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醫學是對人體無創傷、安全而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它最重要的特點是能提供身體內各組織功能性的變化,而功能性的變化常發生在疾病的早期。但是相信很多人都對核醫學不瞭解,下麵讓小編為你講講核醫學,以及核醫學檢查的相關步驟。
什麼是核醫學?
放射性核素又稱放射性同位素。一個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中佔據一個小格子,這些元素大多數都有自己的孿生兄弟,互稱同位素,它們“長相相似”即化學性質一樣,“性格各异”即物理性質不同,有的“沉穩”,我們稱之為穩定同位素;有的“活潑”,它們要發射出各種射線,如γ線、β線等等,我們就稱之為放射性同位素或放射性核素。
核醫學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也就是利用它們發射出的各種射線,來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一門醫學分支。在診斷方面又分為體內和體外兩方面:體外診斷即放射免疫分析科技,人生病時體內的一些微量成分會發生變化,我們利用這種技術就可以測得這些微小的變化,協助臨床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使用這種技術時放射性核素是不進入病人體內的;體內診斷即放射性核素造影或核醫學影像檢查(ECT),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標記的顯像劑在正常與异常生理情况下,在人體內的分佈的不同來作出診斷的,做這種檢查時病人要注射顯像劑到體內,再用專門的儀器來採集放射性核素發射出的射線,拍出照片,作出診斷。利用放射性核素來治療疾病的原理同顯像相似,即利用濃聚在病變部位的放射性藥物所發射出的射線來消滅那些病變的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核醫學檢查4步驟
1、檢查前的準備:大多數的核醫學檢查不需要特殊的準備,如果有需要的話,醫生會提前告訴病人的。
2、注射顯像劑:注射之前醫生會讓您口服一種膠囊,這是為了保護您正常的器官,注射之後根據不同的檢查,病人等候的時間也不相同,有的只需數分鐘;有的要2-3小時;有的要1-2天后,為的是讓注射的顯像劑能充分到達所需檢查的部位。
3、檢查攝片:在拍片前醫生會通知病人排尿、進食或其他一些準備,這也是為了讓檢查更準確。拍片時病人躺在床上,可以正常呼吸,根據醫生的要求採取一定的姿勢,探測器會儘量靠近病人的身體,拍攝一張或多張照片,這時僅僅拍照而已,並不新增額外的放射性。
4、分析結果:核醫學科的醫生會綜合分析病人的病情,所拍攝的照片以及其他各種檢查結果:生化、血液、超聲、CT等,對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準確的分析結果。
“骨顯像”是什麼?
骨顯像是核醫學最常用的顯像檢查之一,已有多年的歷史,在國內外綜合醫院中影像核醫學工作中佔有重要地位。骨顯像包括骨全身顯像、局部骨平面顯像、骨三相顯像、骨斷層顯像、骨SPECT/CT顯像、F18(氟)正電子骨顯像。它能够比較清楚的顯示全身骨骼的形態及骨骼的血液供應和代謝情况,對各種骨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效果的觀察有著很重要的價值。同位素全身骨掃描是通過放射性核素檢測骨組織的形態或代謝异常。
骨顯像是一種全身性骨骼的核醫學影像檢查,它與局部骨骼的X線影象檢查不同之處是檢查前先要注射放射性藥物(骨顯像劑),等骨骼充分吸收,一般需2~3小時後再用探測放射性的顯像儀器(如γ照相機、ECT)探測全身骨骼放射性分布情况,若某處骨骼對放射性的吸收异常新增或减退,即有放射性异常濃聚或稀疏現象,而骨掃描中骨放射性吸收异常正是骨代謝异常的反映。
核醫學的骨顯像有何優點?
1、比X線早發現骨轉移病灶3-6個月
2、一次檢查可以看到全身是否有病變
3、檢查安全、簡便、無創傷性、無痛苦
骨痛往往是惡性腫瘤骨轉移的首發症狀,或是臨床疑有骨轉移發生的第一個提示訊號。一旦出現骨痛,大家都能想到要儘早做骨顯像,以排除骨轉移。但對於沒有骨痛的病人有必要做骨顯像嗎?回答是仍然有必要。因為大約20%-35%的病人有骨轉移而沒有骨痛。囙此在原發腫瘤發病的前幾年,應將其作為一種常規檢查,而不要等到出現骨痛時才想到進行骨顯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