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异,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猪、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資料標籤: 冬至 餛飩 湯圓 祭祖
本文標題: 冬至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1598467715200
相关資料
龍抬頭
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首長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喻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
標籤: 龍抬頭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彝族火把節;苗族在這一天祭“土地”神;農曆六月二十五日為白族火把節。火把節是這兩個少數民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家家戶戶焚香、祭祖、喝酒吃肉,村中紮一大火把,有的高12米,根據平、閏年紮12或13道麥秸,插滿香、糖、果,以示豐收
標籤: 火把節 農曆六月
藏族的主要節日
□正月藏曆年:傳統節日,藏曆正月初一,節期三五天,藏語稱“洛賽”節.祈願大法會(傳大召):正月初三,初四至十五日舉行,紀念釋迦牟尼,藏語稱“莫朗欽茂”.擺花節:每年正月十五日舉行,青海,甘肅兩地的藏民居聚地稱為“酥油花燈節”.□二月送魔節:
標籤: 藏族 藏語
花朝節與花信風
二十四候花信風——以梅花為首,楝花為終。自小寒至穀雨共八氣,一百二十日,每五日為一候,計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各地花朝節的定日雖各有异同,但均在農曆二月中的某日。
標籤: 花朝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