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CT放射線量等於750次胸片過度治療貴

在德國,95%的心臟導管實現了重複使用,而我國全是一次性的。現在,一些歐洲國家和美國都在考慮醫療器材重複使用的問題。中國經濟網、搜狐網等機构聯合發佈的“全國兩會民生系列調查”顯示,新醫改實施後,居民表示“看病貴”問題略有緩解,但仍是醫療最大難點。對於現時就醫存在的最大問題,44.3%的京滬穗三市居民首選“看病貴”。

在德國,95%的心臟導管實現了重複使用,而我國全是一次性的。如果對於高品質的消耗品,包括腎臟透析用品等,能規範消毒、加工處理——這在生物技術上沒有任何困難,可以避免浪費,降低醫療成本。現在,一些歐洲國家和美國都在考慮醫療器材重複使用的問題。德國已全面實行醫療器材重複使用,這在德國已不僅僅是一種消毒科技,它還成為德國環保型、節約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典範。美國也將這個問題提上了議程。我國卻沒人討論這個問題。

中國經濟網、搜狐網等機构聯合發佈的“全國兩會民生系列調查”顯示,新醫改實施後,居民表示“看病貴”問題略有緩解,但仍是醫療最大難點。對於現時就醫存在的最大問題,44.3%的京滬穗三市居民首選“看病貴”。37.2%的居民對醫改的最大願望,是通過醫保解决大部分醫療費用,降低個人支付水准。

然而,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表示,要切實減輕群眾醫療負擔,不能僅靠降低費用。

做一次心臟冠狀動脈CT檢查,放射線量相當於拍了750次X線胸片

中國青年報:在您看來,醫生給患者看病的基本流程應該是怎樣的?

胡大一:大致分五個步驟:

第一,詳細詢問病人的病史,同病人溝通,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物理診斷,具體分為“望”——看看病人有沒有黃疸貧血等;“觸”——觸摸病人的胸腹部;“叩”——叩叩他的肺部和心臟部位;“聽”——就是使用聽診器。

第三,用一些基本科技檢查和診斷疾病,比如做心電圖、拍胸大片,這些科技通常經過多年臨床運用,對診斷有價值且成本很低;

第四,讓病人做無創傷性的輔助檢查,比如做運動平板測試、超聲心動圖檢查;

最後,才是讓患者做CT(電子電腦X射線斷層掃描科技的簡稱,一種功能齊全的病情探測儀器——編者注)、冠狀動脈造影等成本很高且有創傷的檢查。

我在美國學習期間,最大的收穫就是看到了這個診斷流程。其實,對經驗豐富的醫生來說,通過前面四個步驟就能診斷大部分疾病,最後一步完全沒必要。但現在不少醫生的診斷過程本末倒置了,問診三句半,立刻就讓病人做CT、造影、核磁。

很多醫生忽視了最基本的東西,過度依賴尖端科技解决常見病,把疑病留給精密儀器。我在一次評審高級職稱的會議上,居然看到有醫生很自豪地說,他最近十年都沒戴過聽診器。我不知道他是如何當心髒科醫生的。而據我瞭解,不戴聽診器診斷,還真不是個別現象。我還曾聽某大學知名教授說:“CT和造影就像是日光燈,聽診器就像是煤油燈。我們為什麼要拋弃日光燈,回到煤油燈的時代?”這話我很不贊同。

現在生物醫學科技發展很快,醫生離人文、離病人越來越遠。我們社會存在的醫患關係緊張問題,也與一些醫生忽視問診階段、忽視與病人的溝通有關。醫生盲目依賴科技,會拉開與病人的距離。

中國青年報:一些人可能覺得很正常啊,既然一些先進的醫療科技就能取代“望、觸、叩、聽”等環節,那幹嗎非要浪費時間?

胡大一:很多人覺得,CT、造影等檢查是無害的,可以隨便做。事實上,這些檢查的成本高、創傷大,還可能給病人帶來永久性傷害。比如做一次心臟冠狀動脈CT檢查,放射線量相當於拍了750次X線胸片,這對一些並不需要做CT檢查的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來說,不但起不到作用,還會浪費醫療經費,更重要的是,這會給病人帶來一生的癌症風險。

這就是所謂的“過度治療”,即病人不需要的,甚至會帶來負面危害的檢查和治療。

在德國95%的心臟導管實現了重複使用,而我國全是一次性的

中國青年報:“過度治療”的情况普遍嗎?

胡大一:普遍。美國有,印度有,中國也有;30年前有,10年前有,今天還有。

兩名美國醫學專家今年年初發表文章,舉了兩個極端例子來說明“過度治療”。一個例子是講,一名50多歲的美國男性患者,在短短5年時間,做了50多次心臟造影,換了27個心臟支架——中國的最高紀錄是13個支架。

另一個例子是,一名48歲的美國女性,因為胸疼去看病,先做了CT檢查,發現心臟冠狀動脈有些似是而非的病變,又去做造影,還做了心臟牽線手術。牽線後,橋血管出現血栓,病人出現休克,最終只能做心臟移植手術。其實,這個人本來只是得了焦慮症。

我們社會也有很多“過度治療”現象。我國每年約有8萬人死於抗生素濫用,約20萬人死於藥物濫用。很多人一感冒發燒就去輸液,醫院裏到處都是輸液的人。這在美國、歐洲、印度、古巴是絕對看不到的。現在還有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不少老年人即使沒病,也會定期去醫院輸液,因為他們認為,輸液可以稀釋血液,防止腦血栓,這其實是有害無益的。
中國青年報:為什麼會出現“過度治療”?“過度治療”現象會產生什麼後果?

胡大一:首先,我們要體諒一些醫生的苦衷和困惑。“過度治療”有時很難避免,醫學中存在大量未知領域,很多疾病的具體原因不清楚。比如90%的高血壓患者,我們都說不清患病的具體原因。為此,一些醫生難免使用不需要的科技。有的醫生是抱著對患者負責的態度,把網撒得稍微大一些,為的是最後撈著魚。

我們也不能忽視,現時傳統的醫學模式很容易讓醫生產生“科學主義”、“科技至上”的觀念和生物技術崇拜。舉個例子,一個經常胸悶、心悸的年輕女性,醫生對她的診斷可能出現兩個流程:

流程一,醫生單純地從生物學角度思考,建議她做心電圖、CT、造影,但最終可能發現患者均屬正常。於是醫生說,我用最先進的科技幫你摘掉了冠心病的帽子。但結果是,病人的疾苦沒有解决,沒必要的檢查還給她帶來一生的癌症風險。

流程二,如果醫生經過了培訓,不但會考慮病人得病的生物因素,還會考慮心理和社會因素等,可能就會打開視野、跳出怪圈。他也許會發現她沒有冠心病的家族史,也沒有其他危險因素,得冠心病的幾率極小。那麼,這種症狀很可能是由焦慮、驚恐引起的。如果他拿量表給病人量測,再多交談幾次,可能也會給病人摘掉冠心病的帽子,並開一些治療心理疾病的藥物。這樣,患者免掉了很多成本高、有創傷的檢查,而且感到很溫馨,實現了“醫患和諧”,還治好了病。

另外,“過度治療”與醫療體制的趨利性有關。現在很多醫院攀比毛收入,如果一家醫院買了CT機、造影機,他們就會想,這臺機器必須要用,多少年內要收回成本。科室和醫生的獎金也直接和開出的藥品和檢查單掛鉤。如果醫生不能完成醫院分派的“名額”,會被扣獎金。

再比如心臟支架,一種是兩三千元的金屬裸支架,還有一種是上萬元的藥物支架。這兩種支架各有利弊,不同人、不同病症應選擇不同的支架。在美國,20%~30%的比例是使用金屬裸支架,在德國和瑞典,金屬裸支架使用比例為50%左右。但中國的情况是,大家一窩蜂地、近100%地使用藥物支架。因為醫生可能說,便宜沒好貨。為這個問題,我多次提出要改革,但還是很難解决。廠家賣兩三千元的支架,利潤空間小,貴的支架利潤空間大。醫院也是一樣,賣貴的支架,從醫院到科室到個人,都能得到更多經濟利益。

大家可能不願正視這樣一個非常冷酷的事實——各種利益鏈的存在,最終傷害的是患者利益和公眾健康,這是我不能忍受的!

中國青年報:有人提出,“過度治療”還與普通群眾盲目信賴科技有關,這也讓一些醫生感到有壓力,如果有高端科技不用,很難獲得病人信任。

胡大一:是的。我看到的情况是,很多醫生認為放支架是治療一些心臟病的最好方法,很多病人也是這麼想的,不放支架他還不放心。醫患雙方都對科技存在過度崇拜。特別是有錢的、醫保條件比較好的人,你不給他做最貴最先進的檢查他還不幹。現在有少數醫院,不是按病人需要和具體病情進行體檢,而是看病人能付多少費用,然後就像打包一樣,給你介紹各種“檔次”的檢查。其實在醫學領域,便宜是有好貨的,關鍵是看病人適合什麼。

所以,“看病貴”問題不僅是醫療費用高的問題,過分依賴科技、對病人進行“過度治療”也會推高醫療費用。我們應該熱愛科技,但絕不能盲目崇拜科技。

另外,醫療消耗品不能重複使用,也間接抬高了醫療費用。在德國,95%的心臟導管實現了重複使用。而在我國心臟導管全是一次性的。如果對於高品質的消耗品,包括腎臟透析用品等,能規範消毒、加工處理——這在生物技術上沒有任何困難,可以避免很大的浪費,降低醫療成本。

現在,一些歐洲國家和美國都在考慮醫療器材重複使用的問題。德國已全面實行醫療器材重複使用,這在德國已不僅僅是一種消毒科技,它還成為德國環保型、節約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典範。美國也將這個問題提上了議程。我國卻沒人討論這個問題。

我國心臟支架使用量連續3年每年增加6萬個,老百姓心血管病死亡率卻逐年上升

中國青年報:過度依賴科技不僅推高醫療費用,還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治療作用。我看到北京腫瘤醫院的一項統計資料:20年前,胃癌診斷通過纖維胃鏡、常規活檢病理診斷等只需440元,而現在基礎診斷就需要2830元。胃癌化療從20年前每人次平均100元,提高到現在的15050元。但胃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比起20年前反而下降了。

胡大一:芬蘭一名心臟病醫生和他的團隊,在與當地政府、企業的合作下,用了35年時間宣導群眾改變生活方式。比如,先宣導人們吃麵包時逐漸减少塗黃油的量,接著通過立法,反對反式脂肪酸物質進入食品,最後提倡群眾吃植物油。35年後,人們的期望壽命延長了十幾年,冠心病患者减少了80%。他們發現,對壽命延長貢獻最大的不是心臟支架,不是更多的藥物,而是發動社會各種資源,促進全民健康。

我國心臟支架使用量連續三年每年增加6萬個,老百姓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卻逐年上升。要降低這類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關鍵還在於預防。美國和芬蘭做過調查,對於心肌梗死死亡率的降低,群眾血壓下降的貢獻率約占24%,降血脂和降膽固醇的貢獻率在18%左右,全民戒烟貢獻了約12%,加强運動占到了6%~7%。而做心臟支架、牽線手術,對死亡率下降的貢獻率僅占3%~5%。

中國青年報:我們如何從根本上解决“過度治療”問題?

胡大一:要根本解决這個問題,得從醫學教育和醫療服務模式的改造做起。現在大學裏的醫學生,學的大多是生物技術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缺少人文教育。

在現在的醫學院裏,我們越來越把醫學當成是生物技術學科,流行病學、預防醫學等專業都是分開教學,學生的人文內涵越來越少。這其實是從一開始就為“科學主義”和“科技至上”的觀念埋下了禍根。

現在的醫療體制也需要改革。在新加坡,醫生如果讓患者做3個以上心臟支架,必須書面說明理由。如果醫生沒有給出合理的理由,或做了更貴的支架,他的行醫資格會受到質疑。新加坡還規定了哪些病做牽線、哪些病做支架,如果本來該牽線的病人給上了支架,醫生也必須書面說明原因。如果說不清楚,醫保將拒付費用,醫生還可能被吊銷行醫資格。在這些方面,我國的相關政策亟待完善。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環球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攷,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本文標題: 一次CT放射線量等於750次胸片過度治療貴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1175729794760
相关資料
肺動脈栓塞的適應症和禁忌症
肺栓塞術對較大的動、靜脈瘺,如不先用微球囊栓堵,栓塞資料很可能從畸變的動脈直接進入靜脈,滯留在肺血管床。由於肺的代償能力很强,早期不表現出症狀,一旦栓塞的血管供應區發生壞死,X線片可見到斑片狀梗死實變區。預防辦法主要是對動、靜脈瘺施行球囊栓
標籤: 肺動脈 肺動脈栓塞 靜脈栓塞 健康 養生
超聲彈性成像科技
據國內資料初步分析,頭頸部惡性腫瘤占全身惡性腫瘤的20%~30%,在我國,男性發病首位是鼻咽癌,女性發病首位是甲狀腺癌。鼻咽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率高達60%~86%,惡性淋巴瘤占頭頸部癌的5%,囙此,如何鑒別頸部腫塊的良惡性就尤為重要。
標籤: 超聲成像 癌症
乳腺MRI引導下的手術
越來越多的乳腺癌高危婦女接受MRI檢查。囙此,發現了許多不能在鉬靶和B超影像上顯示出來的病灶,於是近年來誕生了一種新技術———MRI引導下的手術。主要有5種管道:MRI引導下的細針定位切除活檢,MRI導下的細針穿刺吸取活檢,MRI引導下的空
標籤: 乳腺檢查 乳腺 癌症 健康 淋巴
超聲在評估卵巢功能方面的作用
使超聲這種非創傷性且重複性和精確性較高的科技在ART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超聲在評估卵巢功能方面的作用:卵巢的儲備功能及其對刺激的反應性是ART成功的關鍵,合理評估其功能有助於臨床醫生選擇合適的ART方案。
標籤: 卵巢儲備 卵泡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