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的《新秋夜寄諸弟》是怎麼表露思念之苦的?

兩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葉下,空齋歸思多。相隔兩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這晚上,能與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首二句言新秋,但從中已流露思弟之苦:“兩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新秋夜寄諸弟》作於西元783年,當時韋應物四十七歲,這年初夏,詩人由比部員外郎升任滁州刺史。

想知道韋應物的《新秋夜寄諸弟》是怎麼表露思念之苦的嗎?運用了哪些藝術的表達手法?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這首詩詞的詳細鑒賞,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新秋夜寄諸弟

唐代:韋應物

兩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葉下,空齋歸思多。

方用憂人瘼,况自抱微屙。

無將別來近,顏鬢已蹉跎。

譯文


相隔兩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這晚上,能與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

高高梧桐樹飄落一片枯葉,獨坐在空空的書齋裏,思念著故鄉親人。

朝廷對我剛剛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為解除人民的災難和憂患,况且本來自己的身體就不太好。

雖然十分思念諸弟,但畢竟分別時間不算太久,還是不要過於在意這短期的分別,以致顏鬢蒼老,歲月失時。

賞析

首二句言新秋,但從中已流露思弟之苦:“兩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這兩句,“俱秋夕”的“俱”字,從兩地落筆,點出與弟相思難會之苦;而秋風蕭索之夕,更從季候中烘襯出一層悲凉之色。“共星河”的“共”字,反襯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別無可共。從而使人由今夕而想到已往。昔日在京,家庭歡聚,同桌共餐,攜手同遊,文津共渡,詩文同賞,無話不論,何等歡欣;而今“共望”的,卻只“星河”在天。一個“共”字,反襯出詩人極其寂寞之感,透出詩人極其憶昔之情。

如果說首二句,把兄弟的相思和思歸之心還暗藏於字面之後,那麼,次二句的這種感情表現得就更加明顯了:“高梧一葉下,空齋歸思多。”俗話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這高大的梧桐樹上,秋風偶吹黃葉落地,便引起詩人無限的思歸之情。“高梧”對“空齋”,雖是衙署中實有之景,卻正契合著詩人心境空寂的情愫;“一葉下”對“秋思多”,表面是因果關係的對仗,好像因“葉下”而生“歸思”之想,而實則是因“歸思多”才更注意了節候的變化,由此襯出詩人思念諸弟之殷切。念弟思歸畢竟是個人小事,從政愛民才是職責大事。作為清正的官吏,詩人在這一點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接下去寫道“方用憂民瘼,况自抱微屙。”為遞進之語,為尾聯內容轉折作鋪墊。“無將別來近,顏鬢已蹉跎。”兩句的言下之意是一定要好好從政愛民,切不可因思念諸弟而使歲月蹉跎。勸勉自己不要因念諸弟而變得蒼老,正說明思弟情深,難於忘懷。

這首詩語言淺近,感情深摯,詩人能把個人小事置於從政大事之下,體現了一比特清正官吏應有的思想品格。詩雖是古體,但有些詩句卻清麗而又對仗工穩,情深而又不獨溺於己情,表現了詩人嫺熟的寫作技巧。

創作背景

《新秋夜寄諸弟》作於西元783年(唐建中四年),當時韋應物四十七歲,這年初夏,詩人由比部員外郎升任滁州刺史。詩人籍貫長安,原來又在中央任職,所以常和諸弟棲遊共處;今雖升遷,但遠在外郡,因而秋來十分思念諸弟,感秋而有此作。

本文標題: 韋應物的《新秋夜寄諸弟》是怎麼表露思念之苦的?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1441807650113
相关資料
《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前舟已眇眇,欲渡誰相待?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詩人隻身北去,對廣陵的親故懷着極為深沉的感情。既是飛往廣陵方向的小鳥,詩人的心也在跟著它飛翔。詩中景物淒迷,色彩黯淡,鐘聲哀遠,詩人把自己的感情
標籤: 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 淮上 讀書 文化 詩歌 離思
為什麼說《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是一首有禪趣的詩?
鑿崖泄奔湍,古稱神禹迹。發端兩句借大禹治水的傳說寫嘉陵江水聲的由來。這兩句一方面承接上文,進一步具體寫出嘉陵江水聲之大;另一方面又極自然地引發出下文對水性的議論。詩的最後兩句,表示自己寫這首詩的目的是以此贈給深上人,彼此交流禪學心理,並對深
標籤: 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 文化 讀書 嘉陵江 韋應物
唐朝韋應物的《登樓寄王卿》好在哪裡?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登上樓閣觀景,攀上叢林覽勝,只恨當年和我一起攜手登樓,相約上山的王卿已經遠去多時,景同而人已無。“秋山下”,點明節令並交代“數家砧杵”的地點。“秋山”的景色也是蕭索的。
標籤: 韋應物 登樓寄王卿 登樓
韋應物《幽居》反應的是詩人想要隱居的願望嗎?
貴賤雖异等,出門皆有營。獨無外物牽,遂此幽居情。《幽居》就是比較有名的一首。所以“獨無外物牽,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襯而來,表現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心情。韋應物實現了脫離官場,幽居山林,享受可愛的清流、茂樹、雲物的願望,他感到心安理得,
標籤: 韋應物 幽居 讀書 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