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能及時確診腦血管病,如腦出血或腦梗塞,對迅速製定治療方案和改善預後有重要價值。
1.高血壓性腦內血腫
常見於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血腫好發基底節區或/和丘腦。CT表現為圓形、橢圓形高密度影。血腫的表現與病期有關。新鮮血腫為邊緣清楚,密度均勻的高密度區,2-3d後血腫周圍出現水腫帶;約一周後,血腫周邊開始吸收,呈溶冰狀;約4W後則變成低密度灶;2個月後則成為低密度囊腔。CT可反映血腫形成、吸收和囊變的演變過程。增强掃描於吸收期可見環狀增强,囊變期,則無增强。此外,可見占位徵象。基底節區與丘腦的血腫易破入腦室,破入腦室外的大血腫死亡率高,預後差。有時伴發腦積水和病側腦室外擴大。主要由於腦脊液迴圈梗阻所致。
2.腦梗塞(Brain infarction)
(1)缺血性腦梗塞(Ischemic infarction)較常見,系供養區缺血、缺氧致腦組織壞死。發病24h內CT可無陽性發現;1-2W內由於缺血性腦水腫,累及皮質和髓質,多為楔形輕度低密度區,水腫範圍大時可有占位徵象;2-3W病灶變為等密度,與腦水腫消失和巨噬細胞反應有關;4-6W病灶發生液化和疤痕形成,呈邊緣銳利的低密度區,鄰近腦室發生牽拉擴大,腦皮層溝增寬,甚至中線結構移向患側。
腔隙性腦梗塞(Lacunar infarction)系因小的終未動脈閉塞,好發於基底節區和腦幹,表現為直徑小於1.0cm的邊緣清楚的低密度灶。
(2)出血性腦梗塞(Hemorrhagic infarction)因抗凝治療後血栓碎裂變小,向遠側遊動並再度發生栓塞,已壞死的血管因血液再通,動脈壓增高致血管破裂而出血。好發皮層和基底節區。表現為大片低密度區內出現點片狀高密度影。
3.腦動脈瘤(Aneurysm of brain)
好發於腦底動脈環,臨床表現為壓迫症狀和瘤體破裂所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直徑小於1.0cm時,CT平掃可不顯示。直徑小於5mm,即增强掃描亦難發現。較大的動脈瘤增强時呈圓形或類圓形緻密影。動脈瘤破裂出血,CT可顯示血液在蛛網膜下腔、腦內和腦室內分布情况。蛛網膜下腔出血表現為腦池、蛛網膜下腔彌漫或局限性密度增高。
4.腦血管畸形
平掃時,小的腦血管畸形不易發現,較大病灶顯示為不均勻密度和不規則團狀影。有出血或鈣化則表現為高密度灶。如無血腫則無占位變化。增强掃描常顯示輪廓清楚的團狀影或不規則形的密度較高的畸形血管影以及粗大迂曲的輸入和引出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