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者,大也,極者盡也:太極是天地未分之前,無物無象,只是渾然元氣一團,無以名之,稱之為太極。而太極所生的兩儀即陰陽也。
陰陽學說起源很早,遠在夏朝就已形成,它是我國古代先哲們從整體觀念出發,把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分為陰陽兩大類,而建立起來的陰陽二氣對立轉化的思想,以此來說明宇宙生成的根本。
凡是積極的事物都屬陽,如天、日、晝、剛、健、男、君、夫、大、多、上、進、動等;凡是消極的事物都屬陰,如地、月、夜、柔、順、女、臣、妻、小、少、下、退、靜等。古人認為,陰、陽的兩個内容是相互對立的,卻又是統一的。
《內經·生氣通天論》日:“陰者,藏精而起極也:陽者,衛外而為周也”。藏精衛外銳的是陰陽對人身的功用,“起極”意為起於根源處。即陰陽雙方不僅是衝突的統一,而且互為其根,陽根於陰,陰根於陽,都起源於太極。無陰則陽不存在,無陽則陰也不存在,陰陽這種相互依存,互相為用,乃“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說法。
陰陽學說指出,事物和現象中對立著的兩個方面,是處在彼此消長的形式中運動和變化,它們的相互作用,化生萬物,是萬事萬物發展和變化的保證。老子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等,即把陰陽作為世界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徵。
“生生之謂易”。陰陽雖是兩種不同的内容,但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互相轉化,陽極生陰,陰極生陽。古人把陰陽消長中量的變化可轉化成質的變化,作為世界萬物發展變化的最根本法則,這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顯著特徵。古代先哲們就是以陰陽兩個符號開始,創造出廠一個龐大的、根深葉茂的易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