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圖:
一、腫塊:
指在兩個不同投照位置均可見的占位性病變;僅在一個投照位置上見到的可疑腫塊影,稱為“緻密影”。其中以邊緣征像對判斷腫塊的性質為最重要。
1、形態
圓形:腫塊呈球形。
卵圓形:腫塊為橢圓形或蛋形。
分葉形:腫塊的表面呈波浪狀改變。
不規則形:腫塊的形態無法用上述改變描述。
2、邊緣
清晰:腫塊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銳利。
小分葉:邊緣呈小波浪狀改變。
模糊:腫塊被其上方或臨近的正常組織遮蓋而無法對腫塊邊緣作進一步判斷。
浸潤:邊界不清晰是由於病灶本身向周圍浸潤所致,而非被周圍正常組織遮蓋所為。
星芒狀:從腫塊邊緣發出的放射線狀影。
日常工作中對鑒別模糊和浸潤有時會有一定的困難,但通過局部加壓攝影、輾平攝影技術對鑒別會有幫助。
3、密度
高密度
等密度
低密度(不包括脂肪密度)
脂肪密度
腫塊與其周圍相同體積的乳腺組織相比。大多數乳腺癌呈高或等密度;極少數乳腺可呈低密度;乳腺癌一般不含脂肪密度。
二、鈣化
良性鈣化常比惡性鈣化大,呈較粗糙或邊緣清晰的圓形鈣化。惡性鈣化常較小,需要放大鏡來幫助顯示。主要對鈣化的形態和分佈進行描述。良性鈣化可不描寫,但當這些鈣化可能會引起另外醫生誤解時,這些良性鈣化需要描述。
1、典型良性鈣化
皮膚鈣化:典型者中心呈透亮改變;不典型者可借助切線比特投照予以鑒別。
血管鈣化:管狀或軌道狀。
粗糙或爆米花樣鈣化:為纖維腺瘤的特徵性表現。
粗棒狀鈣化:連續棒狀鈣化,偶可呈分支狀,直徑通常大於1mm,可能呈中央透亮改變。這些鈣化常見於分泌性病變,如:漿細胞性乳腺炎和導管擴張症。
圓形鈣化:如果是多發,可能大小不一。小於1mm者,常位於小葉腺泡中。對小於0.5mm的,可稱其為“點狀”鈣化。
“環形”或“蛋殼樣鈣化”:環壁很薄,常小於1mm,為球形物表面沉積的鈣化。見於脂肪壞死或囊腫。
中空鈣化:大小可從1mm到1cm甚至更大。邊緣光滑呈圓形或卵形,中央為低密度。壁的厚度大於“環形”或“蛋殼樣”鈣化。常見於脂肪壞死、導管內鈣化的殘骸,偶可見於纖維腺瘤。
牛奶樣鈣化:囊腫內鈣化。在頭足軸比特(CC)表現不明顯,為絨毛狀或不定形狀。在90度側比特上邊界明確,根據囊腫形態的不同而表現為半月形、新月形、曲線形或線形。
縫線樣鈣化:鈣質沉積在縫線資料上所致,尤其在放療後常見。典型者為線形或管形,繩結樣改變常可見到。
營養不良性鈣化:常在放療後或外傷後的乳腺上見到。鈣化形態不規則,多大於0.5mm,呈中空狀改變。
點狀鈣化:直徑小於0.5mm,邊界清晰的圓形或卵圓形鈣化。
2、不能定性的鈣化
不定形或模糊鈣化。常為圓形或薄片形,非常小而模糊,形態學上不能確定其性質。
3、高度惡性可能的鈣化
多形性和不均質形鈣化(顆粒點狀鈣化):較不定形鈣化更可疑。其大小形態不一,直徑常小於0.5mm。
線樣或線樣分支鈣化(鑄形鈣化):細而不規則線樣鈣化,常不連續,直徑小於0.5mm。這些徵象提示鈣化是從被乳腺癌侵犯的導管腔內形成的
叉樣和勾樣鈣化,尤其是密度暗淡的潜鈣化,數目約3-5粒以上,惡性可能性較大。
分佈管道:用來描寫鈣化分佈的形態特徵,當多於一群的鈣化而形態及分佈相類似時,提示為多發性類似的羣集鈣化。
簇狀:以前認為這是一種惡性分佈形態。現時認為是一種中性分佈形態,良惡性均可。指小於2cm3範圍內的羣集鈣化。
線樣:排列成線形,可見分支點。
段樣:常提示病變來源於一個導管及其分支,也可能是發生在一葉或一個段葉上的多灶性癌。儘管良性分泌病變也會有段樣鈣化,但如果鈣化的形態不是特徵性良性時,首先考慮其為惡性鈣化分佈管道。
區域狀:較大範圍內的鈣化,不能用“段樣”及“簇狀”來描寫。
彌慢或散在:隨意分散分佈在整個乳腺。
三、結構扭曲
是指正常結構被扭曲但無明確的腫塊可見,包括從一點發出的放射狀影和局灶性收縮,或者在實質的邊緣扭曲。結構扭曲也可以是一種伴隨徵象
四、特殊徵象
1、管狀緻密/單個擴張的導管
管狀或分支樣結構可能代表擴張或增粗的導管。如果不同時伴有其他可疑的臨床或影像徵象,則其意義不大。
2、乳腺內淋巴結
典型表現為腎形,可見有淋巴結門脂肪所致的透亮切迹,常小於1cm。當淋巴結較大,但其大部分為脂肪替代時,仍為良性改變。可以是多個,也可以是一個淋巴結由於明顯的脂肪替代看上去像多個圓形結節影。對於乳腺外上部的特徵性改變可以作出正確診斷。偶爾也可出現在其他區域。
3、非對稱性乳腺組織與對側乳腺組織比較方能作出判斷。包括一個較大的乳腺組織,密度較正常乳腺組織為高或有較明顯的導管可見,無局灶性腫塊形成,無中心緻密影,無結構扭曲,無伴隨鈣化。常代表了正常變異,但當與臨床觸及的不對稱相吻合時,則可能有意義。
4、局灶性非對稱性緻密不能用其他形狀精確描述的緻密改變。兩個投照位置均顯示,但缺少真性腫塊特有的邊緣改變。它可能代表的是一個正常的乳腺島。但由於其缺乏特徵性的良性徵象,往往需要對其作進一步檢查,由此可能會顯示一個真性腫塊或明顯的結構扭曲改變。
五、合併徵象
常與腫塊或鈣化徵象合併,或為不伴有其他异常徵象的單獨改變。
1、皮膚凹陷:皮膚被拉到非正常位置處。
2、乳突凹陷:乳頭向內收縮或內陷。
3、皮膚增厚:分局限性或彌漫性。
4、小梁增厚:乳腺纖維間隔增厚。
5、皮膚病變:如果兩個投照位置都顯示在乳腺組織中,則可能會被誤認為乳腺內病變。
6、腋淋巴結腫大:對腫大的無脂肪替換的淋巴結需要描述,但X線片對腫大淋巴結的評估是不可靠的。
7、結構扭曲:可以是一個單獨徵象,也可以作為一個合併徵象。
8、鈣化:可以是一個單獨徵象,也可以作為一個合併徵象。
六、病灶的定位
一個明確的病灶必須是三維立體的存在於乳腺內,這需要病灶在兩個投照比特上均被看到而得以證實,尤其在兩個相互垂直的投照比特顯示時則更精確。
1、哪一側:左側或右側。
2、部位:共七個區域。
患者面對檢查者,根據鐘面或象限定位或者兩者結合定位。象限定位包括外上象限、外下象限、內上象限、內下象限四個區域。另外還有三個區域不要求鐘面定位,即乳暈下區、中央區和尾葉區。
深度:前1/3、中1/3、後1/3。乳暈下、中央區和尾葉區不要求深度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