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疾病可以做動態心電圖來輔助治療呢?隨著科技的發展,動態心電圖在醫學界有了廣泛的應用。如果你對動態心電圖還不够瞭解,不如就繼續往下看看哪些心臟疾病能做動態心電圖吧。
什麼是動態心電圖
動態心電圖是一種可以長時間連續記錄並編集分析心臟在活動和安靜狀態下心電圖變化的方法。此科技於1947年由Holter首先運用於監測電活動的研究,所以又稱Holter監測。常規心電圖只能記錄靜息狀態短暫僅數十次心動週期的波形,而動態心電圖於24小時內可連續記錄多達10萬次左右的心電訊號,可提高對非持續性异比特心律、尤其是對一過性心律失常及短暫的心肌缺血發作的檢出率,囙此擴大了心電圖臨床運用的範圍,並且出現時間可與病人的活動與症狀相對應。
那麼,動態心電圖的適應症有哪些呢?
哪些心臟疾病能做動態心電圖
心肌梗塞:動態心電圖對心肌梗塞的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根據心肌梗塞的典型心電圖特徵能對心肌梗塞作出明確的診斷,同時它能更好地記錄心電圖的演變過程,瞭解疾病的進展情况和發病時期。用動態心電圖也能發現梗塞後無痛性心肌缺血,指導臨床治療。
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動態心電圖對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診斷具有較高的價值,尤其對短暫的心肌缺血發作更能提高檢出率。當胸痛發作時,動態心電圖可以發現有無心肌缺血的心電圖改變,並可用來證實缺血發作的頻率、程度、起止、持續時間和晝夜節律變化,以及與心肌缺血相關的症狀、患者精神和體力活動狀態,再結合心率和同步血壓變化,不但可以作出心肌缺血定量分析,而且可以對心肌缺血發作的機理,如心肌耗氧量的新增或是冠狀動脈供血减少作出推測,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更有價值的資料。
以上兩種心臟疾病是需要做動態心電圖的哦。