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戀可以當作是“早練”嗎?

一個家長苦惱地說起了她對待女兒的“早戀”,棒打不成反而弄巧成拙的故事。另一比特心理健康教師則說出了自己的困惑,從學校的角度,對孩子的“早戀”都不得不“棒打”,但是效果卻不理想。特別是初、高中的“早戀”學生,好不容易苦口婆心地把他們勸分開了,可是一段時間後,又黏在一起了。

一個家長苦惱地說起了她對待女兒的“早戀”,棒打不成反而弄巧成拙的故事。這個家長說,她發現讀初二的女兒與同班的男生相互寫信、發手機短信“談情說愛”之後,如臨大敵,先是沒收了女兒的手機,然後把女兒寄託在班主任家裡。週末把女兒接回家後,為了防止女兒找機會與那個男生接觸,這個家長生意也不做了,就在家守著。最後,見女兒還不死心,竟將女兒轉學到了另一所學校。可是,家長這樣做,女兒的成績反而下降了,一方面,她心裡放不下那個男生,上課下課都不由自主地想到他;另一方面,她因為擔心被說成是壞孩子,又拼命想壓抑自己的情感,自責控制力差而產生負疚感。看到女兒心情不好,學習也受到了影響,這個家長覺得自己很失敗。

一名心理健康教師也談起學校裏發生的事情。一個13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喜歡在課間去摸摸女生的臉,有時還要當眾抱女生一下,甚至把自己的qq簽名也改成了“我愛某某”。女生向老師報告了這個男生的“早戀”行為,後來,女生家長還鬧到了校長那裡,男生的家長也被請到了學校,雙方家長都感到很尷尬。

另一比特心理健康教師則說出了自己的困惑,從學校的角度,對孩子的“早戀”都不得不“棒打”,但是效果卻不理想。特別是初、高中的“早戀”學生,好不容易苦口婆心地把他們勸分開了,可是一段時間後,又黏在一起了。

“早戀”是心理現象

不是道德問題

“家長和學校對‘早戀’為什麼要棒打?”

最擔心的自然是怕學生“早戀”會影響學習;學生“早戀”不符合社會規範;學生自控能力差,萬一行為出格會造成不良後果。大家的看法主要集中在這三個方面。

那麼,“早戀”這個行為,是在什麼情况下會對學習產生影響呢?施承孫指出,其實,很多時候,“早戀”的孩子學習分心,除了注意力分散外,很大程度來自內心的掙扎:覺得“戀愛”不好,不應該,但又放不下。這種擔心和自我衝突的心情所帶來的壓力,有時候比“早戀”本身的影響更大。

施承孫不建議將學生的異性交往輕易定位為“早戀”,他認為,更恰當的做法是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行為。十一二歲的女生和十三四歲的男生逐漸步入青春期,他們對异性產生好感,說明他們的情感發展正常。學生的情感發展大致會經歷异性向往期、异性接觸期和异性戀愛期這樣幾個階段。小學高段和國中學生,很多情况下的異性交往不是早戀,而是對异性的好奇,即使是“早戀”,也只是心理現象,而不是道德品質問題。

施承孫建議,學校和家長應該正視和接受孩子情感的變化,為孩子的情感發展作好參謀和引導。作為學校,可以組織學生上輔導課,讓學生自己討論怎樣看待男女生交往,如何掌握交往的分寸,甚至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男生或女生。為學生創造這樣開放式的團體交往機會,允許學生健康地交流,讓學生對异性關注的能量得到適當的宣洩,就不會壓抑和積累。作為家長也一樣,對青春期的孩子應鼓勵他們多參加對身心健康有利的活動,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發洩其充沛的精力。

把“早戀”變為“早練”

“讀懂孩子的青春期,引導學生把‘早戀’變為人際交往的正常‘早練’,是家長和學校應該做的工作。因為,少男少女的交往絕大多數都是‘非戀愛’性質,而只是漫長人生路上人際交流聯系的第一步。”日前,全國著名婚姻家庭及青少年性教育學者陳一筠教授在華夏心理網給心理諮詢師上了一堂公開講座,陳一筠教授的觀點和建議,對現在的學校和家庭教育都很有啟發意義。

陳一筠教授認為,健康的少男少女之間的交往,具有三大功能。

首先是放鬆身心的娛樂功能。同齡人之間的交往可以滿足玩伴的需要、認同的需要和放鬆心情的需要,這在青春期後特別明顯。囙此,如果學校或家庭能創設條件,讓少男少女在大庭廣眾下自然地交往,讓他們有坦蕩的、合理的機會接觸,不掩飾,不遮掩,他們反而能和諧相處。讓學生放鬆身心的集體娛樂項目,如校園集體廣播操、運動會、班級遊戲、遊園活動。相反,越禁止、反對,越是把異性交往神秘化,越會激發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使異性交往從公開轉為秘密。

其次,异性之間的交往有社會化的作用。少男少女在“非戀愛”性質的狀態下自然地交往,能使他們更好地瞭解异性,學會尊重异性,學會從异性的評估中瞭解自我,同時促進孩子對父母的分離,即第二次“斷乳”,從而完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過程。

少男少女的交往還有“心理醫生”的作用。少男少女有很多成長的煩惱,如對自己的體貌煩惱,學習壓力的煩惱,人際關係的煩惱(今天與張三要好,明天又與李四要好),父母關係的煩惱(父母失和、離異等),與老師關係的煩惱等,這些煩惱會影響孩子自尊心的建立。按道理,孩子的這些煩惱應該由作為過來人的家長和老師來疏導,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喜歡向同齡同學傾訴,如果是异性的話,最能發現對方的變化,异性的安慰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包括在學習上的優勢互補。

正因為異性交往有這些功能,我們不鼓勵青春期的孩子“早戀”,但要引導少男少女學會建立友誼,在這個基礎上,再對孩子進行青春期教育,進行愛的責任教育和異性交往教育,疏而不堵,學生才願意接受,明白春天做春天的事,夏天做夏天的事,秋天再收穫愛情。

資料標籤: 心理健康 青春期 學校
本文標題: 早戀可以當作是“早練”嗎?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1818903464870
相关資料
少男少女的同性依戀情結如何解開
我的女兒佩姗今年14歲,讀初二。她和同桌思思特投緣,兩人性格、脾氣、愛好都相似。有次吃荔枝,佩姗剝去外殼先喂思思一粒,思思用同樣的方法喂佩姗一粒,非常親密。她們並不是同志,而是青春少男少女同性依戀情結的表現。
標籤: 同志
剖析青春期性心理發展
隨著年齡的增長,第二性征的逐漸發育,便進入到人生的黃金時代--青春期,這是學習知識,增強體質,鍛煉意志,培養貭素,决定人的一生的關鍵階段。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青春期範圍為11~19歲,也有人根據青春期的身心成長和發展,又把它為青春前期、中期
標籤: 性心理發展
父母與青春期孩子每日一吵有益孩子成長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助理教授、青少年問題專家塔比莎·霍姆斯撰文說,父母與青春期子女間的衝突不會令他們之間疏遠,反而會加强他們的關係。“每日一吵數量正好,可以令你密切關注青春期孩子的成長過程。”霍姆斯說,父母一般認為與子女發生爭吵令人沮喪,引發不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家庭教育 早期教育
青少年對體形不滿可產生心理壓力
研究人員日前發現,10歲到11歲青少年對自身體形的不滿可造成心理壓力,同時誘發不良飲食習慣以及自信心缺乏等問題。美國哈佛大學和加拿大阿爾比大學的研究人員還發現,因對體形不滿而引發的女性青少年心理問題在農村地區十分顯著。
標籤: 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