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溫病理論

“周易繫辭傳”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傷寒論”是從“寒”這一點開始觀測寒病的。

“周易繫辭傳”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傷寒論”是從“寒”這一點開始觀測寒病的。傳變的,“溫熱論”則從“暑”這一點開始觀測溫病的傳病的,“溫病條辨”說:“東西者,陰陽之道路也,由東而往,為木,為風,為濕,為火,為熱……火也者,南也,由西而往,為金,為燥,為水,為寒,水也者,北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南北者,陰陽之極致也……天地運行之陰陽和平,人身之陰陽亦和平……天地與人之陰陽一有所偏,即為病也,偏於火者,病溫病熱,偏于水者,病凉病寒“,溫病學也不是純屬火熱為病,也包括了六氣的病變,溫病有風溫,有暑溫,有濕溫,有瘟疫,有秋燥,有暑月感寒(陰暑)。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出了燥氣為病的大綱,他說:“秋燥之氣,輕則為燥,重則為寒,化氣為濕,複氣為火。“這段話提出了因初秋和晚秋的時令早遲不同,而有溫燥,凉燥之別,以及燥寒同氣,燥濕轉化等病機問題。何以說輕則為燥,重則為寒呢?因為燥與寒是同一内容的,只是程度上有輕重之別,所以說“燥為寒之次,寒為燥之極”,故曰燥為“次寒”,冬月寒凝肅殺,而人身幹槁燥冽,故深秋燥令氣行,人體肺金應之,皮膚亦燥,乃火令無權,故燥屬寒,內經六氣,此文出自算命網,轉載請注明出處分陰陽主治,以風,熱,火三氣屬陽同治,濕,燥,寒三氣屬陰同治,從燥的時令性質來說,初秋多溫燥,深秋多凉燥,因深秋氣候乾燥,肺金應之,肺合皮毛,皮膚亦乾燥,僅次於冬令之寒凝冰坼而已,故曰燥為“次寒”,燥本屬凉,謂之次寒,不能因燥字從火旁而將秋金本氣誤為熱,“輕則為燥“,是言秋金本氣屬寒,此輕故為燥,多主本髒肺經自病的變化,”重則為寒“是言金不生火,相克關係失去平衡,故為燥之重者,但皆有“燥勝則幹”的特點,皆屬凉燥範圍。複氣為火,指溫燥乃燥之複氣為病,因由夏到秋的初秋季節,多有燥熱傷人,這就是溫燥之氣為患,而凉燥則燥之本氣為病,“內經”有“燥金之下,火氣承之”之論,因為燥屬金,必克木,木之子少陽相火之氣來為母復仇,即火氣來複,故呈現燥熱之證,清葉天士說:“秋燥一證,頗似春月風溫,溫自上受,燥自上傷,均是肺先受病,但春月為病,猶是冬令固密之餘;秋令感傷,恰值夏月發洩之後,其體質之虛實不同,初起治肺為宜,當以辛凉甘潤之方,氣燥自平而愈。“這些都是論述的溫燥為病,即複氣,對化,標病,而凉燥則為勝氣,正化,本病,由此看出,無論凉燥,溫燥之證,都有一個共通特點,即“燥勝則幹”,即出現空氣中水分乾燥之象,在人身發生病變則出現津液乾燥之證“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澀枯涸,幹勁皺揭,皆屬於燥。“古人驗之於爐火,爐火由熱轉冷,皆無一點濕潤,物理之氣化如此,人體亦然,凉燥,溫燥鑒別錶如下:

凉燥與溫燥鑒別錶凉燥溫燥病機陰凝而燥津傷而燥原理勝氣,正化,本病複化,對人,標病治則辛熱,甘熱,溫潤辛凉,甘寒,甘潤方劑杏蘇散桑杏湯,此文出自算命網,轉載請注明出處.

“內經”雲:“陽明之上,燥弃治之,中見太陰。”“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即。言陽明主燥,太陰主濕,陽明與太陰為表裡,互為中見,陽明屬金主燥,太陰屬土主濕,以燥遇濕,則燥從濕化,因土為母,金為子,土能生金,故子從母氣之化,所以中氣旺則燥夾濕熱,中氣虛則燥夾寒濕,因濕氣在中,故有陰陽兩方面的轉化,燥證大綱錶如下:

燥證大綱錶輕則為燥重則為寒複氣為火化氣為濕金水火土秋金本氣金水相生火來克金(金克木,木之子火來複母仇)土能生金本髒為病子盜母氣(相生關係失衡)火旺金囚(相克關係失衡)燥從濕化為熱為寒感受凉燥(次寒)之氣為患感受凉燥(寒燥)之氣為患感受溫燥之氣為患從中見之氣相互轉化燥勝則乾燥勝則乾燥勝則乾燥從濕化

濕溫病的病機,酷似颱風氣旋的行成,颱風是由海洋上大面積的水,被太陽蒸發為含水分較多的水蒸氣,由於熱脹冷縮的原理,所以形成大量水蒸氣上升,因而周圍大量的冷空氣向中央填補,冷熱空氣如此急速地流動,則形成巨大的颱風氣旋,這就是颱風形成的簡單過程,濕溫病的形成,有類似水被熱蒸發為大量水蒸氣上升的情况,古人雲:“濕者,水之氣也。”濕溫病中最嚴重的濕熱膠結的類型,則有似颱風氣旋的形成,所以溫病學家說,濕熱一旦膠結,則如油入於面,不僅兩者難於分開,而且還會形成種種危重的病變,所以治療濕熱膠結之證,首先要強調化濕,利濕,上下分消濕熱,濕去則熱孤,因颱風氣旋形成,必須要有大面積海洋受太陽蒸發形成的水蒸氣為條件,沒有大面積水蒸氣的上升,就不可能形成,所以化濕,利濕,才是治本之法,因為水蒸氣,就是濕氣,蒸發水蒸氣的為熱,濕去則熱孤,濕去則熱亦自然消除,如颱風登陸後,則水的來源斷絕,暖濕水蒸氣自然也就不能形成了,所以颱風亦自然减弱或消失,故曰:“。治濕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否則對濕溫病,特別是對濕熱膠結的濕溫病,若完全採用清熱瀉火之法,純用寒凉之品,必然反覆不已,纏綿難愈,凡濕不去則熱邪便有所憑依,所以清之無益,反而耗傷正氣,即使暫時病情略减,燒熱暫退,但少時便可復原,亦如調整颱風氣旋,此文出自算命網,轉載請注明出處投以大量幹冰塊或碘化銀的方法,只能暫時减弱颱風之勢,但很快就會復原,所以治療濕溫病要法,其關鍵在於化濕,利濕,這才是治本,若純粹清熱,則完全是治標,特別是濕熱膠結之病,更要上下分消濕熱,才能力挽狂瀾,收到治療效果。葉天是在“溫熱論”中說:“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濕,而在利小便,然較之雜證,純則有不同也。“救陰通陽之法,溫病與雜證不同,雜證以補血來養陰,以溫補來通陽,溫病則完全不同,溫病救陰,不在補血,而著眼於津與汗,但要解决汗出津傷的病變,又在於泄去陽分之熱,熱去則汗止,汗止則津存,若不速去其熱,耗液傷津,雖用滋陰養血之品,有如鍋中添油,完全無濟於事,若迅速泄去陽分之熱,則如斧底抽薪,便可立即收到退熱存津之效,溫病通陽,不在補溫,而在化濕利濕,因濕溫病濕熱交混,陽氣痹阻,只有採用“通利小便”以陰分之濕,才能達到“宣通陽氣”的目的,濕熱病以利為通,因陽旺之軀,胃濕恒多,陰盛之體,脾濕不少,濕邪首犯中道,以致濕勝陽微,利濕則可通陽,濕去則熱無所依,濕熱病亦就得治了。



資料標籤: 濕熱體質 中醫 養生
本文標題: 易經溫病理論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1602867026827
相关資料
如何學易經?怎麼學周易?
有的就問如何學好易經?比如中醫、氣功、軍事、數學等等諸多科學,都與易經有著緊密的聯系。要想學好易經,要改變一些思維方式方法。而易經使用的推導方法是象數理。而我國易經的推理方法是歸類推理。希望廣大的易學愛好者,能通過瞭解易經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
標籤: 乾卦 坤卦 周易八卦 易經 國學
易經為中國哲學之覈心
“易經”的思路應看作是中國哲學的一個覈心,而“易經”則可作為中國哲學的始點和原點。這兩個意思顯然已逐漸為廣大的中國哲學研究者所接受和重視。同時,它也引起了更多“易經”學者新的研究興趣,甚至能跳出傳統研究格局,從而擴大了研究的深度和視野從整個
標籤: 中國哲學史 易經 國學
算命網周易闡述成功者重要六步(鄒老師)
此文出自算命網www.ky5.cc站長鄒老師先生,轉載請注明出處天道剛健,君子(效法此)應當自强不息。以上是乾卦告訴我們的總體規律,接下來的六個爻辭將告訴我們如何按著這條規律去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功者。這樣才會為你取得更大的成功而做進一步的準備
標籤: 易經 飛龍在天
為何要學周易
要解决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周易》的內容和用途。《周易》的內容非常廣博,無所不包,概括起來不外是三道,即天道、道地和人道。周易,聖人就可以用它來溝通天下人的思想,成就天下人的事業,決斷天下人的疑惑了。二結合自己的專業,發掘與發揮《周易》的思
標籤: 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