企業花錢買來的“數位打工人”。

艾媒在報告中提到的虛擬人帶動的6402.7億元市場規模,正是虛擬人在B端的變現。

一方面是傳統的IP變現模式,借虛擬人、元宇宙的熱度把粉絲規模做大,後通過品牌推廣變現。去年5月份走紅的AYAYI,在第二個月便接到了一線品牌的邀約,並且成功入職阿裡,商業活動不斷。另據業內人士透露,虛擬人界的前輩洛天依與品牌聯動報價在150萬元左右,代言價格達千萬一年,出場費不輸真人藝員;

另一方面,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虛擬人形象結合人工智慧等科技,能讓虛擬主播、數位員工、虛擬偶像等新業態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進而產生市場機會。

而從B端跨向C端,元宇宙的建成是一道硬性門檻。

元宇宙風口之下,虛擬實境產業向C端消費市場進軍的脚步正在加速。

比如諾亦騰的入門級動作捕捉產品,每一次反覆運算都變得更加小巧輕便,部分業內人士已經將之視作消費級產品。

再如國內在虛擬實境領域已經堅持多年的企業STEPVR,逐步擁有了動捕、力回饋、萬向跑步機等科技儲備,元宇宙概念興起後,近期其推出一款連接元宇宙的入口級新品,直接面向家庭用戶。

IDC產業報告顯示,2021年全年全球AR/VR頭顯出貨量達到1123萬臺,同比增長92.1%。其中VR頭顯出貨量達1095萬臺,突破年出貨量一千萬臺的行業重要拐點。IDC強調稱,2021年是AR/VR頭顯市場繼2016年後再度爆發的一年。

一派欣欣向榮,但是,跨過門檻絕非易事。

《頭號玩家》中的“綠洲”遊戲

以《頭號玩家》展現的場景為例,硬體層面需要從現實世界進入虛擬世界的設備,軟件層面需要建成“綠洲”所代表的全民及應用,以及對應的元宇宙生態。

與元宇宙的概念提出者尼爾·史蒂芬森的描繪一致,那是一個真正可以讓人在裡面生活的數位空間。

客觀而言,現階段的硬體、軟件發展水准依然難以與《頭號玩家》、《雪崩》的設定相提並論。由此,福斯向數字世界移民的共識無法形成,虛擬人普及的土壤無從談起。

虛擬人雖然頻繁現身,但是距離真正融進大眾生活仍要經過漫長的等待。最起碼,在元宇宙成型之前,那一天不會到來。

囙此,一比特業內人士直言,“接下來很長時間裏,虛擬人都很難供C端直接使用,產業鏈上游的工具提供商、服務提供者,(他們的)服務主體仍然是以B端為主。”

寫在最後

你是誰?從哪來?要到哪裡去?

回到開篇的靈魂三問,此時答案已然清晰。

虛擬人是誰?之於普羅福斯,他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數位分身;

現階段活躍的虛擬人從哪裡來?他們更多是風口之下商業化活動的產物,就像是一比特虛擬的打工人;

而虛擬人最終要去的地方,則是那個尚不知在何處的元宇宙。

資料標籤: 動作捕捉
本文標題: 脫離元宇宙虛擬人不過是“數位打工人”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2112204118601
相关資料
賣場與品牌那些不得不說的家電,品牌“奪權”
家電零售面臨一波又一波的變革,不可否認,曾經的零售巨頭也漸漸失去了話語權。電商分食,品牌自立的情况之下。國美們存在的意義開始越來越被質疑。2020年,蘇寧易購受到集團多元化擴張的拖累,經營一度陷入資金鏈緊張週期,導致家電品牌對連鎖大賣場敬而
標籤: 蘇寧 蘇寧易購 互聯網電商 蘇寧京東 電子商務 國美
工業互聯網,現在怎麼樣了
自從卡奧斯、樹根互聯變成工業互聯網獨角獸後,有關“國內是否會誕生下一個GE”的討論,幾乎在2020年停滯。根據相關資料統計,截至去年8月底,全國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100家,連接工業設備總數達到7600萬臺,轉型依然
標籤: 工業互聯網 大數據 ge公司
小米11又出事,把6年米粉整破防了
像是小米11系列,小米官方就針對特殊問題,表示檢測有問題可以直接更換新機。上個月,手機圈子裏最大的法制事件,小雷估計得是“小米被騙保百萬”的案子。然鹅,小米官方前幾天的一系列操作,卻讓很多米粉又雙罵罵咧咧起來。官方表示小米11系列出現燒Wi
標籤: 小米手機 小米系統 小米6 小米售後
小紅書商業玄學,從聚人到修路
如何定義小紅書?小紅書的理想,是不想只做一款手機裏的APP,而想成為一座鮮活的“都市”。連續兩年,小紅書分別上線了《社區公約》和《社區商業公約》,試圖讓這座城市在“有序”的同時,激發活力與繁榮。時隔一年,小紅書上線《社區商業公約》,聚焦商業
標籤: 商業 小紅書 社區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