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研究的源流及學派

一般來說,易學主要分為象數和義理兩大學派:象數學派主要從卦爻象、八卦所象徵的物象和陰陽奇偶之數的角度研究易學,著力探索易學象數符號系統的本質、機制、應用等問題;義理學派主要從卦名和卦爻辭的內在意蘊的角度研究易學,著重闡發易學符號系統的深刻哲理。

自從蔔筮起源、《易經》形成,易學發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其間易學學派林立,著作浩繁,各具風采,儀態萬方。一般來說,易學主要分為象數和義理兩大學派:象數學派主要從卦爻象、八卦所象徵的物象和陰陽奇偶之數的角度研究易學,著力探索易學象數符號系統的本質、機制、應用等問題;義理學派主要從卦名和卦爻辭的內在意蘊的角度研究易學,著重闡發易學符號系統的深刻哲理。

易學史可分為先秦、漢易、晋唐、宋易、清代、近現代六大階段。

先秦時期,象數學派與義理學派已各具雛形:《左傳》、《國語》中的多數筮巫屬象數學派,《易傳》的多數作者屬義理學派。

到漢武帝建元六年(西元前136年)置五經博士,昌明經學,尊《易經》為五經之首,使易學大盛。據文獻記載,漢代易學皆本于田何。田何傳《易》於周王孫、丁寬、服生,後又傳於楊何。丁寬傳于田王孫,田又傳於施讎、孟喜、梁丘賀。孟喜傳於焦贛,焦又影響京房。京房易學有很大創新,後發展為占術。施、孟、梁丘、京四家皆立於學官,是為西漢官方易學,屬今文經學,多為象數學派代表,尤以孟、京的卦氣說影響最大。所謂卦氣說,就是以《周易》卦象解釋一年氣候和自然現象變化的易學理論,即以六十四卦配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而形成的一個自然哲學體系。西漢民間易學以費直為代表,費傳於王橫,高相傳於子康、毋將永,屬古文經學、義理學派。

西漢末年,由象數學派的神秘主義傾向發展出讖緯之學,遂有《易緯》產生,將象數易學神學化。揚雄(西元前53~西元18)不滿於孟喜、京房及《易緯》對《周易》的神秘化闡釋,另闢蹊徑,仿《周易》而作《太玄》,對西漢易學作了一次總結,為卦氣說等象數易學提供了哲學依據。

到東漢,範昇治孟氏易,傳於楊政。而陳元、鄭眾等皆治費氏易。後馬融又傳於鄭玄。鄭玄作《易注》,荀爽作《易傳》,都屬費氏易傳統。從此,費氏易大興而京氏易漸衰。然治費氏易者也受到京氏易及《易緯》的影響。曹魏時期的王肅主費氏易而斥京氏易,他注解《易經》重義理,言簡明,成為王弼易學之先驅。同時代的虞翻(164~233)在京房、荀爽的基礎上提出許多解易新體例,將卦氣說引向卦變說,是為漢代象數易學又一高峰。

另外,漢代易學除上述儒家系統外,還有道家黃老系統,西漢的劉安、嚴君平,東漢的魏伯陽為其代表,前兩位為義理學派,後者為象數學派。魏氏的《周易參同契》提出月體納甲說,將卦氣說與道教的煉丹術相結合,以《周易》原理解說煉丹的程式,成為道教易學的開山之作,號稱“萬古丹經王”。

魏晋至隋唐是易學主流由象數轉向義理的大變革時期。魏晋玄學創始人王弼(226~249)首開先河,拋弃漢代象數易學,繼承費直、王肅易學,合參老莊而作《周易注》,義理易學為之大暢。晋人韓康伯(332~380)為王弼未注的《易傳》之《系辭》、《說卦》、《序卦》、《雜卦》作注,從義理的高度進一步發展了王弼易學,遂使王弼易學獨冠古今,漢代易學隨之日益衰微。王韓易學有嚴重的玄學化傾向,使《周易》與《老子》、《莊子》並列為“三玄”。這時,還有阮籍、荀粲、蕭衍等人宣揚玄學派易學。同時,荀融、管輅、幹寶等又認同漢易傳統,反對玄學派易學。兩派互相攻駁,各有主張,舊稱鄭(玄)王(弼)之爭。南北朝時鄭王之爭雖然仍在繼續,北方尊鄭易,江南崇王學,但已同時出現相互融合的趨勢,為唐代易學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隨著隋唐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發展,唐代出現了兩部融匯前人易學成果的名著,即孔穎達的《周易正義》和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前者采王韓《周易注》,並在相容其他各派易學成果的基礎上對它作了進一步解釋,成為唐代官方易學。後者則推崇鄭學,主要是彙集漢易系統如鄭玄、虞翻、荀爽、幹寶等三十餘家的《周易》注釋,對王韓易學也有收錄。此外,佛道學者也有人援引易學解說其教義,有的還創出一套世界生成圖式,作為其理論基石,如《道藏·洞玄部》中的《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以太極為天地之大本,屬道教易學。

到北宋,易學又進入新的鼎盛階段,史稱宋易,並一直延續到清朝初年。宋易是宋學的組成部分。宋學是推崇儒家、融匯佛道的宋明儒者對儒家經典不重訓詁而主闡發義理的新學派,與重訓詁、考據的漢學相區別。北宋易學中的理學派有胡瑗、程頤,程作《伊川易傳》;象學派有陳摶、種放、劉牧、李之才、周敦頤(1017~1073),周則兼講義理,作《太極圖說》,論述宇宙生成過程,為儒家人倫學說提供了世界觀基礎;數學派有邵雍(1011~1077),創先天學;氣學派有張載(1020~1077),作《橫渠易說》和《正蒙》。

南宋時,程、張、邵三家易學廣為流傳,而以程氏易為主導。象數易學也是通過程朱學派而得以發展的。如程頤的再傳弟子朱震對象數易學的整理,朱熹的好友和學生蔡元定及其子蔡沉對河圖洛書的闡發。朱熹則集前代易學成果之大成,以程氏易為宗建立了自己的易學體系,影響極為深遠。楊萬里(1127~1206)相容程頤、張載易學,作《誠齋易傳》。陸九淵(1139~1192)的大弟子楊簡(1141~1226),繼承程顥、陸氏易說,以心解易,作《楊氏易傳》和《己易》,創心學派易學。功利學派的薛季宣、葉適(1150~1223)等人也研究易學,提出河圖、洛書為古代地圖、地志等新觀點。

元明兩代程朱理學立於學官,宋學終於取代了漢學。朱熹的《周易本義》成為官方易學,出現了大批注釋《本義》的作品,如元代胡一桂的《周易本義附錄纂疏》和《易學啟蒙翼傳》,其子胡炳文的《周易本義通釋》,其學生董真卿的《周易會通》,都闡發朱氏易。明朝胡廣(1370~1418)奉明成祖之命編《周易大全》,即以胡一桂之作為藍本。《周易大全》的頒佈,使朱氏易取得統治地位。

由於朱氏易並不排斥象數易學,使元明兩代的河洛之學和邵氏先天易學皆有所發展。許多學者提出各種圖式以解《周易》,形成易圖學。易圖學是宋代圖書之學的新發展。元代道教大師雷思齊上承劉牧、邵雍,推衍出許多圖式,屬數學派。俞琰、張理和蕭漢中等人則發展了象學傳統。到了明代,象學派成為主流,他們主取象說,又兼論理和數,同程朱派的取義說展開論爭,來知德(1525~1604)為其代表。其後,方以智(1611~1671)父子的易學對元明以來的象數易學作了一次總結,是象數易學的又一高峰。

相反,元明義理學派多因循程朱,不敢疑義,創獲不多。到明代,才有蔡清、羅欽順、董佐傾向於氣學派易學,湛若水、王畿傾向於心學派易學。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則站在氣學派的立場,繼承宋明氣學派、象學派傳統,修正了程朱義理易學,批判了心學派、數學派易學,對宋明以來的易學成果作了一次歷史性總結,寫下了許多易學著作,標誌著宋易的巔峰和終結。後來,康熙命李光地(1642~1718)編《周易折中》,乾隆命傅恒等人編《周易述義》,皆以朱氏易為本,兼采其他易說,雖無創見,但說明宋易仍居官方正統。

清代在學術上是從修正宋易而走向復興漢易的時期。在力主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的影響下,明末清初一批學者從考證和辨偽角度清算宋易中的象數之學,揭露它與道教易學的聯系,責備朱氏易宣揚圖書之學的錯誤,黃宗羲(1610~1695)、黃宗炎、毛奇齡(1623~1716)、胡渭(1633~1714)等人為其代表。到乾隆嘉慶年間,文化高壓政策把學者逼入故紙堆,使注重文字訓詁和歷史考證的漢學興起。惠棟(1691~1758)是清代漢易的宣導者,作《周易述》、《易漢學》等,唯漢易是從,未有創新。張惠言(1761~1802)專攻虞翻易學,試圖全面恢復之。焦循(1763~1820)作《易學三書》,主張會通各家易說,試圖創立自己的體系。清代易學不重義理,篤信漢易,理論思維方面極少建樹,是古代易學發展的一個低谷。

及至近現代,由於西方文化思潮的湧入,國人視野的開闊,使易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近現代易學可大致分為注釋派、考證派、闡發派、科學派。

注釋派偏重於注解《周易》,沈竹初、尚秉和(1870~1950)、高亨(1900~1986)為代表。尚氏的《周易尚氏學》集象學之大成。高氏的《周易古經今注》和《周易大傳今注》主張經傳分開,少談象數,為此派扛鼎之作。

考證派偏於考證易學的有關問題。於省吾的《雙劍B易經新證》、聞一多的《周易義證類纂》在考證的基礎上注解《周易》。餘永梁、郭沫若、顧頡剛、屈萬裏、李鏡池等考證了《周易》的作者和時代。高明、王明、白壽彝、王忠林等則考辨了一些易學專門問題。郭沫若、胡樸安、屈萬裏、黎子耀等則從《周易》探討古代歷史、風俗。張政R等人考證認為《周易》卦象源於古代數位卦。

闡發派偏重於闡發《周易》義理及其與哲學、宗教、文化、政治、管理、艺文、中醫等的內在聯系。杭辛齋作《易楔》、《學易筆談》等,欲融古今中外於一爐。周善培、朱謙之、金景芳、朱伯、餘敦康、劉綱紀等各有發明。

科學派著力於探討《周易》與現代科學的內在關係。以嚴複、沈仲濤、薛學潜、劉子華、丁超五等為代表。他們受啟於18世紀德國大哲學家萊布尼茨(G. W. Leibniz,1646~1716)對易卦符號與二進位之內在關聯的研究成果,以《周易》符號系統與現代科學中的進化論、相對論、量子論、天文學、遺傳密碼、數位等相互發明。但多限於以現代科學比附《周易》,而少見有以《周易》原理推進科學進步之成果。這方面較好的著述當屬董光璧的《易學科學史綱》和《易圖的數學結構》。

本文標題: 易學研究的源流及學派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1603653038904
相关資料
《周易》在國外的傳播和研究
《周易》在國外也早有傳播。有學者據考古發現以為,早在商末周初,夏易《連山》即已傳到希臘一帶。據文獻記載,日本早在文武帝大寶二年曾頒“大寶令”,要求學生通曉一二經,經分大、中、小,其中便有《周易》。
標籤: 易經 易經六十四卦 國學 傳教士
周易的現代意義
中國古老的《周易》曾經為中國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且與現代科學文化頗相契合。囙此,我們相信,《周易》精湛的思想內涵,有益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有益於人類的全面進步。於是,及時而準確地發掘《周易》蘊含的淵博智慧,便成為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重大課題
標籤: 易經 文化
《周易》,從“占筮之書”到“五經之首”
孔子注重《周易》義理發掘的研究風氣,影響了整個學術界。戰國末期的儒家集大成者荀况更明確地主張:“善為《易》者不占”。這就表明,由於孔子的宣導,至戰國末期的學術界,已不再將《周易》視為占筮書。周易與易經、易傳三者混稱,在學術界屢見不鮮。《周易
標籤: 易經 孔子 儒家 易經六十四卦 國學
“自强不息”是《周易》的真精神
《易傳》第一次對《周易》作了系統的義理闡釋。後人遂將《周易》定性為“憂患之作”。憂患之思,理應發乎得意之際而非困頓之際;周文王囚禁之中“演《周易》”,更多的是發憤之心,所以,他將《乾》卦列為《周易》首卦。這句話,才算體悟到了周文王的本意;自
標籤: 易經 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