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的建築

“怒人居山巔”、“覆竹為屋,編竹為垣”,這是古人對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怒族的房屋為幹欄式,多依山而建。貢山地區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牆半木房。一直覆蓋到屋脊;福貢和瀘水地區的怒族住竹篾房。怒族的民居均為下部架空的幹欄式建築。怒族的民居均無窗或只有幾個小孔。這表明怒族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防風雨,避野獸。

“怒人居山巔”、“覆竹為屋,編竹為垣”,這是古人對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為幹欄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貢山地區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牆半木房。這種房子比較寬大,一般是垛圓木為牆,屋頂覆蓋薄石板。石板約0.5公尺見方,由屋簷鋪起,第一塊平鋪,第二塊壓著第一塊的上邊,第三塊壓著第二塊的上邊……一直覆蓋到屋脊;福貢和瀘水地區的怒族住竹篾房。這種房子較矮小,多用篾笆做外牆和隔牆,用木板或石板覆頂。這兩種房屋一般都為兩層,樓上又多分成兩間,外間待客,並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事之用。內間為臥室兼儲藏室;樓下存放農具雜物或關牲畜。樓板用木板或竹篾席製成,鋪設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許多木樁上即可。這些木樁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樣,支撐著整個房屋。囙此,人們常常將這種房屋稱為“千脚落地的房子”。

從總體上看,怒族民居有以下幾大特點:

怒族的民居均為下部架空的幹欄式建築。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因受生產力的制約,他們只好用長短不一的木樁或石頭將居住面架成水平面,這比起平整地基來既省時又省力。二是將居住層托離地面可以降低地氣對人的危害,防止毒蛇猛獸的襲擊。同時在房屋底層關畜禽,雖不衛生,但它客觀上起到了防濕的效果,又能保護家畜之安全。

怒族民居的居住層多為樓板。這是因為怒江竹木很多,居住層用樓板可以防濕。另外據碧江的怒胞說:“人跟動物不一樣,應住在鋪有地板的家裡。”

怒族的民居均無窗或只有幾個小孔。主要是怒族曾有過穴居史,怒族民居不建窗或不重視窗戶建設也是對這一客觀史實的折射。

每家都有個火塘。怒族認為火塘裏的三角是他們最大的“鬼”,能驅凶招吉。故火塘要由有經驗的男性長者設計、安置。三角一旦擺好就不能再動。客觀上,火塘是怒民祖祖輩輩生活取暖、夜晚照明的地方,是議事及傳播民族文化的廟堂,又是娛樂的場地。他們的大半生都要在此渡過。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怒族的房屋很矮,不鎖,亦無圍牆。這表明怒族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防風雨,避野獸。同時反映出怒族的私有觀念不强,各家各戶不分彼此,沒太多隱私,有同村便是一家人的思想。門不用鎖說明怒族還保留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美德。他們大多居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半山腰。這是因為這一地段的氣溫適宜,不冷也不熱。另外,還出於防禦方面的考慮。

怒族民居的門多向東方、上方或雄偉的山峰。這是因為這些方位在怒族文化中均有吉祥之意的緣故。

怒族的村落最大者在150戶左右,小的只有幾戶,單家獨戶者也不少。這與怒江地區土地貧瘠、可耕地少、糧食產量不高有關。如村落太大,土地就將超負荷運轉。反之,如村落太小又不利於刀耕火種的集體勞作及防禦。

資料標籤: 建築
本文標題: 怒族的建築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1597789497051
相关資料
怒族人的飲食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少數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含澱粉為主的植物當糧或製成粉做粑粑而食。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兒童還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雞爪、雞血,婦女在歲前不吃心肺。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怒族飲茶是仿製
標籤:
怒族的服飾
怒族婦女善於織麻布,囙此怒族男女均喜歡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歡在腰間佩掛砍刀,肩背弓弩及獸皮箭包,中老年男女怒族均以布綁腿及小腿下部。貢山的怒族則只佩胸飾。貢山地區怒族婦女著布袍,年青靚女加圍裙,頭披一方巾。怒族服飾怒族人最有特色的服
標籤: 婦女
怒族人的婚俗
怒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怒族的家庭也頗具其本民族的特色。雲南怒族小夥子姑娘們愛吹口弦,常常在小河邊、山坡上,三五成群用小巧玲瓏的口弦,交流情感,傾吐對心上人的愛慕。怒族男方在迎親時,婚禮非常熱鬧,青年人吹口弦、彈琵琶、跳琵琶舞或鍋莊舞,老年
標籤: 婚禮 婚姻
怒族人的基本情况
怒族是中國人口較少、使用語種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福貢縣、瀘水縣及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此外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縣及西藏的察隅縣也有少量怒族分佈。怒族是該族的自稱,另外還有“怒蘇”、“阿怒”
標籤: 怒族 白族 納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