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北京民間絕活,吆喝

北京有個“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鴻老先生,會吆喝100多種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賣聲。其實,吆喝的本意是大聲喊叫。吆喝也非京華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頭巷尾。的吆喝聲,聲聲入耳。不錯,這種從早到晚絡繹不絕抑揚頓挫生動風趣出自小商小販之口的吆喝,確實走進了藝術殿堂,受到藝術家的青睞。

北京有個“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鴻老先生,會吆喝100多種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賣聲。但凡老字型大小重張,他都得去給老買賣吆喝兩嗓子。1993年,南來順重新歸置了100多種京味小吃,他專去捧場。有口賣高樁柿子的詞兒他是這麼吆喝的:“嘞———高樁兒的嘞———柿子嘞———不澀的嘞———澀的還有換嘞!”

其實,吆喝的本意是大聲喊叫。《儒林外史》裏正在燈下念文章的匡超人“忽聽得門外一聲響亮,有幾十人聲一齊吆喝起來”。這大聲喊叫的吆喝何時用作叫賣的吆喝?筆者沒有考證(也於此就教於方家),但賣東西吆喝著賣,則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裏做屠夫就“鼓刀揚聲”;宋時開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賣藥及飲食者,吟叫百端”。明代的北京有吆喝著賣花的,陽春三月桃花初放,滿街唱賣,其聲豔羨;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歲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繪聲繪色了———

賣心裡美蘿蔔的吆喝:“蘿蔔賽梨哎———辣來換!”賣冰糖葫蘆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蘆嘞!”賣金魚的吆喝:“一大一條,二大一條,我不是賣黃瓜的,我是賣大小金魚的!”賣蟠桃的就更吆喝出個花兒:“這不是大姑娘紮的,也不是二靚女繡的,這是三姑娘逛花園一脚踩下一個扁蓋兒桃!”……

吆喝也非京華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頭巷尾。比如徐州,筆者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聽見過“炕雞嘞嗨———炕雞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經指點原是常州人在叫賣梳子篦子;還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綠豆,白麵一勾五碰頭的稀飯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聲,秋冬夜色中遠處傳來的“烤白果嘞———白果!”“裡外青的蘿蔔嘞!”的吆喝聲,聲聲入耳。

兩年前,一比特專回徐州探望的華僑王老先生,在當年住過的老巷子裏忽地聽見一蹬三輪者用電喇叭吆喝“臭豆干!”老先生聽了搖著頭說:“沒那味了。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一樣。現在要想再聽,只有去聽相聲了。”

不錯,這種從早到晚絡繹不絕抑揚頓挫生動風趣出自小商小販之口的吆喝,確實走進了藝術殿堂,受到藝術家的青睞。傳統相聲《賣估衣》裏就有吆喝的活兒。現代京劇《紅燈記》裏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搶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還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舊事》、《四世同堂》等影視劇配過吆喝聲,而十多年前有個短劇中的吆喝“賣大米嘞———賣大米!”也著實火了一把。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販夫走卒,將販賣貨物用曲藝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來,他們不愧為韻味十足的吆喝藝術家。而時下有些藝術家的“吆喝”卻沒那味了。不信?你打開電視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視星……眾多的星星藝術家在螢屏裡面對著億萬觀眾“吆喝”著“我愛××”、“用了真的好舒服”、“誰穿誰精神”、“實惠,看得見———不到一塊錢”……都什麼味兒?

資料標籤: 吆喝
本文標題: 舊北京民間絕活,吆喝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1598360991602
相关資料
雲南少數民族年節習俗
雲南元陽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陽曆,一年中要過兩次年。彝族太陽曆將一年分為10個月。獨龍族居住在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雪山之間的獨龍江流域,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女兒國”女人忙“女兒國”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瀘沽湖畔的
標籤: 文化
土家族的迎賓禮
土家人熱情好客,“過客不裹糧投宿,無不應者”。聽見炮聲,寨上的老人、青年、兒童,一齊出來,迎接貴賓。主人立即煨茶、裝烟,做油茶湯。土家人的油茶湯,製作十分考究。它是土家人待客的傳統民族飲料。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
標籤: 土家族
先“嫁”後“娶”的婚俗
塔塔爾族的婚俗別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後再“娶”回來。結婚前幾天,男方要把為新娘製作的全部服裝、炊具、陳設和婚禮時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妝”送到女方家,其中包括給新娘父母的禮物。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過去了。“出嫁”的儀式
標籤: 婚禮
黎族的“跳竹竿”
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管道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管道兇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但彝族卻認為,婚禮
標籤: 彝族 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